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都有兩幅面孔?2025JohnLocke政治學科破題思路來了!

面對2025年John Locke寫作競賽中政治命題的思辨挑戰,許多同學常常陷入以下困局😖:
  • 概念邊界模糊導致論證失焦
  • 倫理困境交織難以建立評判標準
  • 歷史案例與理論框架銜接生硬
別擔心,三士渡JL寫作營政治話題的Kevin導師,依託跨學科研究積澱,帶你深度解析命題本質!
Kevin老師
政治哲學專業博士候選人,畢業於北京大學、芝加哥大學,現就讀於波士頓學院。曾發表多部譯著和論文,擁有多年約翰·洛克論文競賽輔導經驗。
Q1
Should politicians ever be punished for lying?
政客撒謊是否應該受到懲罰?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思考:什麼是“說謊”?一些情形顯然屬於最嚴格意義上的謊言,比如作偽證。但另外一些情形則更加模糊:競選時畫大餅,上任後變卦,這算是說謊嗎?如果一個政客在公開發言中沒有說出直接的謊言,不過他/她可能是說了真話,但沒說全,這算是說謊嗎?
接下來進一步的問題是,說謊是不是應該受到懲罰?有些人會說,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有時候政客不得不“說半真半假的話”,以贏得選票、爭取支援、避免恐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政客隱瞞真相,是為了國家安全或社會穩定,這應該受到懲罰嗎?我們是否應該區分“善意的欺瞞”和“惡意的欺騙”?如果所有說謊的政治家(哪怕是所謂“善意的欺騙”)都要加以懲罰,會不會限制政治家做出有利於整體公共利益的決策?懲罰政客是否會變成打擊異己的工具?反之,如果允許政治家說一些善意的謊言,那麼這種相對寬容(或者說相對功利)的態度,會不會成為政治家為自己的惡行開脫的藉口?
更進一步,如果要懲罰說謊的政治家,應該由誰來判定說謊?應該由誰來決定怎麼處罰?民眾、獨立機構(如媒體、公民監督組織)、法院等等,誰能肩負起這些責任?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需要聯絡現實中發生的案例,比如小布什時代的美國政客關於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虛假陳述,以及歐美各國中選舉承諾與言行不符案例。另外,也可以參考馬基雅維利《君主論》、阿倫特《政治中的謊言》等經典文獻,以及有關這一問題的當代實證研究。
Q2
David Hume celebrated the wisdom of "unlettered men". In a democracy, do the votes of the unlettered tend to protect a country against the bad ideas of the lettered or do the votes of the lettered tend to protect a country against the bad ideas of the unlettered?
大衛·休謨曾盛讚"未受教育的人"的智慧。在民主制度中,究竟是未受教育的人的投票更傾向於保護國家免受知識階層的錯誤觀念影響,還是反之?
在18世紀的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看來,普通人(他稱之為“未受教育的人”,unlettered men)有時反而更具常識和現實智慧。相比之下,那些受過很多教育的人(the lettered)則容易因為空想或錯誤的理論而誤入歧途。
休謨在談到“the lettered”時,主要針對的物件是神父等宗教人士。不過,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不需要完全受限於休謨的原意。我們可以將“the lettered”理解為廣義上的“精英”(包括政治精英、商業精英、學術界/教育界精英),而“unlettered men”則可以理解為廣義上的普通人和民眾。
一方面,普通人可能沒有學過許多理論,但他們需要更直接地面對生活壓力,知道什麼政策真正影響生活。他們可能更謹慎,對激進的理論不感興趣,因此能在選票中制衡某些脫離現實的精英幻想。
但另一方面,歷史上也有不少例子顯示,當“群眾情緒”被煽動時,也可能產生短視、排外、甚至危險的政策。在這些時候,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可能會堅持理性與法治原則,在選舉中發揮“守門人”的作用。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也需要同時考慮一些當代的政治案例,例如特朗普現象、民粹主義在歐洲的崛起等。另外,同學們也可以參考休謨的《政治論文集》、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揚-維爾納·米勒(Jan-Werner Müller)的《什麼是民粹主義?》等文獻中的相關章節。
Q3
Diversity is fashionable, but is it valuable?
多元化是一種流行趨勢,但它真的有價值嗎?
這道題要求同學們思考,“多樣性” 究竟意味著什麼?它真的有內在的價值,還是僅僅是一種社會潮流、符號姿態,甚至帶來了新的不公平?
這裡所說的“多樣性”,既可以是性別、性取向、族裔等領域的多樣性,也可以是經濟條件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多樣性。
從道德角度看,多樣性意味著擁有不同背景的人能夠公平參與社會生活。從認知與創新的角度看,許多研究表明,在多樣化的團隊中,人們更容易跳出思維定勢,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從心理角度看,對少數群體來說,看到自己被包容,可以增強歸屬感、參與感,也利於社會穩定。
但在思考這道題時,也需要注意到,多樣性也可能帶來風險或誤解。有時候,公司或大學會追求“看起來多元”, 卻不關注實際的不平等結構,變成了“形象工程”。過分強調種族、性別等身份標籤,可能會削弱社會對個體能力和個體人格的承認,甚至導致對少數群體的汙名化。
討論這個問題時,既可以參考金裡卡的《多元文化公民權》等偏理論的作品,也可以參考羅伯特·帕特南、珍妮·曼斯布里奇等學者的實證取向的研究。
以上就是Kevin導師帶給大家的2025年政治話題破題,同時還為大家帶來了三士渡課程的特色資源,包含:📚 政治選題必讀書單+往屆獲獎論文模板!
👇👇👇掃描下方二維碼
新增三士渡課程顧問即可獲取!
無論你是對政治學充滿好奇的初學者,還是希望在John Locke競賽中脫穎而出的高手,三士渡的輔導課程都能為你提供專業支援
👇👇👇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
或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