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我的老東家、某家外資金融機構(名字就不點了),決定開展一次針對中國電影行業的大規模草根調研。當時,中國電影市場可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2015年票房收入增長49%,2016年一季度票房收入又同比增長51%。《港囧》《夏洛特煩惱》《美人魚》……國產大片不停創造著票房神話,上市公司和土豪爭相投資電影。彼時彼刻,全世界投資者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興趣極端高漲,開展這麼一場草根調研可謂恰逢其時。
眾所周知,外資投行在中國一般都“不接地氣”,蝸居於高階寫字樓、五星級酒店、頭等艙之中,很少去外面瞭解真實情況。但是,它們確實在做出“接地氣”的努力。例如,老東家開設了一個龐大的“亞洲草根調研團隊”,其中大批人馬駐紮在中國大陸,據說可以覆蓋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得知他們願意展開對電影行業的草根調研,我非常興奮——我很喜歡電影,相信電影的未來,這種事情我一定要參與。調查問卷裡面的問題都是我參與擬定的,聚焦於:消費者對中國院線電影滿意嗎?他們今後打算看更多電影嗎?他們如何做出看不看某部電影的決策?他們更喜歡什麼型別的電影?從哪裡購買電影票?對票價怎麼看?等等。
如果這次“草根調研”真能回答上述問題,那真是功德無量,不但能指導投資者,還能指導千千萬萬的製作人、發行人、影院經理。事實上,直到今天,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滿意的回答!在確定調查問卷之後,“亞洲草根調研團隊”於當年2月(春節後)開始執行,我心情激動、翹首以待。沒想到,一等就是五個多月,直到當年7月底,我才看到原始資料!據說,這是因為“調研範圍太廣、問題太複雜”,資料收集和整理花費時間遠超預期。不過,我覺得真實原因是外資企業特有的低效率。
由於時間拖了五個月,這次“草根調研”陷入了尷尬的困境:2016年2月,中國電影市場還春風得意、屢創新高;7月,卻是哀鴻遍野、狼狽不堪。票房收入的季度增速,從51%驟然降低至負數!票補降低了、假票房收斂了、觀眾口味變化了、進口電影也進入了下行週期,現在大家最關心的不是“中國電影市場何時超越美國”,而是“中國電影市場會不會崩潰”。然而,我們在擬定調查問卷時,不可能預料到這一點!所有問題都是圍繞2016年2月以前的情況設定的,完全無法對最新情況做出反應。話說回來,如果我知道這次“草根調研”能拖上半年,可能從一開始就不會參與了。
話說回來,當我看到調研資料時,簡直大吃一驚,因為有很多完全違背常識之處。舉幾個例子:
-
有超過50%的受訪者自稱“平均每月去一次電影院”,這是不可能的。2016年,中國人均觀影次數只有1.06次;美國也只有4.1次。我們調研的主要是一二線城市,但是在這些地方,平均觀影次數也不可能達到12次之多。
-
大部分受訪者表示,過去一段時間,他們去電影院的次數在增加;未來12個月,他們仍計劃增加去電影院的次數。這也不符合事實:至少從2016年3月開始,人均觀影次數已經開始下降,這個趨勢直到2017年8月才扭轉。當時,我不可能知道後來的事情;但是我可以判斷,這不符合此前一個季度的統計資料。
-
在網路售票平臺中,最受歡迎的是“淘寶電影”(後來改名“淘票票”),市場份額高達70%!貓眼、微票、格瓦拉、百度糯米……加起來還比不上淘票票的一半。這是徹頭徹尾的瘋話:淘票票從來未曾佔據70%的市場份額。這個詭異的答案,給整個草根調研的公信力判了死刑。
-
絕大部分受訪者對電影票價“不敏感”,能夠接受較大幅度的提價,甚至漲價50%也無所謂。他們也願意為3D、巨幕等格式付出更高的溢價。這仍然不符合事實,因為自從2013年以來,中國電影票價幾乎就沒有漲過,觀眾對票補、折扣非常敏感,直到今天還是如此。
看到上述調研資料,我實在難以置信。不過,或許市場常識錯了、我的刻板印象錯了,真實情況與我以前瞭解的不同呢?為了審慎起見,我立即打電話給一位在淘票票工作的朋友(他現在已經離職了),向他驗證上述資料。以下是我們的對話大意:
我:根據我們的草根調研資料,你們淘票票佔據了中國網路電影票市場的70%!
朋友:什麼?我們自己披露的資料可沒這麼高。市場第一不是貓眼嗎?我們與微票算是並列第二吧(注:當時微票尚未與貓眼合併)。
我:但是,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你們的市場份額比貓眼、微票高很多……
朋友:莫名其妙啊。從我掌握的情況看,你們肯定錯了。
我:好吧,我在想,到底是哪裡出錯了。難道是受訪者都說了假話?
朋友:你們的調查問卷是怎麼寫的?
我:我們問的是“你首選的網際網路購票渠道”,列出了你們和競爭對手的名字。
朋友:等等!問卷上寫的是“淘票票”,還是“淘寶電影”?
我:“淘寶電影”。因為問卷是2016年初擬定的,當時你們剛剛改名“淘票票”,很多觀眾還沒習慣,所以我們沿用了舊名。
朋友:這就好解釋了。對於大部分消費者而言,電影售票App不是剛性需求,開啟、安裝率比較低,品牌知名度有限。所以,他們對“貓眼”“微票”可能認知有限,但是肯定都知道“淘寶”。看到問卷上有“淘寶電影”這個選項,他們就無腦選了。
我:很有道理啊!還是你有經驗。
朋友:其實,你們可以考慮加入幾個干擾選項作為測試,例如“京東電影”(這個App不存在)。如果很多受訪者居然選擇了不存在的“京東電影”,說明他們根本就沒認真答題,或者根本不是電影觀眾人群。

接下來,我們又討論了調研資料中的其他異常現象。大部分異常都可以用受訪者的“漫不經心”以及問卷設計的不合理來解釋:
一般人不會清晰地記得自己去過多少次電影院。在問卷上,“你平均多久去一次電影院”有四個選項:A.一個月多次;B.一個月一次;C.3-6個月一次;D.一年一次或更少。一二線城市居民,每年一般會去不止一次電影院;但是,每月一般也不會去很多次。所以,他們會在B和C之間選一個,漫不經心地就選了B。
這裡涉及到一個常見的心理錯覺:我們的記憶靠不住,往往會誇大自己做某些事情的頻率。例如,你印象中“經常去”的餐館,事實上可能一年就去了三次;印象中“經常玩”的遊戲,可能總共也就玩過十幾小時。我在印象中還覺得自己“經常去深圳和香港”,直到翻閱乘坐飛機的記錄才想起來:我已經一年多沒去過香港了,過去半年也只去過兩次深圳。在缺乏日常記錄的情況下,消費者很容易把“一年去四次電影院”記憶成“一年去十二次電影院”。
除了心理錯覺,消費者可能也會有意識地做出歪曲的回答。例如,面對“如果電影票價上漲,你會不會減少去電影院的次數”這個問題時,他們在潛意識裡會想:電影票不過三四十塊一張,如果我承認自己對漲價很敏感,豈不顯得自己很窮、很斤斤計較?所以,他們故作豪爽,甚至聲稱“哪怕漲價50%也無所謂”。其實,只要票補減少五塊錢,他們就不去電影院了。
無論如何,花了大錢的“全國草根調研”總歸要派上用場。我們硬著頭皮寫報告、做PPT,宣稱:根據全國四十多個城市消費者的反饋,未來12個月電影市場將強勁復甦!當時是2016年8月,此後的12個月,中國電影票房幾乎就沒有出現過同比增長……昔日炙手可熱的電影行業,很快被資本市場拋棄。直到2017年8月《戰狼2》橫空出世,電影市場才迎來了又一個春天,但是我們的“草根調研”肯定沒料到這一點。
關鍵在於,我們能從這次失敗的調研中學習到什麼?在投資界、實業界、媒體界,每天都有人重新犯下類似的錯誤。上文已經總結了這次調研的部分失敗原因,下面我想再談談解決方案。
首先,使用者的“直觀印象”往往是靠不住的。在大範圍問卷調查時,最好不要問“泛泛的印象問題”,例如“你喜歡玩《和平精英》嗎”,或者“你更喜歡淘寶還是拼多多”。在小範圍案例研究中,更不要糾纏於直觀印象,而要問的更深入、更細緻。與其問印象,不如直接觀察行為。
其次,任何“資料分析”都離不開定性分析和歷史經驗。從任何渠道收集的資料都可能出錯,經驗豐富的人可以一眼看出哪裡有錯,然後做針對性的修正。另外,對資料的前因後果的分析也離不開定性經驗。
再次,真正可靠的草根調研不是問卷調查,而是與“人”的直接接觸。當接觸個體時,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眼神、觀察他的肢體語言,必要的時候可以追問。與其花費巨資去散發和回收幾萬張調查問卷,我倒更願意拜訪幾個影院經理、幾個發行人、幾個主創、幾個影迷和幾個路人甲,大家喝杯咖啡、蹺腳聊天。我也很喜歡站在影院門口觀察人流,從他們的表情猜測一些東西。這樣做的效率不會太高,但是總歸比做“全國性草根調研”更省錢省時間。
最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帶著充分的理想和情懷;但是,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客觀中立。不能因為自己的美好願望或偏愛,就忽視事實。雖然那次“草根調研”的資料質量極差、完全不可用,我當時還是寧可相信它,因為我希望電影行業繼續強勁增長。然而,“我們熱愛電影行業”與“電影行業明年會快速增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沒什麼可談的,後者是可證偽的。對於其他命題也是如此。只有冷靜地認識到世界的真相,我們才能更高效、更有熱情地改造世界。這並不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