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在這裡先祝各位老師們節日快樂,大家這一年辛苦啦。
在這個時代過教師節,我想老師們應該也不需要充斥著太多形容詞的頌揚,更不需要以往那種略帶道德綁架的“感動”,所以不如趁著這個時間點,聊一些更實際的話題,比如前段時間上熱搜的一個和老師有關的新聞:

當時看到這個新聞,想到的是最近幾年在後臺留言中,總能看到從事教育工作的讀者提到的感慨:身為老師,現在不太敢管學生。
這種擔憂並不難理解,畢竟前些年多次出現關於學校和老師的負面新聞,引發了網路上大量的關注和討論。雖然這些關注的確糾正了教育行業中的一些錯誤問題,剔除掉了一些侵害未成年人的害群之馬。但也讓一些學校或老師,因為擔心太嚴格和家長髮生衝突上新聞,從而在管教方面變得更保守。
而這種變化,也讓不少家長產生了相反的一些擔憂:擔心學校、班級的教育環境得不到保證。尤其是這些年關於學校暴力、霸凌,以及未成年人犯罪話題同樣被高曝光的關注,認為學校對學生錯誤行為太過放鬆,應該加強懲戒的家長也多了不少。
所以先問問大家的個人感受,具體到你家小朋友學校、班級的現實情況,你認為
目前學校和老師對於學生的日常管教、懲戒的情況,是過於嚴格、過於放鬆,還是剛剛好
?

管教和懲戒,自古是老師工作的一部分。
我曾經在聊漢字的時候,提到過教師的“教”字,左邊不是孝,而是一個教數學的算籌,和一個小朋友,而右邊其實更不是文,“文”字上面是點,而這個是撇,是從“攴”字演化來的。

攴的本意是“輕輕敲擊、擊打”,引申義為“戒尺”。在甲骨文和小篆中,攴的下面是“

”,也就是甲骨文中的“右”,畫的就是一隻右手,而上面的“

”則是一個小鞭子,也就是右手拿著個小鞭子,引申為輕輕的擊打。

“攴”表示的就是老師對於學生擔負有教導訓誡之責任,需要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管教,用戒尺輕輕的擊打來懲戒。而和左邊合在一起,“教”字就是一個很形象的樣子了:一個右手拿著戒尺,督促孩子學數學的老師。
當然老師要如何管教和懲戒孩子,這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社會,會有不同的標準。過去的那些暴力體罰方式,現在已經不適合。
但我們目前缺乏一個適合如今社會的管教懲戒標準。
在缺乏一個官方詳細標準的前提下,老師只能根據個人的判斷,或許再加上對學校和不同家長性格的判斷,來自行決定,是否或者如何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為進行管教懲戒。這肯定是挺辛苦的。而家長則要猜測老師對自己/別人家孩子的懲戒是公平合理的,還是另有隱情。這也挺辛苦的。
制定一個能讓學校、老師和家長都能認可並遵守的懲戒標準,是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當然這也挺辛苦的,要比發幾個建議、規範要辛苦得多。但我相信,主管部門的這點辛苦,是值得的。

主管部門這些年其實也做了一些相關的工作,可以看出來他們也在不斷摸索合理的管教懲戒的界限。
這種“摸索”的近期導火索,應該是2017年底的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 北京一所紅黃藍幼兒園的劉姓老師,先後使用針狀物扎班上4名幼童,最終以虐待被看護人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
之後,在2018年底,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不過裡面也都是一堆語文老師看了要搖頭的內容。

緊接著,從2019年開始,教育部開始不定期曝光“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典型案例,其中有性侵、猥褻等惡性事件,也有收禮物、體罰等案例。之後大約每4個月,教育部就會發布一次典型案例。
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次釋出是2023年8月,之後教育部沒有再曝光過“典型案例”,如今已經過去了一年。

與此同時,2020年12月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雖然相比之前的檔案,這個規則具體了一些,包含一些說明需要懲戒的行為,以及要禁止或合理的懲戒方法等內容。但總體上看,依然是概念性的內容為主,缺乏實際操作和參考的價值。

而文章開始提到的新聞,也算是主管部門在這方面的最新工作:一個標題長到我認為需要切實加強語文教育的檔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意見的第13條就是關於“維護懲戒權、支援積極管教”。
而這之前的第6條,則是堅持對師德違規零容忍。要查處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違規行為。要失責必問,問責必嚴。
這兩段話都很正確,都沒有錯。只是相對於這些話,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教育主管部門給出明確和詳細的判斷建議。

事實上,所謂的嚴格也好,寬鬆也好,都不是絕對的。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具體場景,有些時候,需要嚴格,有些時候則需要寬鬆。這不是一些概念性的話語就能解釋清楚的。
這裡需要更多的工作。比如我就曾經讀了一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那本《積極管教:全納、學習友好型教室建設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的確有些收穫,但從家長的視角來看,還是不夠具體。
而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起來前幾個月曾經跟大家分享過的一個心得 —— 去年底想自學提高一下射箭技能,我在網上報考了一個美國箭聯的2級教練。而因為教練證是和未成年人教育相關的,所以在專業網課學習前,我被要求先學習並考核一個防止未成年人霸凌和性侵的課程。而這個課程的核心,就是不斷用各種案例來讓我瞭解,如何是和未成年人溝通的合適方式,以及如何判斷一個未成年人可能遭受霸凌和性侵害,並且如何處理。
或許我們的主管部門也可以嘗試用類似的方式,透過詳實具體的案例,而不是各種精神,跟學校和老師以及家長說明一下,如何才是“積極管教”,才是合理的懲戒方式。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