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獲取資訊的方式,思維和產品設計

人類獲取資訊的方式

人類獲取資訊的方式無非兩種,pull或push。
Pull:指的是主動獲取檢索資訊,比如訂閱RSS,使用搜索引擎,去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
Push:指的是被動接受資訊,比如社交媒體的推薦feed流,音樂軟體的推薦歌單等。
Pull代表的是人類的抽象思維,但抽象思維本質是人類後天訓練的結果,其實是反人類本性的。
越是寬受眾,娛樂向產品,越要用好Push。越是嚴肅向,追求資訊精確度的產品越要用好Pull。
寬受眾娛樂向產品的典型代表就是社交媒體,幾乎都是圍繞演算法為核心做內容分發。
嚴肅向產品的典型代表是論文/期刊檢索網站,一切圍繞搜尋精確度為目標,支援正則表達等各種複雜條件,但推薦要麼不做,要麼做的很弱。
需要注意的是,嚴肅和娛樂向並不是非黑即白,更像一道光譜。
比如比論文嚴肅性弱一些的嚴肅財經媒體(彭博社,FT),之類的,雖然資訊以時間線展示,但在內容詳情頁會有比較明顯的相關新聞推薦。
而嚴肅性更低一級的泛受眾嚴肅媒體,如BBC等,則開始主推內容分類tab和頭版頭條故事等傳統分類方式。
而到了娛樂性媒體,比如太陽報之流,也就是我們說的小報(Tabloid),則更偏向於頭版頭條爆炸新聞等吸睛內容。
一個規律,越不嚴肅的媒體,頭條新聞佔首頁面積比例越大!
另一個例子是瀏覽器的首頁設計:
在微軟Edge瀏覽器中,預設首頁是這樣的:
一個大大的MSN新聞feed流
而FireFox的預設主頁設計是這樣的:
搜尋框和常用網站
FireFox其實也能調出feed流,但前提是透過內建的Pocket閱讀外掛儲存的內容夠多後,Pocket根據你儲存的內容學習好偏好再推薦Feed流:

這種邏輯下的Feed流更精準。
Edge和FireFox的首頁設計邏輯不同的根源是什麼?
我們首先來看Edge的使用者獲取邏輯,Edge的使用者絕大部分是因為Windows預裝才用上,很多使用者的狀態是根本不知道用什麼瀏覽器,電腦上帶著什麼就是什麼。
雖然Edge並沒有公佈過自己的使用者畫像,但我們知道Bing搜尋引擎就是因為是Edge的預設搜尋引擎而市佔率不停攀升的,所以Bing的使用者畫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Edge的使用者畫像:

裡面提到54%是45歲以下人群,反著讀也就是46%以上是45歲以上人群!雖然Bing也提到該批使用者的學歷和收入較高,但年齡的劣勢代表其中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數碼原住民,很多對於數碼產品的使用還比較初級,Feed流推送內容給他們是個很好的主意。
反觀FireFox,Firefox在Windows和MAC兩大作業系統上都不是預設瀏覽器,只在Linux作業系統的桌面發行版上佔據統治地位,FireFox之前的捆綁安裝推廣方式在多年前也早就停止了。也就是說FireFox的使用者絕大部分要麼是主動下載的FireFox,要麼是Linux使用者。這種兩種使用者從邏輯上來說,對於自己要什麼的思路很明確,同時也具有足夠的技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資訊,所以對於該類使用者推比較生硬的門戶Feed流效果只怕適得其反。
以上就是我認為就是FireFox和Edge首頁設計差異的根源。
我相信隨著AI的普及化和可靠性提高,可能未來所有資訊類產品都會主推Push,弱化pull,但當下一定要根據內容屬性和受眾決定Pull和push在產品設計中的佔比。

三種思維的不同

今天為止,人類本質上還是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和靈長目的其他生物,紅毛猩猩,狒狒等其實在生理結構上並沒有顯著區別。所以人類出生後自帶的思維能力——動作思維,才是人類的最底層思維方式:想吃核桃就自然想到了用石頭砸開,想掏螞蟻窩就自然想到了折一根樹枝,和大猩猩沒根本區別。
而比動作思維更復雜的形象思維,已經普遍要在6歲之後有基礎社會性的情況下才能誕生:看到一幅拿弓箭的男性壁畫自然想到了獵人這個角色,同時也會聯想到父親;看到一碗油潑面,聯想到擀麵的過程和配合生蒜一起吃的滋味。這也是藝術,大眾傳媒,抑或我們常看的效果類廣告主要調動的思維方式。
而抽象思維的代表則是哲學與現代宗教,以及數學和物理等,嘗試用複雜概念解釋這個世界。  
對於越新興的市場,受眾越廣泛的產品,我們越要調動他們的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
舉兩個例子:
以印度本土的“微博”——sharechat為例,一款典型的新興市場寬受眾社交媒體:

我們可以看到Sharechat的趨勢熱門榜單的設計,其實是一種高度擬物化設計,但和我們熟悉的擬物模擬的是實體裝置(例如用聽筒代表電話功能,磁碟代表儲存等)不同,這個介面模擬的是WhatsApp對話,也是印度最普及的國民通訊產品,這是對於形象思維呼叫的絕佳範例。
這個擬物的精髓在於印度很多新智慧手機使用者獲得的第一個現代媒體渠道就是手機和WhatsApp,twitter和微博使用的排名列表熱度方式其實來源於報紙和雜誌等平面媒體,但新興使用者中很大比例甚至根本沒有閱讀平面媒體的習慣,所以直接模擬WhatsApp對話是非常適合當地情況的做法。

Sharechat的語言選擇介面也很有意思,除了用英文和該語言標註語言外,主要的視覺元素是用圖片展示該語言區的象徵/地標。這也是擬物化設計一個特別好的範例,印度15-24歲年輕人雖然識字率高達97%,但是總體識字率只有76.32%,由此可知印度老一輩的識字率並不高。但這批使用者就不消費內容了麼?不,他們本來就有在WhatsApp群裡面消費影音內容的習慣,不能讀但聽說能力還是有的,這種語言選擇介面也能更好的承接這類使用者,也是呼叫的形象思維。
簡而言之,新興市場的泛使用者最好的設計語言就是高度擬物化,但是如何擬物就是一門學問。
而動作思維的代表則是這種“噁心”的修腳遊戲廣告:

雖然筆者看著是真的很難受,但基因裡面的動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遊戲裡面給ta修個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