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脊樑,其發展軌跡深刻影響著國家財政與居民收入。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0.5萬億元,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從紡織服裝到汽車製造,從傳統重工業到數字經濟,從食品飲料到印刷加工,不同行業的週期性波動又共同決定著採購經理指數(PMI)的起伏曲線。
據國家統計局3月1日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二月份,國內製造業PMI為50.2%,較一月份上升1.1pct,重返擴張區間。而今年一月份PMI值為49.1%。
PMI通常以50%作為衡量經濟強弱的分界點。當PMI高於50%時,表明經濟處於擴張階段;低於50%時,表明經濟處於收縮階段。PMI值越高,其所反映的行業經濟活躍度越高,通常透過抽樣調查、加權平均計算得出,涵蓋了生產、新訂單、僱員、配送、存貨等多個方面,能夠反映一個地區或行業的整體執行,是衡量國內經濟狀況的重要經濟指標。
二月份50.2%的PMI,再次回到分界線以上,也正反映出國內製造業企業們“踵武相接”的狀態和背後一個又一個奮鬥者的故事。
01
雙城記:鄭州和深圳的工業史詩
1914年,上海灘“四大紗王”之一的穆藕初在鄭州西郊的西豆腐寨村外,用200萬兩白銀建起豫豐紗廠。彼時,這裡還是一片農田,但隴海、京漢鐵路在此交匯,穆藕初斷言:“此地地當中樞,煤斤勞力色色較廉,申鄭二廠聯為一氣,原料金融互相調劑。”豫豐紗廠不僅激活了鄭州的近代工業,更帶動了周邊商業圈的崛起——電燈、自來水、洋車、黃包車等現代生活設施漸次出現,原本的鄉村逐漸城鎮化。
然而,好景不長。1934年,豫豐紗廠將90%股份賣給天津中國銀行,穆藕初的紡織夢破碎。
新中國成立後,鄭州紡織工業迎來新生。1953年,根據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決定在全國重點興建六個紡織工業基地。鄭州因其前期良好的紡織工業基礎及地理交通優勢,與北京、石家莊、邯鄲、西安、呼和浩特一起被定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當時,國家投資1.76億元,在鄭州西郊建起國棉一至六廠,形成“五廠連片”的工業叢集。在鼎盛時期,十多萬紡織工人讓鄭州的國棉廠區成為鄭州市最繁華的區域,其區位所在的棉紡路沿線匯聚了醫院、學校、影院,還甚至誕生了“寧嫁紗妞不娶教師”的都市傳說。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一臺有梭織機上,國棉廠勤勞的紡織工人們手動將經過經紗準備的織軸和緯紗準備的管紗,在織機上根據織物組織的要求,將互相垂直排列的經、緯兩組紗線按一定規律相互交織,織製成平紋、斜紋、卡其等一定結構的織物。作為紡紗的最後一道工序和織造的首道工序,工人們同樣手動操作,透過絡筒機將紗線連線起來卷繞成筒子。在這樣的條件下,國棉廠的工人們創新生產出高檔絲綢、純棉紗、嵌條呢等織物品種。
但隨著裝置老化、市場化滯後讓鄭州紡織業陷入泥潭。2003年“土地換生存”政策下,國棉廠原址蛻變為商業中心。
如今,雖然已退出歷史舞臺,但鄭州紡織工業博物館裡陳列的獎盃、水壺,仍在訴說著那段輝煌的歷史。
這一時期的洛陽拖拉機廠、武漢鋼鐵廠佈局,暗合了“省域經濟棋盤”邏輯:以省會城市為核心,將產業鏈關鍵環節嵌入地理要衝。鄭州棉紡業的勃興,本質上是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經濟能量在隴海鐵路線上的交匯。
與此同時的另一城,深圳。1979年,蛇口工業區在袁庚“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中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彼時的深圳僅有4000多漁民,卻以“三來一補”模式吸引港資湧入,形成外向型工業基地。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後,政策紅利催化產業集聚。
1986年的深圳華強北,23歲的潮汕青年陳志雄在1.2米寬的櫃檯上,用香港買到的電子錶芯組裝出“國產鑽石牌手錶”。當國有電子廠還在為彩電映象管配額扯皮時,華強北的數千家小作坊已用市場化分工網路重構產業鏈:東莞的模具、惠州的電池、深圳的設計,年交易額突破30億元的電子元件市場裡,流動著中國最早的創投基因。
2020年,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7萬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1/4,製造業、高科技產業在此崛起。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深中通道串聯起電子資訊產業帶,前海自貿區以“非禁即入”負面清單打破制度壁壘,工程師紅利取代人口紅利成為新動能。
2024年,在坪山區“產學研深度融合”政策支援下,深圳技術大學智慧汽車方向李和言教授團隊分別在江蘇常州和深圳坪山創立了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並與大型車企在自動泊車領域達成深度合作。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活力的一個生動註腳。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紡織工業和科技製造業各自的生產研發、產品週期是不同的,受到市場價格和原材料波動影響所產生的經濟彈性曲線也是不同的。但相同的地方是,生產研發裝置的新舊程度、科技含量會直接影響產品生產研發、上市流通的市場效率和產品週期,這也恰恰是產業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市場,則對應著聰明的選擇與時代之勢。
02
基建狂潮:路網重構製造版圖
在《置身事內》書中,蘭小歡教授提到,不同地市縣和省域經濟的關係。他提到,省際交界市縣往往經濟偏弱。比如民國時期的晉察冀地區,由於地理位置處於距離省域經濟中心較偏遠的區域,行政壁壘導致產業分散化,其經濟水平常偏弱,往往“三不管”,所以整個產業經濟都偏弱。
所以,要致富,先修路。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修路建橋,是各個省市域熱火朝天的建設者群像。
1994年,江陰大橋的建設工程正式立項。經過五年建設,1999年實現全線貫通。這座大橋全長3071米,主跨達到了1385米,一跨飛越長江,氣勢恢宏,是中國首座跨徑超千米的特大型鋼箱梁懸索橋。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著名橋樑設計專家王建堯,作為橋樑專家組組長,正是江陰華士人,為江陰大橋的設計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建驅動帶來要素重組、工業崛起。
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鐵路貫通後,河北沿線的工業產品送達江西贛南,運輸成本下降逾60%。2019年,江西省更是正式釋出京九電子資訊產業帶發展規劃,將其作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首次提出鑄造“物聯江西”區域產業品牌。

2018年,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廣東順德陳村鎮透過縮短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距離,使陳村鎮與香港、珠海的物流通道更加暢通,原材料及成品運輸時間顯著減少,企業供應鏈響應速度提升約30%。
而公路橋樑的基建工程,更催生出三一重工、徐工機械等工程製造業的大型企業。
所以,不僅有“火車上的城市”,更有“火車沿線的新基建”。此類“基建——製造”正反饋機制,使區域經濟要素邊際成本下降,推動產業組織從離散走向集聚,帶動了工程製造業一批規模企業的發展,也推動了沿線整個產業經濟帶集聚商業的發展。
03
新舊動能:製造業基因的傳承與創新
從1958年長春一汽的八級鉗工馬國範用榔頭敲出第一臺紅旗CA72轎車,到如今比亞迪新能源車已經成為“中國製造”“中國智造”的代言詞。
以比亞迪在中國多個城市建立的分工廠為例,我們試圖發現製造業所選擇的城市的特徵。

(龍湖街巷製表)
究其共性,這些城市都是一線、準一線或者二線的中心城市及重點城市,其各自城市的GDP均名列全國城市前茅,城市均已具有良好的科研科創、集聚經濟、商業人文和創投價值。從這些城市的區位分佈來看,華東、華北、西北以及總部所在的華南地區均有覆蓋,這就為比亞迪全國市場的拓展提供了便利的區位產能支撐。
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城市還有兩個共性:一,從建廠成本的角度看,一線和中心城市往往比二線以下城市具有更加優異的成本選擇價值。一線產區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供應鏈和政策支援。以北京為例,其技術成熟度和供應鏈穩定性遠超其他地區:北京擁有全國最完整的汽車產業鏈配套體系,涵蓋模具開發、零部件供應、物流倉儲等全環節,僅北京一到五環區域就形成汽車產業核心叢集,技術成熟度和供應鏈穩定性遠超其他地區。二,這些被選擇的中心或者重點城市,往往製造業基因濃重,相較於網際網路基因佔優勢的杭州等地區,這些城市的面貌往往傳統而老派。
從整體選址看,政策優勢和集聚價值是比亞迪在考量建廠城市價值的重要決定因素。
無獨有偶。

沙利文,《2024年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白皮書》
據沙利文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的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佈於中國三十一個省份,且有二十個省份擁有一百家以上的小巨人企業。浙江、廣東、山東、江蘇四省的小巨人企業數量領跑全國,擁有千家以上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整體呈現出“東強西弱”的分佈狀態。
之所以專精特新企業集中分佈在東部地區,一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為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礎。在“小巨人”數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有八個省份在2023年全國GDP資料排名中位列前十,其餘二省位於前十五。二是東部區域擁有政策、金融、產業基礎等優勢。
以廣東省為例,廣東之所以能超越浙江省成為擁有“小巨人”最多的省份,一方面是由於其本身產業基礎紮實,擁有的中小企業數量眾多,且獲得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援;另一方面是由於廣東科創能力強,人才基礎雄厚。2023年,廣東省全省研發經費支出約4,6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39%,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轉向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研發人員數量達135萬人。
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城市分佈來看,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佈於三百座城市,且有十三座城市擁有超過兩百家以上的小巨人企業。從分佈來看,產業集聚效益明顯,如經濟發達,技術、人才、資本等基礎雄厚或城市本身就具有某種型別的產業積累。
以汽車行業為例,中國專精特新汽車領域上市企業佔全部A股汽車領域企業29.9%;在中國專精特新汽車領域上市企業中,汽車零部件行業佔比最大,達到70.7%,其中底盤與發動機系統企業數量最多。
汽車供應鏈服務商中,上汽大眾、奧迪汽車等品牌的供應商科博達企業其財務指標在所有汽車供應鏈企業中遙遙領先,總部位於上海市。
說起科博達的創業歷程,不得不提企業董事長柯桂華。柯桂華1965年出生於溫州樂清,從白象光電廠的普通員工做起,後來成為廠長。2003年,他在上海創立了歐寶電子科技,即科博達的前身。
在創業初期,柯桂華帶領科博達的技術研發人員選擇了汽車CAN匯流排技術作為研究課題,成功獲得德國大眾的首個汽車電子產品BMG產品許可,為上海大眾提供批次配套產品。
作為專精特新小巨人,科博達成功研發出符合AUTOSAR標準架構的汽車電子產品,並掌握與整車廠商車型開發平臺直接對接的研發技術。同時,科博達還參與起草多項國家行業標準。
同為汽車供應鏈服務商的德方奈米企業於2019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上市,其主要產品為汽車電池相關磷酸鐵鋰、碳奈米管、碳奈米管導電液等,總部位於廣東省。
創始人吉學文從部隊轉業到深圳,於2007年和合夥人共同創立德方奈米,從此開啟了企業技術攻堅、產能擴張、上市合作的發展之路。
作為專精特新小巨人,德方奈米獨創液相法工藝,兼具成本和效能優勢,與頭部電池企業合作共建工廠。其企業工廠產能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和供貨能力處於行業前列。
據沙利文報告顯示,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佈前十的行業中,有九個行業屬於製造業領域,其中計算機、通訊和電子裝置製造業、專用和通用裝置製造業等行業是小巨人企業密集度最高的行業。
而專精特新企業形成區域集聚經濟,拉低包括人才成本在內的整個區域的要素邊際成本,形成整個集聚經濟區的要素集聚機制,帶動該區域產業組織最佳化發展。同時,集聚商業會使得區域轉變其發展的經濟產業結構,在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知識積累、人力資本積累等方面的互動作用下,使得區域經濟效率最大化。
2021年至今,各省市區域為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獎勵和補助政策,為小巨人企業提供資金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北交所現已成為專精特企業培育和上市的主陣地。與滬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從受理到上市平均所需天數明顯低於A股其他板塊,上市效率高,操作費用低,為這些中小企業上市提供了新陣地。
而製造業的全面發展會促進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從而拉動民生,全面帶動經濟的需求側的繁榮。
結語:個體敘事與大歷史的咬合
在電視劇《大江大河》中,創業三傑宋運輝、雷東寶和楊巡,他們面對時代的激盪,有的很輝煌,有的很熱血,卻都寫滿了創業的熱淚。
如果說,製造業是國家棟梁之基石,那麼這大江大河的壯闊,恰恰是來自其中的每一位了不起的參與者。
當蛇口的技術工人成長為技術專家,當比亞迪車間的老師傅為現在高效的智慧化工廠點贊,這些個體命運的齒輪,正在拼合中國製造從“踵武”到“超越”的新圖景。從鄭州國棉廠的紗錠到專精特新企業的電池和系統,每一次技術迭代都在證明:製造業的江河奔湧,永遠由無數細流的踵武相接匯成。
當道路延伸處的新產業叢集崛起,一部貫穿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製造史詩正在續寫。
而時代屬於奮鬥者。
本文轉載自:龍湖街巷,作者:龍湖街巷。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瑪思研習社MarsClub
– 以知名商學院校友為核心組建 –
我們致力於聚合精英企業家,
舉行月度沙龍,
邀請10年以上豐富實踐經驗的產業科技專家
分享最前沿洞見,
共同學習研討未來趨勢與機遇。
2025年,16場精彩沙龍,30位行業大咖,
靜候以待,
歡迎加入!
我們相信:
智行同優,洞見未來!
Ai時代,認知是最核心生產力
加入我們,
共享認知複利!
申請入會、商務合作
請新增微信:MCtiger2025
*** 歡迎CXO&未來CXO加入***
—————————————-
下期活動預告
主題:插上AI翅膀,搶佔競爭新高地
時間:2025.3.27 週四,14:00~17:00
地點:上海市南京西路中信泰富39樓
– 內容簡介 –
4321諮詢公司為NIKE、伊利,益海嘉裡、傳音、雲貨優選,源氏木語,眾多投資機構,500強及民營企業公司提供品牌、戰略、使用者研究、行業分析等方面的諮詢。
分享要點包括:
– Ai企業級應用最新實踐
– Ai Agent部署關鍵要點
– 借力捕捉先機,基礎薄弱的企業Ai攻略
– 分享嘉賓 –
陶 濤
企業AI應用專家
4321AIGC創始人
4321諮詢創始人
埃森哲/科爾尼智慧商業專家
前易果生鮮VP
上海交大安泰人工智慧商業領域應用課程講師
上海交大安泰戰略品牌課程講師
報名請加微信 MCtiger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