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古希臘究竟是個啥?

一種古典批判主義的重新審視
希臘是歐亞交界之處,地中海、愛琴海上一個貧瘠荒涼,人煙稀少,三面臨海的半島。
島上地無三尺平,山陵聳立,由於此地氣候不利於植物生長,島上沒有原生態的原始森林(近代以後方栽種了一些林木)。連綿不絕的荒蕪山嶺和溝壑,將半島陸地分隔成小塊,島上也沒有大江大河及其流域與平原。
地中海式氣候的特點是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這種不協調的溫溼配合,對植物生長十分不利。所以希臘地區自古缺少像樣的農業,也沒有發達的畜牧業,島人的糧食食物主要依賴自外部輸入。
這樣的地理環境特點,不可能支援形成富裕發達的古代經濟、文明和城市。
但是這個半島三面環海,沿海有美麗的藍天碧海,也許可以激發詩人和旅遊者的許多幻想。但是,如果想去這個荒島尋找古文明遺蹟和考古,則人們必會大失所望。除了石頭和近代修建的寥寥幾處可疑的新古董如雅典神廟等,你什麼也不會見到。
這個荒涼不毛的半島,本來自古並無人重視。僅僅由於地處歐亞兩大洲交界,地中海歐亞航道的咽喉位置,所以在近代海洋航行中備受關注。
此地在古代可能曾經被羅馬(?)、中古以後被奧斯曼帝國統治過,於19世紀初才有希臘國的建立。
在此之前,此半島上無王朝,無帝國,無國體,無國家,無君主,無帝王,無歷史,無統一的民族,無統一的語言,也無獨特、獨立的文化體系,更沒有什麼大殖民地。
【現代希臘語言實際屬於鄰近的阿爾巴尼亞語言一系。希臘人聽不懂近代西方學界杜撰出的古希臘語言,也沒有使用過古代希臘文字,例如什麼伊奧尼亞方言,什麼多利斯方言之類,都是沒有歷史存在實據的虛構。】
1822年希臘宣佈獨立之前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被稱為“希臘”的國家。
這個半島,古代既不叫希臘也不叫雅典。由於半島古代沒有實現過政治統一,因此並沒有統一的名稱,歷史上究竟叫過什麼,由於沒有真實歷史記錄存在,西方學界中至今也是眾說紛紜,說不清楚。
所謂的希臘,是一個在歷史中沒有國與族的非實體存在,那麼如何定義誰是古代希臘人?如何定義古希臘的文明與文化?
西方學術在文藝復興以後,一些學者為了政治和文化原因,杜撰編造了關於希臘或者雅典的歷史,帝國,民族、民主制度、古典語言、人口數字,商業文明、以及僭主和王朝,跨海大殖民地,以及科技哲學文明文化的種種說法,都是出自想象力的虛構作品。包括荷馬史詩、希羅多德、修昔底德的歷史等,無不是出自於文藝復興以後的近代產物。西方學術界透過推測、擬想、幻想、文學虛構,製造出來關於希臘的虛假歷史和虛假文明,令人歎為觀止。也許有文學價值,但是它們不是真正存在過的歷史。荷馬史詩是偽託之作,卻被作為虛構信史的主要基石。
在諸如此類的虛構想象基礎上構擬的所謂古希臘歷史,——全部都只能叫做偽史。有充分根據可以斷言,西方所謂的“古典學”——其實就是一種虛構的現象學和準文學。所謂的古希臘文明,是近代西方出於主導世界的政治和文化需要,而訂購出來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虛構產品。
拉斐爾:教義的辯論
這幅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的名畫,本來名叫“教義的辯論”——描寫在想象的天堂上,世界各地各種宗教教義的匯聚與討論。所以描寫了不同民族的思想家、宗教家,他們穿著不同的民族服裝,戴著不同的頭飾,包括拜火教、印度教,綠頭巾的伊斯蘭,甚至有人說還有孔子。
但是19世紀以後,這幅作品卻被改名為“雅典學院”,說成柏拉圖和他的學生在雅典學院的哲學對話。
這個所謂大劇場——據說古希臘人每天會在此舉行會議、演講,以及觀看和表演歌劇。
那麼就請根據日常經驗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個現場觀眾,如果沒有現代的電聲擴音裝置,當你端坐於此高臺之上——究竟可以聽到和看到什麼??
(2019-07-1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