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主創團·哎呀媽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
不止聽過一位父母有這樣的擔憂:
孩子小學階段時,學習狀態挺不錯的,考試成績也不低,能穩居全班前幾。
但一上初中,感覺懈怠了,精氣神大不如以前,就像是長跑運動,越跑越沒氣力。
很擔心這樣下去,到了真正的衝刺階段,孩子學得很吃力,最後跟不上掉隊了。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孩子什麼造化,學習的後半段才是關鍵。
許多學習自覺、有後勁的孩子,或許剛開始沒什麼出彩表現,反倒彎道超車狠狠把別人拋在後頭。
仔細觀察這些孩子,不難發現,他們大多都來自以下這4種家庭。
01
父母情緒穩定、平和
朋友做了十多年初中班主任,每次說到班上的差生,都不禁感慨:
那些叛逆、厭學,總是不服管教的孩子,不是天生“反骨”,而是沒生在一個好人家。
她講過一個“學霸隕落”的例子,那孩子原本學業優異,接連擔任過幾年學委。
可惜父母脾氣不好,每次看他成績掉名次,非打即罵,甚至當著其他人的面挖苦他,嫌他不如誰誰誰。
長期活在滿是戾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變得容易暴躁、沒耐心,動不動就罵人爆粗口,不僅把身邊的同學得罪了,就連學習狀態也一落千丈。
很多時候,父母控制不住情緒,或者隨意在孩子面前發洩不滿,只會破壞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當他需要額外花更多氣力去應對外界的狂風暴雨,又怎能奢求他有心思放在學習和生活上?
父母的情緒,決定孩子未來的樣子。
只有父母收起壞脾氣,管住自己的怒火,才能讓家變得溫暖幸福,孩子更加出色優秀。
電影《怦然心動》裡面有一幕:父母大吵一架,女兒朱莉看到了,很是傷心,緊緊地捂住了耳朵。
但之後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分別進入了朱莉的房間和她道歉。
父親說:“對不起,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我保證。”
母親隨後進來,給女兒講述她對父親的愛,然後說:“你有一個堅強而又善良的爸爸。”
在父母的安撫下,朱莉很快地從不安中解脫出來。
有人曾說過:父母吵架,其實是給孩子做很差的榜樣,而情緒穩定,會給孩子帶來正面影響。
未來的困難、挑戰不可避免,情緒穩定的孩子不會靠發火、暴力來發洩自己的無力,而是會沉下心,不斷思考探索可行的方法。
當孩子學會了穩住自己的憤怒、埋怨、不滿,懂得了理性地表達,再大的難處都能迎刃而解。
情緒穩定,真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越平和,孩子越放鬆、舒展,才有足夠的力氣不斷努力快跑。

02
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
前幾年,江西學霸邱梓晟憑藉高分考上清華,不少人紛紛跑來取經,問他怎麼做到。
小學初中階段的他,成績並不冒尖,卻在初中畢業後考上當地重點高中,一舉拿下清華。
邱梓晟表示:多虧父母。
從小到大,父母不逼不催,而是注重他學習習慣的培養。
就算他成績不好,也不會出言不遜,而是視他為朋友,大部分情況都以商量的口吻提建議。
當他學習退步了,就客觀分析他的優點,指出不足,給他鼓勵和信心。
進步了,就幫他總結,讓他明白應該怎麼做才對。
就這樣,他慢慢培養出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上課認真聽講,回家獨立完成作業,做什麼事情都不需要父母監督。
從翻看自己喜歡的漫畫、小說,到沉浸在博覽群書的樂趣當中。
哪怕是和其他同學一樣上網、聊天、玩遊戲,邱梓晟從不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聰明的父母,不會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操心,時時刻刻為孩子親力親為,反而是提前把時間、精力花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能力上。
就如一位學霸媽媽分享裡說的:
“從孩子上學開始,我們就商定好學習規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重要,不做孩子學習的‘柺杖’。
學校老師要求家長檢查作業、簽字,我只管簽字。
因為學習是孩子的任務,成績不好暴露問題不要緊,把不會的、不懂的及時請教老師就好。”
雖然看著孩子學習很苦、很累,發現他遇到難題不會很想告訴他答案,需要查資料時樂意為孩子代勞。
但學習始終是孩子的事,不放手讓他來,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日後他一個人的時候,就很難自覺自律。
只有從一開始注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等他日後學習科目多了,作業量大了,也能自己應付,靠自己努力進步。
03
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
如今很多家庭存在這樣的認知誤區:
孩子都上中學這麼大了,該懂事了,不需要父母天天盯著看,管好他的學習就行。
事實上,正是孩子一到“青春期”這個關鍵階段,父母的參與、陪伴更不可缺席。
暢銷書作者、“國民學長”李柘遠曾是一名父母離異,容易闖禍搗蛋的問題少年。
媽媽精明能幹,業務繁忙,在李柘遠初二那年恰巧有一個調往北京工作的機會。
可一想到此時正在步入青春期的他很需要自己,媽媽經過數日的掙扎和慎重考慮,決定放棄大平臺,繼續留在家裡陪伴他、照顧他。
雖然和心之嚮往的工作失之交臂,但能參與到兒子的中學階段,媽媽始終感到慶幸。
一來他沒有出現預想的青春期叛逆綜合症,二來是堅定地站在他的身後,給予身為母親能給的所有支援,親眼見證他從小地方一路逆襲走向耶魯大學。
李柘遠媽媽在《學習高手》一書中說到:
“相較於學業和成績,孩子的心理發展和性格的形成更為重要。
若兩者只能擇其一,我會選後者,因為心理和性格才是影響孩子未來人生品質的關鍵要素。
家庭氣氛的滋養、父母的陪伴與慈愛、親情的交流,則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
別小看父母待在孩子身邊的時間,一分一秒都傳遞著愛。
特別是生活、學習遇到迷茫、難處的青春期孩子,他不好意思主動開口向父母求助,但不意味著他不需要、沒要求。
18歲之前,哪怕孩子身形壯實如大人,內心卻依舊柔軟,最渴望父母的關心、陪伴。
只有他切實感受到,自己不知所措、失去方向的時候,父母依舊不離不棄,始終牽住自己。
他才敢邁開步子,單向前行,靠著心裡的確信,讓自己一步步成為更好更優秀的人。

04
家裡充滿正能量
看電視劇《追光的日子》時,學霸任真和媽媽的一段互動很是讓人壓抑。
學校要開家長會,任真小心翼翼地開口問媽媽“能不能去”。
結果媽媽一聽,下意識地抱怨說“一給你開家長會,家裡就要關半天門”,緊接著把矛頭指向任真爸爸,吐槽“永遠別想指望你爸爸”。

習慣性一兩句訴苦的話,聽得任真直搖頭。
本來備戰高考就讓她寢睡難安,還被迫天天聽著父母唸經式的“負能量語言”。
越是這樣,越讓她靜不下心來好好學習,總怕考不好,再次落榜。
有句話這麼說:在一個家裡,人和人之間的能量是會“轉移”的。
總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怨這怨那,本質就是把父母的痛苦、難處轉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聽多了,內在的心理能量一點點消耗殆盡,自然也覺得生活沒勁,學習沒意思。
一個滿腦子裝著外界的焦慮、抱怨、委屈的孩子,永遠活不出屬於自己的光彩來。
真想孩子對未來有期待、盼望,不畏困苦自驅向前,重在父母的正能量傳遞和感染。
想起童話大師鄭淵潔女兒鄭亞飛的一段經歷。
小學階段,她基本都是班級的中下游,直到初二才開始發力,到了高三逆襲成為全校第一。
整個轉變,離不開鄭淵潔在家裡的一言一行,親身垂範。
亞飛剛開始學習不理想,一度備受挫折,傷心鬱悶,可看到爸爸創辦雜誌再辛苦、沒錢也依舊堅持的精神,很快就被鼓勵到了。
爸爸為了工作、生活都這麼努力拼搏,我不過是學習不順,找找辦法再努力試試。
於是她不氣餒、不放棄,像開了竅一樣勇往直前,最後彎道超車。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藏著孩子的命運。
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就像孩子的心靈驛站,能源源不斷給孩子補充能量,讓他快跑向前,一路高歌。
05
為人父母,誰都盼著自家孩子好,有出息。
但方法要用對,更得明白孩子成長需要什麼營養和補給。
給他足夠的肯定、信心、鼓勵和安全感,同時學會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相信孩子能發自內心喜歡學習,願意挑戰困難。
當他有足夠動力和能量,對未來有迫切渴望,總有爆發潛能、勇往直前的一天。
作者:哎呀媽,多平臺簽約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願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