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緬甸接連發生了兩次大地震,一次7.9級,一次6.4級,還有若干餘震。
截止3月31日下午17時,地震已造成超過2000人死亡(包括三名中國人),3900餘人受傷和數百人失蹤。
地震的震中,距離人口150萬的曼德勒市市中心,只有15公里左右,曼德勒市因此損失慘重,大約三分之一的建築物倒塌。
由於大量廢墟的存在,傷亡人數必然繼續上升。
本次地震還波及到我國境內,比如雲南瑞麗,已有847戶房屋受損。
從2023年末以來,緬甸軍政府不斷喪師失地,就沒打過幾次勝仗,其控制區已不足全國面積的一半。
這時候來一場大地震,猶如雪上加霜。
接下來,不排除緬甸出現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一
緬甸內戰的兩方,分別是軍政府和民族團結政府(NUG)。
NUG的主體,是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外加各種民族地方武裝(簡稱:民地武),民地武和NUG是合作關係,NUG指揮不動民地武。
雖然我們不喜歡軍政府,但NUG的問題在於,和美國關係過於密切,其總部就設在華盛頓,資金來源大部分是美國官方援助。
NUG的代理總統杜瓦拉希拉,是克欽族人,克欽獨立軍一手推上去的。
在緬甸的諸多民地武中,克欽獨立軍最親美。
如果NUG打贏內戰,中緬石油管道、皎漂港等中緬合作成果,恐灰飛煙滅,這是最壞的情況。
最好的情況,是雙方誰也吃不掉誰。
但自2023年末以來,軍政府的形勢急轉直下,不僅丟失了整個果敢,還丟掉了包括臘戌在內的多個大城,在若開邦,緬軍更是隻剩下幾個孤立據點。
網上很多人說,同盟軍在樹林裡撿到武器,似乎我們在支援同盟軍一樣,其實這是錯的。
同盟軍打下果敢,剷除電詐,確實符合我們的利益,我們沒有反對。而同盟軍打下臘戌,手伸得就有點長了,但勉強還能接受。
沒想到,同盟軍還不滿足,想繼續南下,攻打曼德勒,曼德勒是緬甸舊都,第二大城市,地位十分重要。
明清時期,中國曾和緬甸反覆戰爭,許多緬族人至今都覺得中國是威脅。同盟軍要是打下了曼德勒,不管我們有沒有支援同盟軍,緬方都會覺得是我們在支援。
屆時,中緬關係會遭到重大打擊。
所以,我們在2024年花了大力氣摁住同盟軍,還協調各家民地武和軍政府停火,為的就是讓軍政府穩住。到2025年初,軍政府已有企穩的趨勢。
然而萬萬沒想到,就在這時候,大地震來了。
大地震可能帶來的第一個後果,是戰場形勢倒向NUG。
曼德勒是緬軍在北部的最大支點,大量運往北部的物資,會在曼德勒存放或中轉。
而這次地震,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曼德勒,許多道路中斷、不少橋樑倒塌。比如曼德勒與隔壁實皆省的連線通道,主要靠兩座阿瓦大橋,包括一座新橋和一座舊橋。
地震導致舊橋垮塌,新橋也出現了明顯的裂縫,通行不再安全。緬軍想往實皆省運送物資,會嚴重受阻(航空運輸成本太高,運不了多少,還得是走陸路)。
對尚在北部駐守的緬軍而言,意味著後勤將出現問題。
雖然在地震發生後,NUG宣佈暫停進攻性行動兩週,但兩週以後呢?
區區兩週時間,顯然不足以修復受損的基礎設施。
如果NUG恢復進攻,並把重點對準北部緬軍控制區,緬軍的麻煩就大了。緬軍士氣本就不高,逃兵現象日增,已經到了強拉壯丁的程度。
要是後勤再出問題,其抵抗意願可想而知。

垮塌的舊阿瓦大橋
第二個可能的後果,是軍政府民心盡失。
3月中旬,軍政府首腦敏昂萊表示,將在2025年12月或者2026年1月舉行新的大選。許多人本來就不想參加,覺得不過是軍政府的鬼把戲。
現在又發生了大地震,一旦救災不力,那麼大選被集體抵制是可以預料的。
大地震影響大選,是有先例的。
2023年2月,土耳其發生大地震,埃爾多安在救災中表現不佳,飽受詬病。當年5月份的大選,埃爾多安儘管勝出,但只是險勝。優勢相比以往,縮小了許多。
緬甸軍政府的支援度,還遠不如埃爾多安。因此,這場地震將進一步打擊軍政府的民心。
為避免最壞情況出現,地震發生後,中方第一時間派出了救援隊,是第一個派出救援隊的國家,各種裝備、物資也在陸續到位。
從3月29日起,中緬邊境線上,已有不少緬甸的商戶湧入中國一側,後續勢必更多,邊境線會壓力山大。
可以說,就算不考慮政治因素,僅僅考慮邊境安全,我們也得幫緬甸一把。
那麼,我們能不能避免最壞情況出現呢?
二
雖然軍政府面臨的形勢嚴峻,但也不是沒有好訊息,NUG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NUG的財政來源,主要是稅收、美國援助和捐款。
先說稅收。
由於對基層控制力不深,NUG收不到多少稅,整個2023年也不過2300萬美元。
2024年,雖然緬軍丟失了許多區域,但大部分丟失區域是被民地武佔領的,由此得到的稅收不可能交給NUG,NUG的稅收總額難以增加多少。
接下來是捐款,包括NUG發行的革命債券、資產拍賣和直接捐款。
NUG發行的革命債券是不兌現利息的,也不能拿回本金,只有當NUG在內戰中獲勝後,購買者才能拿回本金,實際上相當於捐款。
資產拍賣也是不兌現的。
比如,NUG曾以100萬美元的價格,名義上拍賣了敏昂萊居住的一棟別墅。
之所以說是名義上拍賣,原因在於,NUG並不能真的把別墅交給購買者,NUG也沒有控制這棟別墅所在的區域,只能等內戰獲勝後再兌現。
對此,購買者事先是知情的,他們願意出這筆錢,全憑對NUG的熱情。
所以,資產拍賣和捐款也沒區別。
從2021年到2023年的三年時間裡,NUG獲得的各種捐款合計也不到兩億美元,平均每年六千多萬美元。
作為對比,美國每年給NUG的直接援助,就有1.5億美元左右,外加美國國際開發署的5200萬美元“援助”,合計兩億美元左右。
這兩億美元,是NUG的真正命脈,佔NUG年度執行預算的50%以上。另有不少錢雖然不直接給NUG,但也在援助NUG之列。
比如美國國際開發署,每年在緬甸總花費約2.4億美元,許多支援NUG的媒體,就是靠這筆錢生存。
和拜登熱衷於支援NUG不同,特朗普不僅對援助NUG不感興趣,對整個緬甸,都沒多少興趣,已經砍掉了許多對NUG及其支持者的援助。
以“伊洛瓦底新聞網”為例,這是緬甸流亡者在泰國辦的建立的媒體,其報道內容經常被西方媒體引用,是名氣最大的緬甸媒體。
有美國援助時,“伊洛瓦底新聞網”的日子過得挺滋潤,連廣告都不需要怎麼打。
但失去國際開發署的資金後,“伊洛瓦底新聞網”陷入了困境,現在只要點開他們網站,會立刻彈出一個視窗,呼籲所有讀者給他們捐5美元。

而“伊洛瓦底新聞網”的困境,不過是NUG及其支持者的一個縮影。
只要軍政府能扛過這一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NUG財政日漸枯竭,進攻動能會越來越小。
其次,NUG內部的裂痕,正不斷浮現。
2025年3月22日,德昂民族解放軍在撣邦的貴概鎮,與克欽軍發生衝突。20餘名克欽軍,遭到德昂軍的毆打,並被強行扣押。
這不是雙方第一次衝突。只不過,此前都是動嘴,這是第一次動手。
衝突不止出現在德昂軍和克欽軍之間,同盟軍和德昂軍之間、同盟軍和北撣邦軍之間,都出現了衝突。
德昂軍還向西,佔領了一些原本由民盟控制的區域,民盟雖未公開發作,但私底下肯定不滿。一系列矛盾的根源還是分蛋糕,各家都想多分點。
NUG本就是個鬆散的聯盟,內部矛盾不小。
軍政府發動政變的頭兩年,為了共同對抗軍政府,大家熱情高漲,聯盟能夠維持。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熱情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現實的利益算計,聯盟的裂痕也就越來越大。
其實在許多民地武看來,NUG和軍政府分出勝負,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過去數十年,民地武們幾乎被緬軍擠到了牆角,控制區被不斷蠶食。原因就在於,緬族的人口體量優勢大得多,只要緬族內部統一,民地武就不是對手。
現在,好不容易等來了緬族內部分裂,自己有了攻城略地的機會,哪能輕易放過。
恐怕,他們也不願意軍政府快速倒下。
有這些因素,NUG想徹底擊敗軍政府,恐怕沒那麼容易。
三
如今,地震救災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地震導致的各種問題正在不斷浮現。緬甸軍政府若不能重新打通北方補給線,前線可能出現雪崩。
NUG若無法約束民地武趁火打劫,自己的合法性也會遭到嚴重衝擊。
而中緬邊境線上持續湧入的難民,正考驗著人道主義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平衡。
中國會作何選擇?
事實上,我們已經採取了行動。
地震後,中國迅速啟動應急機制,派出多支救援隊(包括國家隊和民間隊)奔赴緬甸開展救援工作。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中方救援隊在緬甸已救出6名倖存者。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向緬甸提供1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中國紅十字會也提供了大量緊急物資援助,包括帳篷、毛巾被、摺疊床和賑濟家庭包等。
說實話,儘管有人對“援助詐騙犯”有些許微詞,但無論是從人道主義角度,還是從國家利益角度,中國都不能坐視不管。
中國的西南出海口戰略,已經醞釀了幾十年,正式實施也有了十幾年,不能因為一次地震,就被破壞殆盡。所以,救緬甸既是大國責任,也是利益驅動。
但緬甸的地震波及的,不止是曼德勒和諸多城市,還有政壇和戰場。
餘波會陸續釋放,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
↓盧克文精選文章合集,目前共四冊,套裝優惠↓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