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苗詩雨
編輯|張昊
4月18日~19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5(第十七屆)商界木蘭年會在北京舉辦。新銳傳媒集團創始人姜虎出席年會,並圍繞如何打造IP發表主題演講。
以下為精彩觀點:
3.審美力是AI時代不可替代的,運營力是商業模式的關鍵,所有的生意到最後沒有效率、成本很高就做不成。

各位下午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從“她”到“我”,校花IP與全球化。
最早我從體制內下海做時尚類媒體時,是不懂時尚的,那時候我們的競爭對手有《瑞麗》《昕薇》等。我們最大的區別是土生土長的,沒有版權,做的是中國第一本本土原創青春時尚雜誌《新銳》。
我們主要聚焦在大學校園人群,當時應該是校園時尚領域排名第一的媒體。傳統媒體日漸式微,我們也在想怎麼去突破。我們一直做校園渠道,當時在全國100多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社團或者記者站,也舉辦中國校花大賽,這是校花IP的由來。從校花大賽到網紅孵化,到現在我們做了一系列產品。
2008年我們舉辦了首屆校花大賽,當時蔡依林擔任評委,後來就升級到了大學生國潮古風大賽。年輕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也希望讓傳統文化佔領高校的輿論陣地。到今年是第十屆,我們準備再次升級,更多地增強科技感、國際範。我們是娛樂公司的孵化池,先把最優秀的一群人網羅起來,進行IP初加工,後面再逐步破圈。
我們對校花的理解也進行了多重改變。最開始把校花當成校園裡的KOC(關鍵意見消費者),消費風潮的引領者。很多廣告商問“得什麼者得校園”?我想了想,得校花者得校園,一個學校裡校花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零食,她們的消費方式能引領周圍的年輕人。
我們把這個群體當成消費主體,把好的東西推給她們,舉辦針對校花的商業活動。我們有“校花體驗券”,早期商家特別喜歡把學校裡的校花選出來,給她們試用裝,免費體驗。
那個時候線上媒體還不是很發達,更多還是把校花當成消費主體。慢慢地我們發現校花不只是消費主體,還是傳播主體、渠道方,音量確實能夠透過校花放大,這是碎片化傳播中的節點、流量的節點、聲量的放大器。
針對這個特點,我們進行商業化推廣,校花、校草盲盒,校花福利社等早期校園的社群營銷,把校花變成主播,使其渠道化。
後來我們升級到跳出消費傳播,希望校花更多放眼於家國情懷、文化主張。基於此做了校花國潮快閃活動,我們定位為“中國榜樣”“青春力量”,能夠代表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精神風貌。
我們還舉辦了“國潮全球高校路演計劃”。在全球的大學採風,讓年輕人去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才藝,彈古箏、練武術、打太極。目的是讓全世界領略中國的風采,全球對中國的印象更多來自於對中國人的印象,尤其是對中國年輕人的印象。他們看到中國這些年輕人如此朝氣蓬勃,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最近我們徵集了一萬張做公益的笑臉,也在紐約時代廣場做了釋出,我們去國外鬧市區做中國傳統文化的表演展示,希望把我們好的東西讓國外的人看到。民間社交確實能夠更大限度拉近距離,是特別好的渠道。
我們認為所謂IP有四個字:高、大、長、強。第一個高辨識,辨識度高才是IP;第二個大流量,沒流量不叫IP;第三個長週期,週期短叫現象,一定要經過長週期,新銳也是經歷了從傳統媒體、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到現在AI智慧時代;最後是強變現,得能掙錢,得有商業閉環,這是IP。
AI時代底層邏輯是技術,人格標籤化,包括內容去同化、去中心化。校花是以人性為底層邏輯,更多強調情感共振。這是很古早的詞,能夠喚起你青春的回憶。一定得有優質的網感內容,不是批次生產的,另外流量也要中心化。
校花也有孵化的梯度。底層做數字人;中間層做才藝校花,非遺、電競、歌舞、唱歌、舞蹈等;“智美校花”層次更高一點,我們希望孵化一些講專業類、學術類、科技類的年輕人。
審美力是AI時代不可替代的,運營力是商業模式的關鍵,所有的生意到最後沒有效率、成本很高就做不成。重新定義校花,我們是Z世代正能量價值觀的實踐者、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以及網際網路優質內容創作者。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 審校:張格格 製作:王儀琪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