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麻,你到底在搞什麼???

最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Amaozn一邊大批次放出NG、Intern崗,一邊瘋狂給候選人發Waitlist通知!
什麼是Waitlist?當亞麻Headcount不夠時,一些已透過面試,或已經在走流程的求職者會被劃入Waitlist等候,一旦有新的坑位出現,或是前面有拿到offer的同學拒了offer,就會在裡邊挑選合適的人選“補坑”。
亞麻這種自相矛盾的動作有何用意?現在還能投亞麻嗎?已經收到Waitlist還能上岸嗎?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說。
現在還能投亞麻嗎?
GO Valley
當然可以!只要還有崗位,都可以投遞!
每個組情況不同,有些組還有HC就會繼續放崗招人,有些組招著招著發現實際申請人數多於HC,只能發Waitlist。投遞之前可以多方探查下亞麻內部各個組的情況,是否有剩餘HC,不要盲目投遞!
亞麻近期一直在放實習及全職崗位,有意投遞的同學可以積極爭取。我們還為大家整理了Amazon近期面經,幫助大家快速上岸~
收到Waitlist還能上岸嗎?
GO Valley
還有機會!進入Waitlist≠被拒,相反這代表你本身實力優秀,只是投遞時間晚,HC不夠了。正常情況下進入wl後,等待約2周-2個月左右,就會通知最後結果。
不過今年在 Summer Intern Waitlist中的同學則要注意!Summer Intern wl時間很長,越早進入wl被撈的機率也會更大。
眼看時間已經來到5月份,Summer Intern已經進入收尾工作了,很多HC已經fill完了,現在收到offer的是在填少部分【拿了offer但不來的人】的坑, wl中的順序比較靠後intern建議早點準備Plan B!
不過也不代表這部分Intern全無上岸可能,比如去年就有人3月份進入Waitlist,秋招重新投遞後,不用面試就直接收到了OFFER。
也就是說現在招實習有極大可能是為fall intern造池子,所以不要放棄,抓緊時間調整狀態,等Amazon秋招開始後,及時投遞爭取無面撈的機會!
搶先了解Amazon秋招諮詢,關注直通矽谷公眾號,第一時間瞭解大廠開崗、選組資訊~
就目前情況來看,亞麻25 Fall的崗位比Summer少很多,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繼續尋找其他的上岸機會,增加選擇權!當前的求職環境下,別放過任何上岸的可能!
—GO VALLEY—
目前還有哪些公司在放Intern崗?如何快速拿到其他上岸機會?掃碼找我們聊聊,也許1次諮詢就能增加上岸機會!
Wl遲遲沒訊息,應該怎麼辦?
GO Valley
不同於Intern,NG目前還有一部分HC沒fill,還有很大希望被撈,耐心等待即可!但……等到什麼時候是個頭?這期間還能做些什麼?
主動Follow up
給Recruiter 或 HR 發一封簡短郵件,主要表達自己非常感謝面試機會,簡要說說對該崗位的熱情和匹配度,詢問目前 Waitlist 排名及預計決策時間,進一步表示如果有任何溝通機會,非常願意配合。
如果上次溝通已超過兩週,可以再發一次。
等待期間,同時盯住其他公司上岸機會!
雖然春招的機會不多了,不過秋招提前批已經到來,許多公司依然有NG崗位放出!
趁現在競爭沒那麼卷,早點準備就多一分上岸可能!那麼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趕在秋招提前批和正式秋招到來時爭取到更多的上岸機會呢?
高效投遞,求職的秘密武器!
Waitlist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本來實力超群的你已經透過Amazon的考核,就因為投遞不及時、坑位已滿無緣offer,只能悔恨再戰!
因此求職第一步,掌握一手職位資訊很重要!Linkedin、Indeed上崗位更新通常滯後於官網,很多時候屬於無效投遞,直通矽谷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在幫助同學提升投遞效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在1V1求職課程中專門設定了職位資訊訂閱服務,每天抓取2次北美各大科技公司官網,崗位訊息第一時間以郵件形式通知到你,讓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取求職資訊!
—GO VALLEY—
做投遞第一人,贏在求職起跑線!掃碼瞭解1V1計劃中的【職位資訊訂閱】服務!
短時間迅速提升,達到上岸標準!
正常情況下,簡歷專案準備、刷題、BQ等一整套完整的求職流程走下來,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而後期的內推、模擬面試、OA等更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練習、鑽研。
而直通矽谷能將求職期極限縮短讓求職流程變得【高效】【快捷】【全面】,大大提升求職力、增加職位匹配度!最快3個月就達到上岸標準!
點選連結即可檢視成功學員經歷👇
GO Valley
不用再羨慕別人的成功,選對方法,你也可以!立即掃碼,開啟你的上岸之旅!
* 本文原創於直通矽谷【https://www.zhitongguigu.com】,歡迎尊重版權的轉載。一般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或結尾正確註明以下資訊:
作者:直通矽谷  公眾號:直通矽谷訂閱號
直通矽谷,讓科技求職更簡單。
封面:pexels
文中素材、截圖來源於新聞媒體或論壇,版權歸釋出人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