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天前,B 站何同學釋出了一個《我用 36 萬行備忘錄做了個動畫》的影片,影片的質量一如既往地分鏡巧妙,運鏡酷炫,情懷拉滿,對於何同學來說,這些都是基操。
但這個影片又讓他陷入了盜用開原始碼的討伐聲中。
我簡單給大家捋捋:
為了製作這期影片中提到的「備忘錄做動畫」,何同學中稱「為了提升效率,我們專門寫了一個軟體,可以把預覽動畫裡的色塊轉換成字元」。
因為這句話,引發了 UP 主 @epcdiy 的質疑——

據 @epcdiy 所說,何同學所謂專門做的這個軟體其實是 GitHub 上的開源專案「ASCII generator」,並且何同學刪除了原作者的資訊。

這麼一來,立即引發了影片評論區的吃瓜網友的質疑,迫於壓力,19 日晚,何同學在相關影片評論區裡釋出回應稱: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自己的文案寫的不夠嚴謹,沒有和相關同事做好溝通,也沒有意識到程式是開原始碼改動而來。
但爆料 UP 主不太認可,在該回應下直截了當的反問:請問刪除原作者名字也是無意識的嗎?

那邊何同學同時還緊急修改影片,將口播文案替換為:我們改了這個開源的軟體。

這事也傳到了原作者開源專案原作者 vietnh1009 那裡,他表示自己在何同學影片下方留過言但是被刪除了。

於是 @epcdiy 就轉發了原作者 vietnh1009 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說自己製作了兩段 YouTube 教學影片,指導觀眾如何免費編寫這段 Python 程式碼。
他還指責何同學不僅竊取了他人的工作成果,還在欺騙自己的訂閱者。
不得不說,這句話的殺傷力真的是狠。

截止目前,關於此事的討論還在發酵,一度上了不少社交媒體的熱榜。
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但這次的「盜用程式碼」風波,我忍不住想說兩句。
開源協議可以說是技術圈的網際網路禮儀,說白了就是:你可以用我的程式碼,但得按我說的來。作為一個以「認真」著稱的科技 UP 主,在對待開源協議這件事上,連抄作業都沒有好好抄,這個錯屬實是太不應該。
而面對質疑,他的處理簡直就是教科書級的「如何把一個小坑越挖越大」。先是選擇性失明,對質疑裝沒看見。
等鍋蓋壓不住了,才來個模稜兩可的回應,像極了考試作弊被抓後的「我只是在參考答案」。
關於這件事沒什麼好洗的,錯了就是錯了,但如果今天我只是單純破鼓萬人捶,跟風罵罵兩句何同學,其實沒啥意思,況且也不缺我這一個。
我想說的是,何同學的一再翻車,
除了他自己的問題之外,是不是還有些別的原因?
我一直認為,何同學本身在影片創作方面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是這個才華大到可以在短短兩年內漲粉千萬嗎?
B 站一哥老番茄發了 570 多個影片,才幹到了 1900 萬粉絲,何同學發了 78 個影片,目前粉絲 1200 萬。
容我說一句武斷的話,當年 B 站對何同學的加速造星,其實是害了他。
如果你還記得當年何同學夢開始的地方,就應該還記得 B 站當年的推波助瀾。
只要是何同學一發影片,必定霸佔首頁黃金位置至少三天,然後是話題榜單的「精心呵護」,以及官方下場集體轉發等等。
這就像是給一棵小樹苗注射了強效生長激素。表面上看,它確實長得特別快、特別茂盛,但根系卻跟不上這個生長速度。當你習慣了這種超常規的「照顧」,就容易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真的天賦異稟,真的是天選之子。
這種「一步登天」的成長模式,對創作者來說真的是福氣嗎?
記得我還在報社的時候,有個同行前輩跟我說過:做內容就像談戀愛,又快又好的事情不存在。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個詞:沉澱。
這個詞在創作圈真的太重要了。沉澱不是躺平,而是讓你的才華像紅酒一樣,有時間發酵。
但現在的網際網路平臺像個著急的催婚母親,看見苗子長得快就使勁澆水,恨不得今天種下去明天就開花結果上街賣錢。
有人說:你想讓一個年輕人一夜爆紅,其實是在剝奪他漫長的、孤獨的、無人問津的成長過程。這話酸得像檸檬,但卻十分真實。
速成的代價就是:當爭議來臨時,很多本該在成長過程中建立的「防火牆」都還沒裝好。這就像給你一輛法拉利,但沒教會你開車技巧。
然後你就開車一頭撞上了開源社區的鐵律。
說實話,何同學的「翻車」,與其說是創作者個體的不嚴謹,不如說是整個網際網路創作生態的畸形產物。這不是何同學的錯,而是這個時代給年輕創作者下的一個套:要麼快速爆紅,要麼默默無聞。
我有時會想,如果何同學是在十年前的網際網路環境起步,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故事?那時候沒有這麼瘋狂的流量演算法,創作者們就像在田裡種莊稼,每天按部就班地澆水、施肥、除草,看著自己的作品在陽光下慢慢生長。
我還是挺懷念在那個 5G 影片之前的那個何同學,那時候,沒有什麼創作壓力,不必成為流量的努力,只是單純地喜歡用影片這種方式去講自己的故事。
希望何同學能從這次風波中學到:真正的才華,就像老乾媽的味道,不是靠新增劑堆出來的,而是時間熬出來的。
有一句話我也需要共勉,在創作者這條路上,踩坑是難免的,坑雖然是自己來踩,但埋你的可是整個網際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