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百度釋出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第三季度,百度實現營收319億元,歸屬百度的淨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50.9億元,淨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超出市場平均預期。
從財報中整體給出的資訊看,百度業務正處於穩步增長狀態,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百度圍繞AI佈局的業務增長迅速,成為本次財報的亮點。
百度第三季度整體營收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3%,雖然相比前兩季度稍微放緩,但這是大環境所致,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核心業務”營收的247億元中,非營銷營收達到了人民幣52億元,同比增長了 76%,這主要是因為雲和其他人工智慧驅動業務的推動。
由此可見,百度以AI為核心的業務快速增長,AI早已成為百度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1
AI業務、智慧雲表現搶眼,
智慧出行落地穩健
從財報中可以看出,以智慧雲、智慧AI出行場景等前沿業務為代表的AI新業務已成為拉動百度增長的新引擎。
第三季度中,智慧雲依然是百度的增長亮點。
作為中國四朵雲之一,百度智慧雲增速一直高於市場平均速度,第三季度,百度智慧雲營收同比增長73%,連續兩個季度增速超過70%,進步速度驚人。
今年10月,全球市場調研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簡稱沙利文)聯合頭豹研究院釋出《2021年中國AI開發平臺市場報告》,報告資料顯示,百度智慧雲在中國AI開發平臺應用市場綜合競爭表現中處於領導者象限,在國內廠商中位居第一。作為百度的核心業務之一,智慧雲已經顯示出了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潛力。

今年,百度提出了“雲智一體”的戰略,透過雲計算和AI等智慧化技術,推動產業智慧化升級,“雲智一體”為智慧雲帶來了全新的生長活力。
在AI技術方面,百度今年也獲得了幾個重要的突破,比如,今年7月,百度 ERNIE 升級到 3.0版本,釋出了知識增強的百億引數大模型,除了從海量文字資料中學習詞彙、結構、語義等知識外, 還首次在百億級預訓練模型中引入大規模知識圖譜,該模型一舉重新整理 了54 箇中文 NLP 任務基準;新一代對話生成模型 PLATO-XL也是今年百度在AI上的重要成果,該模型引數達到了110億,成為全球首個百億引數中英文對話預訓練生成模型。類似AI技術的多重突破,為百度“雲智一體”戰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此外,依靠百度自主研發的崑崙芯2量產AI晶片及飛槳深度學習平臺驅動的端到端AI雲解決方案,百度智慧雲在智慧製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垂直行業領域不斷落地,賦能了更多場景,助推了產業智慧化的升級,此前就有媒體報道過多個百度智慧雲產業智慧化的案例,如泉州水務大腦、河北港口集團、宜昌點軍區、國網河北電力、中國聯通、東方能源、中國建材、麗江城市大腦等案例都可以直觀看到百度智慧雲在產業數字化方面賦能的能力。
除了智慧雲之外,百度投入巨大精力的智慧出行也成為了財報的重點。
財報同期,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全員信中表示,“依靠長期堅定地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百度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提供商。”
根據財報披露:今年第三季度,百度Apollo在L4級別累計測試里程超過1600萬公里,同比增長189%,獲得了411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同比增加了237張,目前百度Apollo已成長為全球最活躍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擁有全球生態合作伙伴超過210家,匯聚全球開發者 65000 名,開原始碼數70萬行。
有了Apollo技術和經驗,今年百度順勢推出了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蔔快跑”,8月份全新升級後向大眾提供出行服務,財報顯示,第三季度,蘿蔔快跑無人車出行訂單量環比增加了1倍,上海、北京、廣州、長沙、滄州等地使用者均可體驗。百度表示2025年“蘿蔔快跑”將擴充套件到65個城市、2030年擴充套件到100個城市,也就是說,自動駕駛出行將在可見的未來成為普及的服務。

在百度的第三季財報中,百度智慧雲和智慧出行為代表的前沿業務都體現出了百度在AI佈局方面顯著成績,對於百度來說以AI為核心的前沿業務中長期潛力巨大。
2
重金投入研發,AI刻入百度“DNA”
“透過AI賦能推動企業智慧化升級”、“促進汽車、交通智慧化”,無論哪一方面,都是當下的熱門話題,皆具有巨大的市場想象空間,而百度在這些領域的多個技術突破和商業化成果,也側面證明了其對未來的判斷是正確的。
另外,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百度在研發上真捨得花錢。
財報資料顯示,今年三季度,百度研發費用達62億元,同比增長35%。這是什麼水平?簡單算一下,62億幾乎是百度季度總營收的20%,平均每天在研發上花費的金額超過6000萬。
可以說,百度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在全球大型科技公司之中都處於非常靠前的位置,而且一直以來,百度對研發都非常捨得花錢。
前不久,全國工商聯釋出的2021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發明專利榜單相關報告顯示,民營企業500強中,2020年百度研發費用排到了第五名,而研發強度佔比在前五個民營公司中排第一。
縱觀過去十年中,百度每年研發投入都佔營收15%以上,並且,近兩年百度研發投入佔比還處於緩升狀態:近幾次季報顯示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都超過了18%,2020年核心研發費用佔收入比例更是高達21.4%。
此外,截至去年年底,百度的研發人員佔全體員工比例近6成。無論是資金還是人員,百度對技術的投入在科技企業之中都算非常大手筆了。
從專利數量也能看出百度在技術上的投入,前不久,國家工業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信部電子智慧財產權中心聯合釋出的《中國人工智慧高價值專利及創新驅動力分析報告》顯示,百度以13007件專利的申請量和3652件專利的授權量,奪得中國AI專利第一。
此外,在很多垂直產業應用專利上,百度也名列前茅,如:國家專利資料庫對涉及城市大腦專利的檢索結果顯示,百度智慧城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在國內均位居榜首,是智慧城市領域專利授權量唯一超過500件的企業;百度Apollo獲得自能駕駛方面專利2900件,也處於行業前列。
這些技術突破和專利資料都離不開鉅額的投入。也正是有如此大的資金投入,才造就了第二代崑崙AI晶片、PLATO-XL、百度 ERNIE 3.0等前沿技術成果。

當然,投入是值得的。
百度釋出本次財報後,巴克萊分析師稱百度是為數不多的致力於開發和創新科技“硬核”面的公司之一。其“硬核”就來自於技術的積累,透過大量的研發投入,將核心技術刻入公司的“DNA”,讓其自主發揮在AI、雲計算、晶片等前沿領域優勢。
眼下,所有產業都正處於向萬物智聯轉型的關鍵節點,少不了創新技術的推動,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說,百度作為有網際網路基因的AI巨頭,對引領AI行業發展應肩負責任,而從百度角度講,新的經濟增長階段也為其帶來了更多新的機會。
隨著AI、雲業務的快速增長,並逐漸成為百度的營收支柱,百度以AI為核心的創新業務商業化速度也會隨之加速。透過持續性對技術的大力投入,技術和商業化落地形成正向迴圈,百度在雲計算、智慧駕駛、AI晶片等領域佈局都將有不錯的變現能力,從本次財報就能看出其增長的潛力,資本市場也在重新審視其商業模式和價值。
如果能按照目前的態勢平穩發展,有著AI基因的百度未來也將迎來更多的市場認可。
推薦閱讀
道的投資人:做局失利、破局無力

關鍵詞
自動駕駛
模型
智慧雲
技術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