基金申請瘋狂內卷,國自然資助率會跌破13%嗎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又到基金申請季,一樣的焦頭爛額,一樣的推敲本自,結果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自2024年基金委改革以來,基金申請數量驟增,競爭壓力空前。國自然在2024年當年的資助率就暴跌近3個百分點。今年基金申請數量的增幅雖有所放緩,但仍然相當可觀,因此資助率極有可能跌破13%。申請數量的上升,還給申請評審帶來了巨大壓力。對此,國際上的一些資助機構,開始探索一種申請人互評的基金申請評審辦法。
圖源:AI generated
基金申請年年更內卷
2023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釋出了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改革舉措,宣佈“取消申二停一”、“取消依託單位變更限制”、“放寬女性年齡”等一系列改革舉措,進一步放鬆了國自然的申請限制。申請條件放寬導致2024年集中接受的申請量大幅增長,共計384564項,較2023年同期增加80231項,增幅高達26.36%。然而,國自然2023年申請量的增幅只有3.7%
申請條件的放寬當然給了更多研究人員機會,但申請量的躥升也大大增加了競爭壓力。就資助率資料看,2023年至2021年的資助率雖然逐年走低,但基本都穩定在16%左右。但2024年的資助率卻暴跌至13%。今年的資助情況也在陸續出爐,2025年國自然的專案申請量再度激增13.13%,達43.3萬項,而預算增速僅為8.65%[1]一些評論意見認為,今年的資助率或將跌破13%,重新整理國自然的內卷記錄。
同時,2024年基金委改革引入了“傑青專案的分級結題評價”,意在破除傑青專案的帽子。而對於部分優秀傑青專案提供了延長資助的可能。但一些人卻擔心,這樣的改革可能讓頭部學者拿走更多的經費資源,從而擠佔普通研究人員、尤其是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員的經費空間。
誠然,基金申請本質上還是一個僧多粥少的分配矛盾。由於研究經費的總增幅匹配不上基金申請量的增幅,這種矛盾帶來的競爭壓力還會進一步提升。這並非危言聳聽,Nature近日發文稱,中國博士生的數量早已超過了高校與研究所內部的學術崗位數量。[2]2013年到2023年,中國在讀博士生從30萬人激增至60萬人。這些博士生所接受的博士教育都是在為了科研而作準備,但學術界卻無法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研究崗位。這些數量龐大的“預備役”研究人員,為研究經費的分配局面形成著遠期壓力。
申請專案的激增給基金資助的整個流程都帶來了巨大沖擊。評審環節上的巨大壓力,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現之一。申請數量增加,導致某些評審專家的評審負荷嚴重超標,這使得他們可能無法充分評估申請專案的真實水準。使得整個評審框架趨於低效。
圖源:Daenin Arnee/iStock via Getty
分散式基金評審
對此,國際學界正在流行的一種新趨勢是,分散式同行評審 (distributed peer review, DPR)。DPR是一種以申請人互評代替第三方專家評審的基金申請評審方法。DPR要求申請人在提交資助申請時,必須評審同期的其他申請人的部分材料。該方法的支持者聲稱,這樣做能有效提高評審速率,緩解評審壓力,節約專家資源。
2024年,英國政府與英國研究與創新署(UKRI)聯合設立了“元科學辦公室”(UK Metascience Unit),旨在改進科研資助方式。應對激增的資助申請數量的方法,一直是該辦公室的主要研究目標之一。UKRI年度預算約為88億英鎊,是英國最大的資助機構。該機構也同樣面臨著的申請數量激增的問題。從2022年度該機構受到19800份申請,而2024年度的申請數量則已經攀升至27200份。更為嚴峻的是,該機構的運營預算被削減了15%以上,流失了大量員工。低效率的評審、漫長的等待時間,令該機構飽受詬病。一些人估計,UKRI對資助申請的評審,一般需要46個月。
在這種背景下,元科學辦公室對DPR辦法進行了試驗,希望以此來改革基金評審制度。該試驗在元科學辦公室內部進行,試驗物件正是為了申請元科學研究經費的研究人員。資助總經費為400萬英鎊,接受的申請書有100份。辦公室要求每位申請人必須評審8-10份申請材料。完成評審是申請透過的必要條件。試驗報告於630日公佈。[3] 結果顯示,DPR將評審平均週期壓縮至2.2個月。對申請者的調研更是表明,多數參與者認為,評審同期申請者的申請書,有利於拓展其研究認知。元科學辦公室主任 Ben Steyn表示,"這證明評審環節不再僅僅是一項負擔。"
Steyn坦言,人們第一反應可能會質疑:這種簡單粗暴的互評辦法會不會導致參與者作弊?比如,惡意給他人申請書打低分,或是跟其他申請人串通,約定互相打高分。對此,他進一步介紹稱,研究團隊設計了專門的防作弊機制:
首先,將申請人分為AB兩組,每組分配半數資助名額。其中A組申請人只評審B組材料,B組申請人則相反。這樣一來,申請人就失去了惡意打差評的動機。其次,研究人員專門設計了防串通的演算法,該演算法可只能分配評審任務,避免形成"互相評審"的情況。也就是說,若甲評審乙,乙就不會評審甲。
謝菲爾德大學認知科學家Tom Stafford對此評價到:"這在提升效率和落實資助方面成效顯著。"他對研究小組的防弊措施很讚賞。
Steyn透露,研究小組計劃在UKRI其他資助專案中進一步試驗,而所涉及的防作弊演算法也已開放給其他資助機構使用。除了英國之外,也有其他研究資助機構嘗試執行DPR辦法。比如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率先使用該辦法來評審對望遠鏡使用的申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荷蘭研究理事會 (NWO)、大眾汽車基金會也在不同程度探索該辦法。
倫敦大學科研政策專家James Wilsdon指出,該方法還不能適用於需要跨學科視角的資助專案。"最適用於研究群體邊界清晰的領域。如果要覆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跨學科研究,該方法還需進一步的最佳化設計。

參考文獻:
[1]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1623/info94854.htm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855-w
[3]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85a83af72588f418862071d/a-year-in-metascience-2025.pd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