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及法國電影,甚至是世界電影,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都是繞不過的名字。被譽為“新浪潮祖母”,源於她在1955年拍攝的長片《短岬村》,點燃了後來“法國新浪潮”的燎原之火。從自編自導第一部作品開始,到2019年最後一部作品《阿涅斯論瓦爾達》上映,不斷保持好奇心的瓦爾達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共執導了約60部電影,作品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大獎等獎項。2015年,瓦爾達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榮譽金棕櫚,並在2017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首位獲得這兩個獎項的女性導演。

對於這位傳奇藝術家,上海國際電影節曾陸續在“特別策劃”“名導新作”等不同單元放映過瓦爾達的若干劇情片和紀錄片作品,但遠不足以展現其一生多元的創作實驗。
今年,這一心願終將得以實現。本屆電影節將推出“沉思不停,好奇不止: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單元,向這位始終堅持創作、保持好奇、關心周遭世界、與電影起舞的藝術家致敬。影展將回顧瓦爾達電影生涯各階段的創作,不僅挑選其重要的長片作品,還特別推出短片精選合集,併兼顧她在虛構與非虛構兩條軌跡上並行甚至互動的影像實踐,以此呈現出其創作的多元性,邀請觀眾與她一起探索影像書寫的豐富可能。
上下滑動閱讀更多內容
本單元放映片單如下:
短岬村(1955)
LA POINTE COURTE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新浪潮真正的開山之作

一對陷入情感危機的夫婦先後來到塞特附近的短岬村,丈夫對他的故鄉情感濃烈,而妻子卻對此陌生,兩人在漁村徘徊,關係並不見修復。與此同時,當地漁民社群正在經濟困境中苦苦掙扎。影片由瓦爾達自籌資金完成,她借鑑了福克納在小說《野棕櫚》中的敘事技巧,並在影片中實踐自己“電影書寫”的理念。她曾在採訪中解釋過:“電影書寫不是演出劇本或改編小說……我極力尋找某種源自激情的東西,源自視覺激情和聽覺激情的東西,源自感受的東西,併為這些激情尋找合適的表達形式,這種表達形式只能跟電影有關。”值得一提的是,阿倫·雷乃負責本片的剪輯,並將瓦爾達介紹給了後來“新浪潮”的旗手們,而《短岬村》比他們的作品早了五年。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穆府的歌劇(1958)
DIARY OF A PREGNANT WOMAN(短片)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又紀實又詩意的“孕婦日記”

穆府塔街是位於法國巴黎的一條小街,被瓦爾達暱稱為“穆府”。她拍攝此片時恰在懷孕,她以懷孕女人的視角去拍攝這條她熟悉的街道,她觀察了街頭小販、貧民以及邊緣人群的生活境況,並與自己的孕期體驗交織在一起,形成這篇用影像寫成的“孕婦日記”。影片既有充滿現實質感的真實場景,也有充滿詩意且近乎超現實的畫面,透過建立“希望與絕望之間的矛盾”,構成了這一部蒙太奇的傑作。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走近藍色海岸(1958)
ALONG THE COAST(短片)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瓦爾達的法國沙灘vlog

瓦爾達受法國旅遊局委託,拍攝一部展現裡維埃拉地區的宣傳片。她遊歷了尼斯、戛納和聖特羅佩,用鏡頭巧妙地捕捉了這一地區的迷人之處,幽默而略帶諷刺地描繪了夏季海濱的繁華景象:擁擠的沙灘、喧鬧的狂歡節、模仿異國風情的建築,以及遊客們色彩斑斕的服飾和時尚界變幻莫測的潮流,交出了充滿瓦爾達風格的旅行影像隨筆。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1962)
CLÉO FROM 5 TO 7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影史上永恆的5點至7點

如同影片的名字,瓦爾達展示了下午5點至7點的時間段中克萊奧的行蹤。她摘去金色假髮,遊蕩在巴黎街頭,滿懷恐懼與焦灼,等待體檢報告,她擔心自己會如占卜所言患上胃癌。本片是瓦爾達的代表作之一,她以細膩的鏡頭語言描繪1960年代的巴黎風貌,同時深刻探討女性身份、存在焦慮與生命本質。
本片由米歇爾·勒格朗擔任配樂,戈達爾與安娜·卡里娜驚喜客串,入圍1962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世界電影史》的作者薩杜爾在看完影片後曾給瓦爾達寫了封信,說自己看這部電影哭了很多次——克萊奧與士兵去的醫院正是他的傷心地,他與妻子就曾坐在花園的長椅上等待診斷書,最後等來噩耗,而她的妻子與克萊奧同歲。本片入圍第15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向古巴人致意(1963)
SALUT LES CUBAINS(短片)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集中欣賞瓦爾達的攝影作品

瓦爾達應古巴電影藝術學院(ICAIC)的邀請啟程前往古巴,帶著她的萊卡相機和三腳架。1963年,她從古巴帶回來4000張照片,並從中選了1800張,花了六個月時間剪成了這部短片。影片採用靜態照片與動態影像結合的手法,透過雪茄、大鬍子、帽子、甘蔗、桑巴音樂等“古巴意象”,展現了古巴街頭的歡慶場景、音樂與舞蹈,以及那些積極投身於新社會建設的人們。以此,瓦爾達表達了“我們都不必過於沉重”,而這種選擇輕盈起舞的態度也貫穿了她的一生。片中大量精美的攝影作品,充分顯示出瓦爾達的攝影功力。此外,電影中還能一瞥當年的瓦爾達、以及她的“左岸派”好友阿倫·雷乃、克里斯·馬克等人的身影。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揚科叔叔(1967)
UNCLE YANCO(短片)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瓦爾達的嬉皮士叔叔

當瓦爾達去美國舊金山宣傳她的電影時,當地的朋友湯姆・魯迪告訴她,在索薩利托鎮的一艘船上也有個叫瓦爾達的人,你們會不會有親戚關係?阿涅斯・瓦爾達決定去弄清楚。在一個週四,她見到了這位揚科,他是阿涅斯父親的表親,和他的嬉皮士朋友們住在一艘船上,以畫畫為生。瓦爾達對這次相遇興奮不已,也對兩個人志趣相投感到高興。她決定將之拍成影片,週六就動手,一連拍了三天,完成了這部充滿趣味的“揚科叔叔”的人物影像。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達爾蓋街風情(1975)
DAGUERREOTYPES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瓦爾達日常美學的魔力

瓦爾達自1951年搬到了達蓋爾街,終其一生都住在那裡。拍攝此片的前一年,瓦爾達的第二個孩子馬修出生。邊工作邊照顧嬰兒很困難。她感覺大多數婦女可能和自己境況相同,一樣被困在家中。“我告訴自己要成為女性創造力的範例,哪怕被家庭和母親的身份所困”,於是,她萌發了一個拍攝想法:她用一根特殊的“臍帶”把自己限制在家中——一條90米長的特殊電線,連在自家冰箱上,以此為圓心劃出了拍攝的空間範圍。這部電影彷彿是《穆府的歌劇》升級版,記錄了她生活街區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狀態,也多了一份女性主義的自我表達,逐步形成了她獨特的“日常美學”,是她最動人的紀錄片作品之一。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牆的呢喃(1980)
MUR MURS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臉龐,村莊》的序曲

1980年,瓦爾達第二次來到美國洛杉磯。面對這座城市錯綜複雜的社會、種族和經濟矛盾,她找到了一種巧妙的方式來描繪自己作為外來者的感受——將攝像機對準遍佈全城的醒目壁畫,尤其是墨西哥人聚居區裡那些色彩濃烈的街頭藝術。影片充滿了色彩與活力,它既是對社群和多元文化的一次振奮人心的探索,也是一部記錄非凡公共藝術的重要影像資料。電影的片名是個雙關語:在法語裡字面上是“牆、牆”的意思,而瓦爾達暗示這些牆上的壁畫正在彼此“低語”。本片曾入圍1981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尤利西斯(1982)
ULYSSE(短片)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一張照片開啟瓦爾達的記憶迷宮

瓦爾達從一張她拍攝於1954年的照片說起:海邊,一個男人,一個叫尤利西斯的小男孩和一隻死去的山羊。28年後,她回訪照片中的人:當年的男人成了《ELLE》雜誌總監,雖認不出照片中的自己,卻記得男孩;男孩則成家立業,在巴黎開了書店。透過採訪當事人,瓦爾達好似翻開返回到過去的書,把殘缺的回憶,清晰的事實和他人的記憶融合。她探討記憶與時間的命題,深入歷史,天馬行空地插入了政治要聞與名流軼事,將這些官方敘事與私人影像揉雜一起,用影片打造成一座時間的迷宮。她坦言對記憶的興趣由此片起,認為影像本身無意義,意義由觀者賦予。影片中有瓦爾達自己出鏡,也有很多她珍貴的工作照片。該片榮獲凱撒獎最佳紀錄短片,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家屋風景(1984)
7 RM.,KIT.,BA…(短片)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瓦爾達的超現實短片神作

瓦爾達在阿維尼翁一間廢棄的救濟院內觀看路易·貝克(Louis Bec)策劃的超現實主義展覽《活生生與人造的》(LE VIVANT ET L'ARTIFICIEl)。展覽中,藝術品、人工心臟、動物標本與斑駁黴變的牆壁交錯共存,營造出強烈的視覺衝擊。瓦爾達深受觸動,決定以影像回溯這份震撼,帶領觀眾返回到這一片既荒廢又充滿回憶的空間。她在短短30分鐘不到的篇幅裡,以高度形式化和結構化的方式,展現了一所公寓和裡面一家人歷經幾十年的故事。片中的部分影像日後也被她用在了《阿涅斯的海灘》中。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天涯淪落女(1985)
VAGABOND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影視經典流浪女形象從此誕生

法國南部的一個冬天,人們發現一名年輕女子凍死在溝渠裡。她叫莫娜,是個流浪者。影片透過倒敘和簡短的訪談,剝洋蔥式地追溯她生命的最後幾周。瓦爾達用不同的人對莫娜的看法,為莫娜描摹了一幅不可能完成的肖像畫——誰都不完全瞭解她,也無法徹底理解她,包括導演自己。為了創作這部電影的劇本,瓦爾達開著車捎帶各種搭車者,還去火車站和流浪漢收容所收集素材。她將其定義為一部她用真實人物的生活培育出的真正的虛構電影:收集素材的方式是紀實性的,但劇本和拍攝是人為安排的,是虛構的。扮演莫娜的演員桑德里娜·博內爾也因本片中的表演獲得了法國凱撒獎最佳女演員獎。影片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等多個國際電影節獎項,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101夜(1995)
ONE HUNDRED AND ONE NIGHTS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瓦爾達的影史佳作清單

本片是瓦爾達在紀念電影百年誕生時拍攝的作品。主角是一位百歲老人“電影先生”,他曾經是作家、導演和製片人,對電影如數家珍,他的家裡就有一座電影博物館。他聘請年輕貌美的卡米莉為他拍攝影片,對一百年來的電影做一番回顧。卡米莉也因此見到了許多前來拜訪的大明星。訪客中也有一群年輕人覬覦他的錢財,想利用他的錢來拍攝自己的電影……瓦爾達在影片中展露了她一貫的幽默,同時也在影片中暗藏了一份她自己的百年影史致敬佳作名單,以及她對於電影工業、名利場的思考。片名《101夜》不僅對應了影片101分鐘的時長,更是代表“比一百多一點”,是她對未來電影的美好預留。影片曾入選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拾穗者(2000)
THE GLEANERS AND I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72歲用DV“拾荒”的紀錄片代表作

影片靈感源自米勒的名畫《拾穗者》,72歲的瓦爾達歷時四個月穿梭城鄉,捕捉當代法國拾荒者的生活軌跡:為生計所迫翻找生活必需品的流浪者和窮人,在廢料中尋找藝術創作原料的創作者,以及秉持反浪費理念的環保主義者。影片中時不時能聽到瓦爾達溫馨、詼諧的畫外音,她還多次出現在鏡頭前,展現自己花白的頭髮和手上的老年斑。可見片名中的“我”同樣也是一個“拾荒者”——一個撿拾影像和想法的人。影片是瓦爾達用DV拍攝的,她說這讓她彷彿回到了1957年和1958年拍攝早期短片的時代。影片斬獲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等多個國際電影節獎項,成為紀錄片電影史的經典之作,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臉龐,村莊(2017)
FACES,PLACES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讓·熱內/JeanRené
看點:
兩個有趣的靈魂和一個混蛋戈達爾

2015年,瓦爾達與街頭藝術家JR這對有55歲年齡差的藝術家開啟了一場藝術之旅。他們駕駛著集暗房、畫廊功能於一體的魔法照相卡車,穿梭法國鄉野,把礦工遺孀、碼頭工人、獨居農婦等形象製成巨型壁畫,賦予廢墟牆垣別樣詼諧。瓦爾達用鏡頭記錄故事,JR借塗鴉重塑空間,不同藝術語言交織,讓這場好奇引發的公路之旅,化為超越代際與形式的生命對話,構建出見證並回應時代的影像實踐。該片雖然是紀錄片,但展現了無限的創意,被網友們捧為當年“年度最有趣的電影”。本片提名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阿涅斯論瓦爾達(2019)
VARDA BY AGNÈS
導演/Director: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看點:
一堂瓦爾達電影大師班

這部瓦爾達在90歲撰寫的藝術“自傳”,也是她的遺作。影片中,瓦爾達端坐劇場中央,俏皮又睿智,帶著觀眾開始了這場隨性自由的回顧之旅。她回顧了自己長達六十年的藝術創作生涯,將自己電影創作的理念概括為靈感、創意和分享,她討論了創作中的諸多問題,從電影製作到性別議題,從時間到衰老等等,給出了她獨一無二的見解。影片中滿是她所熱愛的人、地方和事物——雅克・德米、貓、色彩、海灘、心形土豆。對於新觀眾而言,這是瞭解瓦爾達絕佳的入門之作,而對於長久以來喜愛她的粉絲,這彷彿是一份美妙的離別禮物,充滿人性溫暖、苦樂參半又令人動容。2019年,該片曾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展映。

本文參考:
1.《阿涅斯的海灘——瓦爾達訪談錄》T.傑斐遜·克蘭 編 譯者: 曲曉蕊
注:如遇片目變動,請以實際排片為準。

在放映影片之餘,SIFF還將推出一系列相關的活動,以及明信片、T恤、帆布袋等主題衍生品,敬請期待。

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聯合上海書店出版社·也人品牌向影迷特別獻禮。歡迎各位在本篇推文留言區分享你對瓦爾達及其電影的看法,我們將根據留言挑選五位幸運觀眾,各贈出《阿涅斯的海灘:瓦爾達訪談錄》一本!
《阿涅斯的海灘:瓦爾達訪談錄》精選1962~2008年間瓦爾達接受的21次重要訪談,完整勾勒其電影生涯與創作軌跡。值此瓦爾達電影重映之際,邀你在這些真摯對談中,重新走進屬於瓦爾達的廣闊海灘。

歡迎持續關注我們,第一時間掌握2025年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相關資訊。


▲▲▲
推廣/合作/活動加微訊號:directubeee

▲▲▲
創作不易,感謝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