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申請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溝通與交流:打動評審專家的13條建議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這兩年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競爭激烈,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申請標書的質量。而標書撰寫,並非單純的學術成果彙報,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溝通與交流”。它需要申請者將複雜的科研構想,凝練成簡潔明瞭、邏輯嚴謹、引人入勝的文字,並設身處地地揣摩評審專家的思維方式,從而打動評審專家,獲得他們的認可和支援。這並非易事,它需要申請者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更需要強大的換位思考能力、出色的溝通技巧以及對評審流程和專家心理的深入瞭解。下來將從評審專家的視角出發,分析他們關注的重點、可能存在的疑慮,以及如何有效地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最終實現申請者與評審專家之間的“跨越時空”的理解與共鳴。 
圖源:LIGHTSPRING/SHUTTERSTOCK
 1、深入瞭解評審專家
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競爭異常激烈,僅僅依靠學術水平的堆砌已不足以保證成功。申請書的撰寫需要深入理解評審專家的思維模式,甚至預判他們潛在的疑慮和未表達的需求。作為一場策略性的溝通,需要申請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精準的表達能力,將科研構想轉化成能夠打動評審專家的“故事”。評審專家作為資深學者,他們不僅關注研究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更會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審視專案的價值和影響,評審過程中他們時刻都在潛意識裡把標書的研究物件與現今的科學進展進行關聯。因此,申請書需要超越單純的學術描述,需要展現研究的深遠意義和潛在影響力。這包括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前景和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以及對研究方向潛在風險的預判和應對策略。一個優秀的申請書,不僅要回答評審專家可能提出的問題,更要引發他們深入思考,甚至主動為專案的成功助力。
 這裡提一個在申請過程中常被忽略的問題研究團隊的“可持續性”。評審專家不僅僅關注申請書中列出的團隊成員的資歷和成就,更會潛意識地評估團隊的整體穩定性和持續科研能力。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是否會融洽?團隊的科研理念和長遠規劃是否清晰?這些“軟實力”因素往往會影響評審專家對專案成功率的判斷。一個展現出強大凝聚力、抗壓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團隊,更容易獲得評審專家的信任和支援。比如在作者比較熟悉的。環境科學領域,例如一個長期致力於大氣汙染研究的團隊,如果能夠在申請書中展現其長期積累的資料資源、成熟的科研方法和持續的團隊合作,將更有說服力。他們或許可以展示團隊成員在不同領域(例如大氣化學、氣象學、環境政策)的交叉合作,以及對長期資料的持續分析能力,以此增強團隊穩定性和研究的可持續性。更進一步,一個出色的申請書需要預見並化解評審專家潛藏的疑慮,甚至巧妙地引導他們的思考方向。
2、要建立信任,引發潛在的認同
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的評審過程,並非單純的理性判斷,更是一場複雜的社會心理互動。申請書需要超越單純的學術論證,建立與評審專家之間的信任和認同,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獲得資助的可能性。這需要申請者充分了解評審專家的心理需求,並針對性地設計申請書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單純的學術成就堆砌並不能保證成功,更重要的是要展現申請者對科研的真誠和熱情、對專案的投入以及負責任的擔當。這需要在申請書中融入真摯的情感,展現科研團隊的獨特魅力和精神風貌,讓評審專家感受到申請者對研究的執著和對未來的期許。這種情感的傳達,往往能超越理性判斷,直接觸動評審專家的內心,增加獲得資助的機率。 
一個常常被忽視的因素是申請書的“敘事性”。優秀的申請書,並非簡單的學術報告,而更像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能夠抓住評審專家的注意力,並引導他們跟隨申請者的思路,逐步理解研究的意義和價值。這需要申請者具備良好的敘事能力,能夠將複雜的科研內容轉化成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故事,並融入適當的情感元素,增強故事的感染力。例如,在筆者感興趣的人工智慧領域,一個關於利用AI技術輔助疾病診斷的專案,可以透過講述疾病診斷的困境、AI技術的突破以及對患者的益處,來增強申請書的感染力。這種敘事性的表達,能夠超越單純的理性分析,更有效地打動評審專家。更深層次的策略是巧妙地融入“社會責任感”的元素。評審專家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潛意識裡面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也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夠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因此,申請書需要將研究的重要性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或社會發展目標聯絡起來,突出研究的社會效益和應用前景,以引發評審專家的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3、預見評審疑問,化解潛在風險  
撰寫成功的基金申請書,不僅僅在於清晰地闡述研究內容,更在於能夠預見並化解評審專家可能提出的疑問和質疑。這需要申請者具備強大的換位思考能力,能夠站在評審專家的角度思考問題,並提前準備充分的答案。這並非簡單的答疑解惑,而是要主動出擊,掌控評審的節奏,引導評審專家沿著申請者預設的思路進行思考,最終得出對專案有利的結論。這需要申請者對評審專家的專業背景、研究興趣以及潛在的疑慮有充分的瞭解,並能夠根據這些資訊,有針對性地設計申請書的內容和結構。 
這一方面的內容非常多,這裡提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研究方法的可重複性和可驗證性。評審專家往往會關注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以及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和可驗證性。如果研究方法過於複雜、難以重複,或者研究結果難以驗證,則可能會降低評審專家對專案的評價。因此,申請者需要在申請書中詳細闡述研究方法,並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援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和可驗證性。另一個問題是預判潛在的風險並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任何科研專案都存在一定的風險,例如技術風險、資料風險、以及人員風險等。申請者需要在申請書中預見並分析這些潛在的風險,並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降低評審專家的顧慮。這不僅體現了申請者的嚴謹態度和風險管理能力,更能增強評審專家對專案成功的信心。 

4、潛在的資源整合與團隊協作  
資源整合能力、資源整合的合理性是評審人從標書的各個部分來進行不斷歸納總結的來形成認識的。科研專案往往需要整合多種資源,例如經費、裝置、資料、以及合作伙伴等。申請書需要清晰地展現團隊的資源整合能力,評審人在潛意識裡不斷的在思考,團隊是否有有效的資源管理機制?團隊能否有效地整合各種資源,以確保專案的順利實施?團隊是否有能力與其他機構或企業的合作?申請書需要展現團隊能夠有效整合這些資源的能力,以及團隊對資源的合理規劃和有效利用。透過對團隊協作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的充分展現,申請者可以增強評審專家對專案成功的信心,從而提高專案獲得資助的機率。 
申請人或者合作伙伴的“學習能力”和“適應性”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但是往往又被忽略掉了。科研領域日新月異,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不斷湧現。一個優秀的團隊,應該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和適應性,能夠及時吸收新的知識和技術,並將其應用於科研實踐中。申請書需要展現團隊的學習能力和適應性,例如,團隊成員是否有相關的培訓經歷?團隊是否有持續學習和改進的機制?團隊能否快速適應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的問題和挑戰? 
5、探索交叉學科的無人區   
在日益複雜的科學研究領域,單一學科的侷限性日益顯現。突破學科壁壘,探索交叉學科的“無人區”,已成為許多重要研究突破的關鍵。申請書可以清晰地展現研究的交叉學科屬性,以及這種交叉帶來的創新性和獨特性。這裡並不是說簡單的學科融合,而是要將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創造出全新的研究正規化和解決方案。申請者需要具備跨學科思維能力,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並提出具有原創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方向。這需要申請者廣泛閱讀文獻,進行深入的跨學科思考,強調的是思考,深度的思考和長時間的思考。在標書撰寫的過程中間,能夠將複雜的交叉學科知識轉化成簡潔明瞭的語言,讓評審專家理解研究的創新性和價值。 
筆者近十幾年來一直在從事交叉學科方面的研究,慢慢體會出一個相對比較困難的問題——交叉學科研究的“可解釋性”。當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融合時,研究結果的可解釋性可能會降低。評審專家往往會關注研究結果的可解釋性,以及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因此,申請者需要在申請書中詳細闡述研究結果的可解釋性,並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援研究結論的可靠性。並能夠將複雜的理論和方法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評審專家理解研究結果的可解釋性和可靠性。 
實際操作起來的挑戰是跨學科團隊的協調和合作。交叉學科研究通常需要整合來自不同學科的團隊成員,這需要團隊具備強大的協調和合作能力,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種資源和知識,並最終完成研究目標。申請書需要展現團隊的協調和合作能力,例如,團隊成員是否有過跨學科合作的經驗?團隊是否有明確的分工和合作機制?團隊能否有效地解決跨學科研究中可能出現的溝通和協調問題?在環境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的交叉研究中,利用AI技術輔助環境監測,需要整合來自環境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團隊成員,並有效地協調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申請書需要想辦法展示團隊的跨學科合作經驗,以及團隊處理跨學科合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能力。只有透過有效的團隊合作,才能充分發揮不同學科的優勢。 
6、關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產業發展 
成功的專案不僅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要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相結合,展現其潛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申請書需要清晰地闡述研究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或產業發展方向之間的聯絡,並說明研究成果的潛在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而是需要對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趨勢有深入的理解,並能夠將研究科學原理層面與國家需求和產業發展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一個閉環,展現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和社會影響力。這需要申請者具備宏觀的視野和前瞻性的思維,能夠洞察未來發展趨勢。 
筆者近年來參與了很多科研專案產業轉化的工作,發現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研究成果的“轉化路徑”和“市場化策略”。在標書中僅僅提出研究成果的潛在應用價值是不夠的,更需要明確地闡述研究成果的轉化路徑,以及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這需要申請者對產業發展趨勢有深入的瞭解,並能夠制定切實可行的市場化策略,以確保研究成果能夠得到有效地應用和推廣。這需要申請者具備商業思維,並能夠將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進行有效對接。申請人要花一點時間去思考平衡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的關係。科研專案既要追求學術上的突破,又要注重產業應用價值,這需要申請者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並能夠有效地協調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的關係。 
7、“小問題,大意義”的策略  
許多成功的科研專案並非以宏大的目標為起點,而是從一個看似微小的科學問題入手,透過深入研究,最終揭示重要的科學規律或機制,併產生廣泛的學術影響。申請書需要避免選擇過於宏大、難以在專案期內完成的研究目標,而要選擇一個具有挑戰性,但又並非完全無法實現的科學問題,並圍繞該問題展開深入研究。申請人要具備敏銳的科學洞察力,能夠從看似微小的現象中發現重要的科學規律,並提出具有原創性和突破性的研究問題。一個“小問題,大意義”的研究方向,往往更能體現研究的深度和價值,也更容易獲得評審專家的認可。 
選擇一個“小問題”並不意味著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可以降低。相反,一個“小問題”的研究,需要更深入、更細緻的研究,才能揭示其背後的科學規律和機制。申請書需要明確界定研究問題的邊界,並闡述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確保研究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這實際上需要申請者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深入的科研能力,才能在“小問題”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如何將“小問題”的研究與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相結合?一個看似微小的科學問題,可能蘊含著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申請者需要將“小問題”的研究與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進行有機結合,並闡述研究成果的潛在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由於篇幅的原因,這個暫時不展開講了,這個實際上是很體現申請人的功底的。 
8、提高標書的傳達性,多用圖吧  
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的評審,時間往往非常有限。評審專家每天需要閱讀大量的申請書,他們更傾向於關注那些能夠快速抓住其注意力,並清晰有效地傳達關鍵資訊的申請書。冗長、空洞的文字描述,很容易導致評審專家產生疲勞感,甚至直接放棄評閱。因此,申請書需要採用高效的資訊傳遞方式,在有限的時間內,準確地傳達研究的核心內容、創新點。而視覺化表達,應該是最提升溝通效率的有效手段。透過圖表、流程圖、示意圖等視覺化工具,可以更直觀、更清晰地展現研究思路、方法和預期的最終結果,幫助評審專家快速理解研究內容,節約評審人的時間和精力,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還是要強調一下視覺化表達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圖表和流程圖等視覺化工具,雖然能夠提升溝通效率,但也容易出現資訊失真或矛盾的情況。申請者需要確保視覺化表達的準確性和一致性,避免出現資訊偏差或相互矛盾的情況。所以需要申請者對資料和資訊有深入的理解,並能夠有效地利用視覺化工具進行表達,避免出現資訊失真或矛盾的情況。視覺化表達是用來“講故事”的。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小時候接觸最多的就是圖畫書,如果能有條件尋找到一本翻一翻,你會有很多的感觸。一個優秀的申請書,並非簡單的資訊羅列,而更像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能夠抓住評審專家的注意力,並引導他們跟隨申請者的思路,逐步理解研究的意義和價值。視覺化表達可以有效地增強故事的感染力,並幫助評審專家更好地理解研究內容。 
圖源:pixabay.com
9、真誠與真實   
任何科研專案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申請書需要誠實地指出研究可能面臨的挑戰和風險,並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這並非展示專案的缺點,而是展現申請者對研究的深入瞭解以及對風險的充分認知和有效的管理能力。一個能夠坦誠面對挑戰,並提出切實可行應對措施的申請書,反而更能增強評審專家的信任度,因為這體現了申請者的嚴謹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誇大研究成果的普適性和客觀性,坦誠地承認研究的侷限性和不確定性,反而更能體現科研的真實性和嚴謹性。 
標書中風險評估的“量化”和“可驗證性”是要仔細考量的。僅僅描述潛在的風險是不夠的,更需要對風險進行量化評估,並提出可驗證的應對措施。另一個具有更深建設性的策略是將風險管理融入研究設計中。一個優秀的標書,應該在研究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潛在的風險,並制定相應的風險規避策略。這需要申請者具備前瞻性的思維和風險管理能力,能夠在研究設計階段就預見潛在的風險,並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例如,在環境科學領域,一個關於野外實驗的研究專案,需要考慮天氣、季節等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並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透過將風險管理融入研究設計中,申請者可以有效地降低研究風險,並最終提高專案成功的可能性。這種提前預判和主動應對風險的態度,更能展現申請者的科研素養和專案執行能力,增強評審專家的信心。 
10、重視研究方法論的創新
科學研究的進步,不僅體現在對已有問題的更深入理解,更體現在研究方法論的創新和突破。新的研究正規化往往伴隨著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這些方法論的創新能夠開啟新的研究視野,解決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並最終推動學科發展。申請書需要清晰地展現研究方法論的創新性,以及它如何幫助解決研究問題,並推動所在領域的進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定義這並不是簡單的技術改進,而是要對現有研究方法進行批判性反思,並提出具有原創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方法。這個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程序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很多評審人都在潛意識裡非常重視這一類的創新,但國內大部分的申請專案研究中還是相對比較少的。 
如果你的研究中有這樣一個基礎研究屬性,我們就特別留意方法論創新的“普適性”和“可推廣性”。一些方法論的創新可能只適用於特定的研究物件或問題,而缺乏普適性和可推廣性。申請者需要在申請書中充分論證方法論創新的普適性和可推廣性,並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援其結論。另一個需要思考在於方法論創新對學科發展的貢獻。申請書需要明確闡述方法論創新對所在學科發展的潛在貢獻,並預測其可能產生的影響。這需要申請者具備前瞻性的思維和對學科發展趨勢的深入瞭解,能夠預測方法論創新對學科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11、研究動機的闡述
研究動機的闡述,不僅是專案背景的簡單介紹,更是展現申請者科研興趣和學術追求的重要環節。評審專家不僅關注研究的科學性和創新性,也很關注申請者開展該項研究的內在驅動力是什麼?這體現了申請者對科研的投入程度,以及對研究問題的深刻理解。一個優秀的申請書,需要深入挖掘專案背後的學術驅動因素和社會需求關聯,清晰地表述研究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申請者的個人思考,展現申請者對研究領域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科研事業的執著追求。這需要申請者具備清晰的學術邏輯,能夠將複雜的科研動機用簡潔明瞭的語言表達出來,並引發評審專家的共鳴。 
“獨特性”和“可持續性”是研究動機的重要特性。許多研究專案都圍繞著類似的科學問題展開,而申請者的研究動機需要展現其獨特性,以區別於其他研究。研究動機也需要體現其可持續性,即申請者對該研究領域的長期興趣和投入。例如,在人工智慧領域,一個關於深度學習模型最佳化的研究,需要闡述申請者長期以來對深度學習模型的興趣,不是由於僅僅由於社會趨勢帶來的一時興趣。同時也要體現開展該項研究的獨特思路和方法。這需要申請者具備清晰的學術定位,並能夠將自己的研究動機與其他研究進行有效區分,體現研究的獨特性和可持續性。 
如果能將申請人的研究動機與個人成長和職業規劃巧妙地相結合那就更好了。申請者可以將研究動機與自身的學習經歷、科研經歷以及職業規劃相結合,展現其對研究領域的長期投入和執著追求。這不僅能夠增強申請書的說服力,更能體現申請者的個人魅力和科研潛力。例如,申請者可以講述自己是如何對該研究領域產生興趣的,以及如何在學習和科研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的,最終選擇開展該項研究。透過將研究動機與個人成長和職業規劃相結合,申請者可以更有效地展現自身的科研熱情和學術追求,最終打動評審專家,獲得他們的認可和支援。這種將個人經歷與學術追求緊密結合的方式,能更立體地展現申請者的科研素養和潛力。 
12、彰顯相對優勢與獨特價值
在激烈的科研競爭環境中,申請書需要清晰地展現研究的獨特優勢和價值,才能在眾多申請專案中脫穎而出,這個對來自“二流三流”的高校申請人來說幾乎是必須的。首先需要說,這裡並非簡單的羅列研究成果,而是要對研究進行精準定位,突出其獨特的創新性、工作途徑和潛在影響力,形成與同類研究的有效區分。申請書需要從創新性、研究深度、應用前景等多個方面,對本專案進行全面的優勢分析,並與現有研究進行比較,明確指出本專案的獨特之處和競爭力所在。這需要申請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清晰的學術視野,能夠準確把握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並對本專案進行精準定位,突出其獨特優勢和競爭力。 
“可驗證性”和“可量化性”是體現獨特優勢的“科學方法”。僅僅描述研究的優勢是不夠的,更需要對優勢進行可驗證性和可量化性的論證。單純的描述性語言難以讓評審專家信服,需要以資料和結果為支撐,用確鑿的證據展現專案的優勢。特別留意應對潛在的“偏見”和“質疑”。評審專家在評審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一些潛在偏見的影響,例如,對特定研究方向或研究機構的偏好。申請者需要在申請書中有效地化解這些潛在偏見,並增強研究的可信度。例如,如果研究來自非傳統優勢科研機構,申請者可以突出團隊成員的獨特組合與能力,以及取得的實質性成果,弱化機構背景的影響。對於跨學科或新興研究方向的專案,申請者需要進行充分的背景解釋與概念普及,幫助評審專家理解專案的合理性和價值。透過有效地化解潛在偏見,並增強研究的可信度,申請者可以提高專案獲得資助的機率。申請者需要具備深刻的自我認知,並能夠巧妙地應對潛在的質疑,才能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13、避免觸發評審人的負面情緒  
申請書的撰寫,不僅要關注內容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更要關注表達方式的精細化和閱讀體驗的最佳化。評審專家在閱讀申請書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各種情緒,例如焦慮、懷疑、厭倦等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可能會影響評審專家的判斷,降低對申請書的評價。申請書的撰寫需要避免觸發評審專家的負面情緒,並努力營造積極的閱讀體驗。這需要申請者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用簡潔明瞭、通俗易懂的語言,清晰地表達研究內容,並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或含糊不清的表達。 
要花大力氣去提高申請書的“可讀性”和“流暢性”。一篇結構混亂、邏輯不清、語言冗餘的申請書,很容易讓評審專家感到疲憊和厭煩,從而降低對申請書的評價。因此,申請者需要注重申請書的可讀性和流暢性,並採用清晰的結構、簡潔的語言和合理的邏輯,來提升申請書的閱讀體驗。還要學會預判並化解潛在的質疑和批評。申請人需要在撰寫申請書的過程中,預判評審專家可能提出的質疑和批評,並提前進行解釋和說明,從而有效地化解潛在的衝突和矛盾。例如,在環境科學領域,一個關於環境風險評估的研究,需要預判評審專家可能提出的質疑,例如評估方法的可靠性、資料來源的準確性以及模型引數的合理性,並提前進行解釋和說明。如果結合和智慧演算法,就要考慮AI演算法公平性的問題,需要預判評審專家可能提出的質疑,例如演算法的偏差性、歧視性以及可解釋性,並提前進行巧妙的解釋和說明。透過預判並化解潛在的質疑和批評,申請者可以有效地避免負面情緒的觸發,並最終提高專案獲得資助的機率。這種主動化解質疑和批評的方式,體現了申請者的嚴謹態度和自信心,更容易獲得評審專家的認可。
參考文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44891-1463671.html
轉載自科學網部落格,原作者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李劍超,原題為“基金申請與評審——跨越時空的溝通與交流”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基金申請新思路:用戲劇思維抓住評審的心
圖解基金委“負責任、講信譽、計貢獻”評審機制試點
基金委釋出原創探索計劃申請指南
矽谷精英設立公益基金,幫助學術偵探應付被舉報者的訴訟威脅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