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
——狄德羅


2025年3月21日,中國科學家利用嫦娥六號採集的月球背面月壤樣品,確定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遺蹟——南極-艾特肯盆地(SPA盆地)形成於42.5億年前。這一成果為太陽系早期大型撞擊歷史提供了重要錨點,對理解月球乃至太陽系的早期演化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SPA盆地直徑約2500公里,是月球最古老的撞擊遺蹟,其形成時間是月球演化歷史的關鍵節點,也是校準太陽系撞擊史的重要參照。此前,科學家透過撞擊隕石坑統計法推測其年齡在42.6億年至大於43.3億年之間,但缺乏直接證據。嫦娥六號任務首次獲取了來自SPA盆地內部的月壤樣品,為確定其形成時間提供了機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陳意研究員團隊,從5克月壤中分選出1600餘顆岩屑,挑選出20顆蘇長質岩屑顆粒進行研究。這些顆粒被命名為南極-艾特肯蘇長巖(SPANs),其礦物特徵表明它們是撞擊熔岩。透過鉛同位素定年分析,識別出42.5億年和38.7億年兩期撞擊事件,最終確定SPA盆地形成於42.5億年前。該研究還表明,月球早期正面和背面的撞擊通量大致相當,且43.5億年至43.3億年的全月熱事件與SPA大型撞擊無關,為重塑月球早期演化序列提供了科學依據。


2025年3月21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在北京懷柔科學城透過國家驗收,標誌著我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子午工程二期於2019年11月開工建設,新增16個觀測臺站,建成了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監測裝置。其中,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是全球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可連續拍攝比太陽寬十倍的立體影像,捕捉日冕爆發等現象;國際首臺全季節觀測陣列式大口徑雷射雷達,探測範圍達1000公里,靈敏度遠超國際同類裝置;全球探測能力最強的三站式相控陣非相干散射雷達,能對上千公里的電離層進行CT掃描。
子午工程二期的建成,如同給地球戴上“太空護目鏡”,可更早發現災害性空間天氣的危險徵兆併發出警報,保障國家安全與基礎設施正常運轉。目前,子午工程一期和二期已融合執行,我國還以子午工程為基礎,主導實施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
2025年3月,中星10R衛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西安分院研製的Ku頻段溫補輸出多工器首次實現成功在軌應用,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Ku頻段溫補輸出多工器是傳統輸出多工器的升級產品,在體積、重量和散熱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該產品在設計、加工、裝配除錯等環節技術難度較大。西安分院微波無源室設計師團隊從簡單模擬入手,經過多次試驗、摸索和修正,實現了相關模擬技術的重要突破,克服了工程應用中的諸多難點,總結編制了多個研製指導檔案,最終順利完成了正樣產品的研製,並獲得了型號總體的認可。

2025年3月21日,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新聞釋出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揭曉了2025年度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及前沿科學獎獲獎名單。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朱棣文、戴維·喬納森·格羅斯,圖靈獎得主羅伯特·恩德雷·塔揚,菲爾茲獎得主森重文,沃爾夫獎得主喬治·盧斯蒂格六位科學家獲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他們的成就涵蓋數學、物理、資訊科學和工程等領域,為學科發展做出了根本性推動。
同時,大會還揭曉了前沿科學獎獲獎名單,共有148篇基礎科學領域的傑出論文入選,涉及600餘名獲獎作者,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其中,清華大學等13所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論文作者攬獲17項前沿科學獎。頒獎典禮將於7月在北京舉辦。


2025年3月16日,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業餘電臺(BI1DK)正式開臺,東城區中小學生無線電實踐平臺啟用。北京市無線電協會會長陸恭超為科技館授予“BI1DK業餘集體電臺”執照,併為部分實驗校頒發“東城區業餘無線電及衛星通訊基地校”證書。開臺後的首次通聯活動中,BI1DK成功與北京郵電大學BY1BY、清華大學BY1QH集體電臺完成通聯。這一活動不僅為青少年提供了實踐無線電技術的平臺,也為培養他們的科技興趣和創新能力創造了良好條件。

據thedefensepost網站訊息,近日,美國太空軍兩位官員透露,監測到中國衛星在太空進行“狗鬥”演練。美國太空軍負責太空作戰的副參謀長邁克爾・格特萊因將軍,在弗吉尼亞州的年度國防會議上表示,觀察到五顆中國衛星進行協同動作,疑似模擬軌道作戰。美國太空軍發言人補充,此次演練發生在近地軌道,涉及三顆試驗-24C衛星和兩顆實踐-605A/B實驗衛星。這些衛星相互圍繞,進行同步且可控的機動,這種操作被美方稱為太空“狗鬥”,目的是演練在軌太空作戰的戰術、技術和程式。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太空追蹤公司LeoLabs也證實觀測到中國衛星進行同步機動,即交會和近距離操作(RPO)。
美國官員的這一言論影響複雜。從國際關係角度看,可能引發國際社會對太空安全的關注與討論,使太空軍事發展再次成為焦點話題。美國藉此渲染“中國威脅論”,試圖在國際輿論上給中國施壓。對美國自身而言,可能會促使其加大在太空領域的投入,加速太空軍事技術研發,調整太空戰略佈局。而對於中國,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是為了和平利用太空資源、推動科技進步。中國一直秉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則,美國的無端指責不會影響中國正常的太空探索程序。但這也提醒中國,在國際輿論場要更加積極發聲,回應不實言論,同時持續提升自身太空技術實力,維護國家太空權益。

位於南加州的兩家初創公司Exlabs和Antares於3月19日宣佈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旨在開發用於深空任務的核動力航天器。Exlabs是一家為深空任務打造模組化航天器的初創企業,而Antares則專注於為陸地及太空應用開發可擴充套件的微型反應堆。Exlabs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馬修・施密德加爾表示,核能對於實現長期、持續的太空任務至關重要,它能為更大的推進系統和有效載荷提供高功率且穩定的能源,這是太陽能電池板無法滿足的。Exlabs計劃在2028年末或2029年,將配備Antares核微型反應堆的航天器送往地球靜止軌道,此任務將成為太空核動力的關鍵驗證,為後續在地球靜止軌道以外任務中更廣泛採用核技術奠定基礎。
這一合作意義重大。從航天探索角度看,核動力航天器的開發有望突破現有航天器能源限制,拓展人類深空探索邊界,助力對遙遠天體的長期、深入研究,加快太空資源開發程序。在國防安全層面,核動力航天器可應用於軍事偵察、通訊中繼等任務,增強國家太空軍事能力,提升對太空戰略資產的掌控力。國際競爭上,促使其他國家加大在太空核技術領域投入,引發新一輪太空科技競賽,推動全球太空技術進步。而且,這一合作也將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如核反應堆小型化技術研發、航天器核動力系統整合等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印度邊緣計算創企天空服務公司(SkyServe)宣佈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合作,在義大利D軌道公司(D-Orbit)ION衛星平臺上進行星載AI模型測試。該AI模型是NASA“新觀測戰略感測器網路”專案的組成部分,旨在實現對野火、洪水、城市熱島等現象的近即時監測。此前,天空服務公司完成了對噴氣推進實驗室AI模型的初步測試。

天空服務公司研發的邊緣計算機STORM已成功部署於美國閣樓軌道公司(Loft Orbital)的衛星以及波蘭衛星革命公司(SatRevolution)的立方星上。
3月20日,法國創企星座技術與運營公司(CTO)與法國電信公司(TDF)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展極低軌道手機直連衛星星座計劃。根據協議,雙方將合作測試利用電信合作伙伴的蜂窩頻段為使用者提供極低軌道衛星通訊服務的可行性。

CTO公司計劃構建由1500顆小衛星組成的極低軌道衛星星座:
-
2025年6月透過獵鷹9火箭拼車發射首個技術驗證載荷
-
2026年發射首批2顆重350千克的極低軌道衛星
-
2029年完成星座部署並向全球提供服務
該星座衛星軌道高度335公里,與軌道高度525公里的星鏈衛星相比,可以實現更快的通訊速度,但也面臨大氣阻力和其他技術挑戰。
CTO公司此前已獲得法國政府基金Expansion Ventures約1000萬美元投資,用於推進其VLEO星座計劃。

2025年3月20日,華為釋出Pura X「闊摺疊」手機,其6.3英寸16:10比例的內屏和3.5英寸正方形外屏均支援1-120Hz自適應重新整理率及2500尼特峰值亮度。Pura X標準版售價7499元起,典藏版提供四種配色,支援天通衛星通訊,售價8999元起。同日,華為宣佈鴻蒙電腦將於5月釋出,其設計規範顯示右上角有狀態列資訊,底部配備應用Dock欄,適配多種使用場景。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對外組織召開媒體通氣會,宣佈「北腦一號」完成國際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無線全植入腦機系統的人體植入。
「北腦一號」實現了全球首例無線植入式中文語言腦機介面,成功幫助因漸凍症導致失語的患者重建交流能力。這一創新性成果標誌著腦機介面在語言功能恢復領域邁出關鍵一步,為因漸凍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卒中等眾多原因導致失語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方式。

此次接受治療的患者已開始接受語言解碼訓練,訊號採集良好,僅經過 3 小時的訓練,62 個常用字詞即時解碼準確率已達 34%。目前,即時解碼準確率達 52%。已能解碼出「我要喝水」「我要吃飯」「今天心情很好,我想和家人散步」這樣的語言。結合基於語言大模型的自適應糾錯演算法即時最佳化,已具備簡單的語言交流能力,展現出顯著的語言恢復潛力。
伊隆·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慧公司 xAI 為其 API 新增影像生成功能。該 API 僅支援「grok-2-image-1212」模型,該模型可根據輸入的描述生成最多 10 張影像,每秒最多處理 5 次請求,輸出格式為 JPG,每張影像收費 0.07 美元(IT 之家注:現匯率約合 0.51 元人民幣)。

xAI 去年曾與 AI 初創公司 Black Forest Labs 合作,在馬斯克的社交平臺 X 上推出影像生成功能,後者的收費約為 0.05 美元。
xAI 在文件中提到,目前 API 尚不支援調整影像的質量、尺寸或風格,同時,使用者輸入的提示詞可能會經過「聊天模型」調整。
據 Axios 報道,蘋果公司當地時間 19 日因「未能兌現 Apple Intelligence 承諾」而遭大量使用者發起集體訴訟。原告指控該公司在推廣 iOS 18 和 iPhone 16 系列時,對延期釋出的 Siri 智慧功能進行虛假宣傳,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並誤導消費者。

訴訟檔案顯示,蘋果自 2024 年夏季起透過電視、網路等多種渠道投放廣告,重點展示具備「革命性 AI 能力」的升級版 Siri。這些宣傳內容營造出「消費者可在新機發布時立即體驗完整功能」的明確預期,推動市場形成搶購熱潮,然而核心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實際被推遲至 2025 年。
此次訴訟是在加州聖何塞聯邦法院提起的,原告主張蘋果應賠償所有購買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裝置(包括 iPhone、iPad 和 Mac)的使用者,並尋求法院確認集體訴訟資格。
>End
>>>
太空與網路綜合轉載。來源:參考訊息、光明網、國際火箭發射、國際航天愛好者、微視航天。
支援保護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