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075型兩棲攻擊艦33號“安徽”艦,,還有一艘071型船塢登陸艦986號“四明山”艦,此外還有多艘驅逐艦和護衛艦現身臺島以東。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臺灣迴歸祖國大陸無非是 “和平統一” 與 “武力統一” 這兩條路徑。然而,局勢的發展往往超乎想象,如今,一種全新的模式正逐漸浮出水面,引發廣泛熱議。
臺灣軍事專家謝寒冰在節目中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大陸正在推行 “逼統” 策略,即透過一系列組合拳式的行動,迫使臺灣接受統一。
其實,這並非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 2017 年,臺海關係專家王在希就提出了 “北平模式”,其核心要義便是透過包圍等手段,讓對方在壓力之下被迫投降,而非直接發動攻擊。
當時,這一想法遭受諸多質疑,被認為不太現實。但時過境遷,如今大陸的種種行動表明,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這一模式。
近年來,解放軍軍艦戰機常駐在臺海,對臺施加了強大的軍事壓力,彰顯出大陸已具備對臺灣實施全方位封鎖和威懾的實力。
而在這一過程中,海警力量發揮著獨特且重要的作用。海警的行動不屬於軍事行動範疇,無論是美軍還是臺偽武裝勢力都沒有介入的理由。尤其是在 “逼統” 這一大框架下,“聯合利劍” 演習意義重大。
它展現出強大軍事威懾力,模擬實戰場景,讓臺當局清晰認識到 “以武謀獨” 毫無勝算。同時,也向外部勢力表明,中國堅決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任何干涉臺海事務的行徑都將遭到有力回擊。
而且在近幾次圍島軍演中,海警船逐步剝奪了臺島部分海域的管轄權和執法權,將臺當局的活動空間大幅擠壓回臺島本島。一旦臺灣重要水域全部被控制並實施管轄,從軍事層面而言,臺灣將喪失與外界聯絡和反擊的能力,就如同黃巖島以及釣魚島的管控模式。
實際上,透過這種低強度的衝突模式,大陸等於已實際掌控臺灣地區靠近大陸一側的所有外島,只不過尚未進行實質性登島宣誓主權和管理當地。
海警在不升級戰爭的情況下,能夠採取剝奪捕撈權、剝奪離島治理權、干擾和切斷航道、封鎖港口海路等行動。我國對釣魚島、黃巖島、仁愛礁等島礁的爭奪和實際控制,正是藉助海警船得以實現。

如今,中國大陸已實際取得對臺灣地區靠近大陸一側所有外島的執法管控。例如,大陸海警已徹底接管臺島漁政,大陸漁船不僅能在金門附近捕魚,甚至進入臺島海域,乃至靠近臺島 6 海里處,而以往臺偽海巡署會出面驅趕,如今卻不見其蹤影。
大陸擴大臺海周邊行政管轄後,臺灣漁民作業更加安心,遇險時能更快獲得救援,自然會對大陸的管理產生接受和認同。隨著兩岸治理能力的此消彼長,臺灣民眾對統一的認同感也將逐步提升。
目前,中國對臺島及其周邊海域已實現常態化巡航,除實質性登陸外,相關區域已完全由大陸管控。只要大陸願意,在合適時機便可對臺島實施徹底封鎖,採取 “圍而不打” 策略,屆時臺島能堅持多久?等到臺當局退無可退、徹底麻木之時,大陸海警或士兵登陸臺島便水到渠成。
以 2025 年為例,解放軍臺海 “聯合戰備警巡” 已常態化。與此同時,大陸逐漸中止 ECFA,這一舉措直擊臺灣經濟要害。要知道,多年來兩岸經貿往來在惠臺政策刺激下急速膨脹,根據商務部資料,扣除逆差後臺灣實際貿易順差僅 587 億。
若沒有大陸市場,臺灣外貿總值將減少近一半,對外貿易順差也會瞬間從 500 多億美元變為負 1000 多億美元。
面對臺偽當局可能的 “狗急跳牆” 之舉,人民海軍早已在臺島的西南、西北、東南和東部四個方向部署軍艦,扼守東部朝向日本的宮古海峽、東南部面向菲律賓的巴士海峽以及臺灣海峽的南北出入口,一旦臺偽武裝分子反抗,便將其置於 “關門打狗” 的絕境。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逼統” 策略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賴清德上臺後,臺當局 “謀獨” 行徑變本加厲,其頻繁與外部勢力勾連,不斷進行 “去中國化” 操作,妄圖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然而,美國對賴清德之流 “臺獨” 言論的反應卻耐人尋味。表面上,美國反應低調,僅派低階官員應付,但在實際行動上,卻在臺海周邊加大軍事動作,不僅加大對臺軍售,還強化在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的軍事部署,妄圖在臺海問題上攪局,增加 “武統” 難度。

在這種複雜嚴峻的形勢下,“逼統” 策略優勢盡顯。與 “和統” 相比,“和統” 多年來因臺當局的抗拒以及島內 “臺獨” 勢力的阻撓,進展緩慢,和平統一的視窗在島內親美派的操弄下逐漸關閉;
而與 “武統” 相比,“武統” 雖能實現統一,但可能帶來較大代價,包括人員傷亡、地區局勢動盪以及可能引發的外部勢力深度介入等風險。
“逼統” 則巧妙地在 “和” 與 “武” 之間找到平衡,透過軍事威懾、經濟施壓、執法管控等多種手段,逐步壓縮 “臺獨” 勢力生存空間,讓臺灣民眾真切感受到統一乃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促使臺當局在重重壓力下正視現實,迴歸統一正軌。
在2024年,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出席中法建交60週年專題研討會並發表演講,雖然主旨圍繞中法關係,但花費了相當大的篇幅去闡述臺灣問題,而且表述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他直截了當地提到了臺灣問題的歷史定位,以及對民進黨當局的定性。
盧沙野大使是這麼說的,臺灣目前的分治狀態,實際上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內戰的遺留問題”。
隨後他進一步表示,一定意義上來講,“中國的內戰還沒有結束,在臺灣的政權是中國版圖中的一個叛亂政權,而我們隨時有權驅逐他們,重新收回臺灣的治理權”。
需要說明的是,外交大使的言論,可以視為一種中國對外發出的聲音,也就是對歐美的攤牌,賴清德的行動和言論都不重要,大陸既然已經對臺當局定性,那麼臺當局只會有一條路,那就是被當作叛亂政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