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的又一筆資產迎來新的歸屬。
日前,中國儒意披露全資附屬公司上海儒意星辰企業管理已與萬達集團旗下的上海萬達網路金融服務(下稱“萬達金服”),就快錢金融服務(上海)(下稱“快錢”)30%股權訂立轉讓協議。
該筆股權作價2.4億元分三期支付,收購完成的中國儒意將成為快錢單一最大股東。
快錢的價值,在於旗下的快錢支付清算資訊(下稱“快錢支付”)手握第三方支付牌照。
為拿到這塊牌照,萬達曾動用超過20億資金分兩步收購而來;
但在如今的流動性困局之下,萬達不得不將這枚牌照折價出售。
早前已承接萬達影院控股權的中國儒意表示,快錢可與公司的線上流媒體、遊戲以及線下影城,產生協同效應;
中國儒意認為:“快錢持有涵蓋網際網路支付、移動支付、銀行卡收單及跨境人民幣支付等牌照,在金融、保險、航旅、零售及跨境等多個行業積累了豐富的商戶資源及行業經驗。”

成色拆解
儘管公告強調了快錢多年積累的商戶與經驗,但在更多市場人士看來,快錢對於中國儒意的核心價值仍在於牌照本身。
2011年,快錢獲得央行首批頒發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業務範圍包括貨幣匯兌、網際網路支付、行動電話支付等線上、線下核心場景,被視為全牌照機構。
隨著電商和移動支付的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等規則先後出臺,支付機構的定位、賬戶管理均面臨更高合規要求。
2016年首次續展時,快錢僅保留網際網路支付、行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三類核心業務。
2024年後,新的監管框架進一步嚴明,非銀行支付業務被分為4個子類;
快錢的業務範圍確定的儲值賬戶運營Ⅰ類、支付交易處理Ⅰ類,對應著含金量最高的網際網路支付與銀行卡收單業務。
一方面,線下場景雖有馬太效應,但尚未形成手機APP支付業務下支付寶、微信的寡頭壟斷趨勢,中小機構有一定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此類業務分賬清晰,每筆交易手續費在0.3%-0.6%,覆蓋零售、餐飲、跨境支付等高頻場景,交易規模天然龐大。
更重要是快錢的支付交易處理Ⅰ類,是一張全國性牌照。
在央行批覆的同類牌照中,有4成左右存有地域限制。
依照監管要求,註冊支付交易處理Ⅰ類牌照無最低資本限制,但跨省拓展需按照500萬元/省追加資金,註冊資本最低限額附加值為1億元,這導致如今取得全國牌照的支付機構仍是少數。
政策收緊帶來的稀缺性,也使得牌照意義更為顯著。
在監管強調支付機構控股股東、實控人、實繳資本門檻,與支付寶、微信等市場巨頭進一步壟斷份額的雙重壓力下,各類中小第三方支付機構還在不斷退出。
2014年至2025年7月,央行發出的支付牌照數量已由超270家收縮至169家,其中全國性支付交易處理Ⅰ類牌照的數量僅有30家左右。
對於此刻資金充沛,拿下萬達影院的中國儒意而言,可全國展業的快錢牌照仍然意義十足。
不過作為被收購物件的快錢也有自己的問題
尤其是“萬達系”主導的10年裡,其業績難稱良好。
萬達入主的2014年,快錢全年交易流水仍超2萬億元,交易規模在第三方支付市場僅次於銀聯、支付寶、財付通。
但2017年萬達在高槓杆擴張與流動性壓力下陷入危機後,已無暇顧及快錢業務,甚至頻繁為其尋找買方。
2021年12月,快錢月度交易量仍保持在1826億,但2022年10月銳減至245億;當年底,快錢交易量跌出行業前20名,線下收單業務全面潰縮。
有市場資料指出,快錢2024年上半年月交易量或不足10億元,與巔峰時的千億級相去甚遠。
交易量萎縮之外,合規問題同樣存在。
據信風不完全統計,快錢在2022-2025年7月收到過4次央行罰單,累計被罰1716萬元(含個人罰款),違規型別集中在清算、賬戶與反洗錢領域。
中國儒意收購前,快錢運營情況已然缺乏透明度。
快錢主體曾在2024年遭遇公司股權的全部質押,至今仍有超7成股權處於質押狀態;
作為支付主體的快錢支付2023年底的參保人數為184個人。

萬達割肉局
對於快錢這個終於轉手的“燙手山芋”,萬達並非沒有醞釀過野心。
拿下快錢控股權時,萬達集團前任總裁丁本錫曾表示,快錢將與萬達電子商務產生強大協同效應,加速實現O2O(OnlineToOffline,線上到線下)模式;
丁本錫指出,“如果把快錢公司現有的企業合作伙伴、金融機構和萬達商業合作伙伴、線下客流充分整合,萬達將成為中國最大的O2O企業。”
2017年萬達實現對快錢的全資控股不久,市場就開始有其出售快錢的訊息傳出,意向買家包括蘇寧、中石化、抖音等公司,交易價格在10億元左右。
雖然已有多家機構承認,曾與萬達就快錢牌照展開交涉,但最終落地的仍是如今與中國儒意的2.4億元交易。
交易價格上,萬達虧損不小。
若依照2014年的入股價格估算,30%股權對應價格應在10億元左右;
但在萬達的資金困局,與快錢交易規模大幅縮水的背景下,股權折價已經無法避免。
規模巔峰時,萬達還曾持有銀行、保險、消金、保險經紀、小貸等金融相關股權,但皆已逐步出清,或讓出主導地位。
如今萬達對於資產的甩賣,已從金融等非核心業務,延伸至地產、文旅、商管等主業。
2023年起,萬達已剝離商業廣場80座,預計回籠資金超千億;2025年已經以近25億元,將萬達酒店管理(香港)股權盡數轉讓給同程旅行。

儒意的意圖
中國儒意創始人與董事長柯利明出身金融,曾在澳洲、香港從事分析師多年,從香港一家對沖基金公司辭職後,於2007年創立儒意影業。
2020年10月,恒大與騰訊的港股上市公司恆騰網路以72億港元對價收購柯利明旗下的儒意影業、南瓜電影,儒意影業由此借殼上市;
2021年下半年,恒大出現流動性危機選擇出清手中股權,柯利明重任董事,恆騰網路就此更名中國儒意。
如今中國儒意的股權主要集中在柯利明、騰訊與陽光人壽手中;
業務版圖則拓展至影視、流媒體、遊戲三大類。
中國儒意與大廠互動頻頻,從代理發行到推廣運營均有深度合作。
2024年收購萬達電影一個月後,中國儒意再以2.59億元收購字節跳動持股遊戲公司北京有愛互娛100%股權;
有愛互娛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正是騰訊最初獨家代理發行,又在位元組入股有愛互娛後堅定“雪藏”的《紅警OL》。
2025年,中國儒意以“現金+股權”行形式,透過7.43億元並向騰訊發行3666.67萬股新股,收購騰訊旗下《QQ炫舞》系列遊戲開發商永航科技30%股權;
之後騰訊所持中國儒意股權進一步增至17.71%,逼近柯利明的18.28%,市場中甚至有著“讀作儒意景秀,協作騰訊遊戲”的調侃。
從業務版圖與投資動作不難看出,中國儒意對支付服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萬達影城與周邊商戶,以及持續開疆的遊戲領域。
兩項需求對應著快錢的線下收單牌照與網際網路支付牌照,鮮少涉及缺失的預付卡與行動電話支付牌照。
可預見的是,快錢的支付服務將與中國儒意的三大業務形成協同。
例如萬達影城接入數字人民幣支付系統,南瓜電影會員訂閱和內容點播可整合其支付介面,景秀遊戲則可考慮嵌入支付模組。
不過協同的效果,或許仍需要時間的檢驗。
若交易獲批,中國儒意將成為快錢單一最大股東,但仍非控股股東,未來在業務整合、協調現有股東利益等方面,還需要更多投入。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