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GameLook"↑↑↑,訂閱微信 」

網頁遊戲,作為端遊時代向手遊時代過渡時期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遊戲型別,曾經在國內市場有過一段短暫的輝煌期,然而隨著智慧手機爆發增長,自從2014年手遊市場規模首次超過頁遊之後,頁遊就在中國遊戲市場節節敗退,從巔峰期超過200億的市場規模,萎縮到現在的不足50億。
根據遊工委的遊戲產業報告,國內網頁遊戲大盤已經連續第九年下滑,2024年國內頁遊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僅剩46.38億元。而從獲得版號的國產網頁遊戲數量看,2023年僅3款國產遊戲申請了頁遊版號,2024年則僅剩1款頁遊申請了版號,慘的不忍直視

然而從資料圖表中還能發現,雖然整體上在不斷下滑,但下降的幅度在2020年達到高點後,就在不斷放緩,2024年相比2023的頁遊市場規模僅下降了2個百分點。這或許是邊際遞減規律的影響,即網頁遊戲已經降無可降、趨於穩定,或許也和如今國內遊戲市場的新趨勢有關。
最近兩年,國內PC平臺有愈發明顯的復興趨勢,現在國內大廠的旗艦專案往往都是跨端遊戲,甚至PC端優先於移動端(例如網易《漫威爭鋒》沒有移動端,騰訊《三角洲行動》“黑鷹墜落”DLC在PC端獨佔);
而中小開發者大量從手遊轉向微信小遊戲,並且得益於微信本身與PC的強聯動,微信小遊戲也開始湧入PC端,甚至PC端的表現還可能更好。在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小遊戲講師李卿就透露部分小遊戲在PC端的時長達到了移動端的3倍,付費率、付費ARPU也可以達到2倍以上。

從技術層面簡單理解的話,微信小遊戲和網頁遊戲本質上是互通的,只不過微信小遊戲封裝了引擎外掛,對於3D遊戲不需要使用者玩遊戲時額外安裝一些外掛。因此目前大家看到的微信小遊戲,其實都能匯出頁遊版,只是看廠商願不願意這麼幹、或者願不願意再補一個頁遊版號。
至於廠商會不會額外花資源做頁遊版,其實和遊戲平臺有很大關係,畢竟如今國內的頁遊平臺已經實質意義上消亡了。然而在最近的GDC上,根據參展同行反饋,就有一家國外網頁遊戲平臺公司參展,並且其展臺是此次GDC上比較顯眼的幾個展臺之一,而更令人大吃一驚的是,這個名為Poki的網頁遊戲平臺,其平臺的月活躍使用者竟高達9000萬。

Poki在GDC上的展臺(圖源:Pocketgamer)
手遊幹成頁遊:9000萬月活,500個開發者入駐,騰訊子公司也是合作伙伴
Poki是一家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網頁遊戲平臺公司,團隊成員只有40人但卻跑成了目前全球範圍內的頂流頁遊平臺。根據Poki官網資料,Poki的每月活躍使用者數量高達9000萬,使用者平均每日遊玩時長達到350萬小時,由於網頁遊戲的玩家持續遊玩時間一般不會太長,因此Poki的平臺DAU也可能達到接近千萬級。

而Poki目前已經有超過500個遊戲開發商/開發者團隊入駐,平臺上有超過1000款遊戲,2024年活躍開發者的平均年收入在10萬歐元以上。這個數字對一些大型遊戲開發商當然不算什麼,但對一些小型遊戲開發者、獨立遊戲來說已經具有吸引力,尤其是Poki上有相當多5人以下,甚至是個人開發者。
當然,這些入駐Poki的遊戲開發者中,也不乏一些知名廠商,例如國外超休閒遊戲巨頭SayGames、益智休閒遊戲大佬Unico Studio等等,甚至連騰訊子公司、《地鐵跑酷》的開發商SyBo也是Poki的合作伙伴(2022年騰訊透過旗下全資子公司Miniclip收購了SyBo)。

就比如說GameLook在Poki上發現了不少知名手機遊戲移植過來的網頁遊戲,比如SayGames的混變休閒遊戲《My Perfect Hotel》,其App手遊端曾經也是小爆款。

Poki上的《My Perfect Hotel》
而Poki的平臺UI相當簡潔,相比於國內早年頁遊平臺上花花綠綠的各種廣告位,Poki在主介面沒有廣告,網站內也無彈窗干擾。並且平臺支援多種語言,還包括簡體中文,Poki的官方中文名則叫做“寶玩”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Poki主介面上游戲圖示有大小區分,儘管官方沒有明確說明圖示大小是根據什麼依據區分,但從網站內的不同類別遊戲排行榜來看,榜單靠前的遊戲圖示也會更大,因此可能是類似Steam那樣,平臺透過演算法綜合計算每款遊戲的遊玩人數、單次遊玩時長等資料來進行排名。
在實際遊戲體驗上,GameLook也試玩了幾個網頁遊戲,整體上來說比起以前的Flash網頁遊戲要流暢不少,並且Poki上能較為流暢地執行3D遊戲,平臺應該幫助開發者進行了資源最佳化管理,比如在Poki上游玩《神廟逃亡2》時,場景資源預載入的距離明顯要比App手遊版更近,以此避免遊戲卡頓。

Poki上的《神廟逃亡2》
事實上Poki作為一個小型團隊,其技術氛圍相當濃厚。他們會給遊戲開發者提供不少技術支援,Poki的官網除了面向玩家的頁面之外,還專門製作了面向開發者的頁面。並且還製作了網頁遊戲開發指南,以及面向開發者提供的Poki開發工具。

Poki的開發者頁面

在去年的GDC上,Poki曾經邀請了自己平臺上的12個遊戲開發團隊,一同參加GDC展進行網頁遊戲開發經驗分享,而這12個遊戲開發團隊絕大多數都是人數少於5人的微型團隊。

除此之外Poki還在Medium上建立了官方部落格,定期釋出平臺技術人員的技術建議,抑或是平臺上游戲開發者製作、移植網頁遊戲的開發經驗。去年年底,休閒益智遊戲大佬Unico Studio宣佈他們自從成立專門的HTML5團隊,用以將手遊移植為網頁版之後,已經在Poki上釋出了超過25款遊戲,累計遊玩次數突破5億次。

而從那些入駐Poki的遊戲開發商型別來看,開發混變休閒遊戲的廠商比較多,這也和Poki的特點息息相關——作為一個免費線上遊戲平臺,Poki不需要玩家註冊賬號,從瀏覽器進入網站以後即點即玩。這也就意味著Poki上的遊戲幾乎不包含內購,全是IAA(廣告變現)遊戲。

Poki上的熱門遊戲《Kour.io》,透過觀看廣告獲取遊戲內貨幣
為何Poki在國外有生存的土壤?
前文也說過,小遊戲在技術實現上和網頁遊戲其實比較類似,而且同樣都是主打輕量化、即點即玩,然而國內網頁遊戲在被手遊取代以後,輕量化泛使用者的遊戲需求已經被小遊戲所滿足。
反而是國外,依舊還有Poki這種PC網頁遊戲平臺能夠做到9000萬的月活,這難道是遊戲市場的文藝復興嗎?在GameLook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國內發展迅猛的小遊戲,在海外市場暫時還沒跑通。
雖然說國外一些超級應用例如TikTok、Facebook、Google Play、Discord上都已經出現了類似的平臺內建instant小遊戲,但是這些小遊戲平臺的商業化程序都不是很順利,使用者規模、開發者積極度都不算高。其中押注最大的Facebook早年豪賭H5遊戲、試圖挑戰蘋果谷歌手遊霸權,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原因主要是海外玩家暫時沒有養成在應用內部點選小遊戲、即點即玩的消費習慣,不像中國是以騰訊、位元組兩大平臺巨頭主導,迅速號召整個遊戲行業在小程式遊戲平臺上投入人力物力、加強平臺各項功能和技術的基建,大量開發者入駐、小遊戲產品型別迅速完善,再加上平臺扶持,這才快速構建起小遊戲生態。

騰訊每年都會舉行微信小遊戲開發者大會
其實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網際網路行業都是由平臺型巨頭主導,只不過中國公司中有騰訊這種本身遊戲底色十分濃厚的巨頭參與,而國外網際網路巨頭,例如谷歌、蘋果其本身並不從事第一方遊戲業務,遊戲業務的收入佔比也相對較低,再加上這兩年在AI賽道上跑馬圈地才是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的主要目標,因此國外的小遊戲生態遲遲沒有建立起來。
而像Poki這種網頁遊戲平臺還能在如今的手遊時代生存,甚至是越活越好,恰恰說明了國外玩家其實有即點即玩的需求,雖然說超級應用的小遊戲生態暫未成熟,但泛使用者市場的遊戲需求依然具有潛力。
事實上不僅僅是Poki這種在歐美地區流行的網頁遊戲平臺,在GameLook觀察下,日本還有G123這種二次元H5頁遊平臺,其2024年累計使用者超過5億,平臺月流水也破億。此外日本的DMM也沒有放棄網頁遊戲。

這些平臺的存在都類似於一種中間態,即小程式遊戲在這些國家地區普及之前,對即點即玩輕量式體驗有需求,或者硬體效能、記憶體空間不足的玩家,依舊會選擇這些網頁遊戲平臺。
而對國內遊戲行業來說,網頁遊戲其實已經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了下去:一方面是前文所說的,微信小遊戲已經出現了PC端,其實就相當於透過微信電腦客戶端啟動的網頁遊戲;
另一方面則是國內大廠的重度旗艦遊戲,這兩年都不約而同地在推出可直接使用瀏覽器進行優秀的網頁版雲遊戲,例如米哈遊旗下幾款遊戲、網易《永劫無間》、騰訊《三角洲行動》等等。而云遊戲和網頁遊戲雖然技術原理不同,但本質上都是解放使用者的硬體效能以及記憶體壓力。

總而言之,Poki這種網頁遊戲平臺對國內廠商的主要意義還是給遊戲出海提供了新的機會點。其實國內公司的出海SLG以及出海跨端遊戲中,已經有不少產品除了PC客戶端之外還會額外提供頁遊的形式。而Poki這種擁有不俗使用者規模的網頁遊戲平臺,則可以作為一些國內原生小遊戲出海時考慮的物件,畢竟目前國內小遊戲出海主要是將小遊戲“反向改編”成App手遊。現在看來,將小遊戲頁遊化接入Poki這種平臺同樣是機會,尤其是不少小遊戲本身就走的IAA變現路線。
····· End ·····
GameLook每日遊戲產業報道
全球視野 / 深度有料
爆料 / 交流 / 合作:請加主編微信 igamelook
廣告投放 : 請加 微信:Amyly588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訂閱微信公眾號

····· 更多內容請訪問 www.gamelook.com.cn·····
Copyright © GameLook® since 2009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