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鴉校尉作品
首發於微訊號 烏鴉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大家好,我是烏鴉。
眾所周知立陶宛這個國家這些年盡展抽象,那是懟天懟地,可這陣子不知道怎麼又跟本國的井蓋槓上了。這不,網上流傳著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街頭一段影片,立陶宛工人扛著一臺大型砂輪機瘋狂“開懟”一個下水道井蓋,鋸齒與金屬摩擦的火星子亂竄,刺耳的摩擦聲此起彼伏,不知情的網友還以為他想把井蓋給切開。話說你跟這井蓋子是什麼仇什麼怨。

離近一看,才發覺真相,只是這真相可能更讓人無語。
原來啊,哥們不是在懟井蓋本身,而是在刮掉井蓋上的幾個字母——CCCP,也就是蘇聯的簡寫。
在他的作業下,本就鏽跡斑斑、模糊不清的“CCCP”終於被磨平,只是,留下的痕跡並不能掩飾曾經存在的歷史。

1
如果對立陶宛在“獨立”後種種表現稍微瞭解的話,那麼此次對“CCCP”井蓋瘋狂輸出的操作並非不可理解,顯然,這是它所謂長期推行的“去蘇聯/共產化”的一部分。
這次行動從屬於立陶宛推行的所謂"歷史淨化"行動,目的在於完全抹除基礎設施中“殖民時期恥辱標識”,同時全面換新。
只是,當立陶宛當局釋出了該影片後,卻遭到了各國網友的吐槽和挖苦,該影片很快在外網最大的問答類網站“美國知乎”Quora上引發討論。
就像這位提問者諷刺的那樣:
立陶宛的去共產化程序已邁上新臺階。如今,蘇聯的“USSR”(注:實際為“CCCP”)字樣正被用磨光機從井蓋上刻除,彷彿歷史的痕跡被一一抹去,但在其35年的獨立歲月裡,立陶宛“繁榮昌盛”到如此地步,竟然連街道上的井蓋也沒能更換。

跟貼者也普遍對立陶宛政府這次的舉措表達著嘲諷或批評的態度。


畢竟嘛,你要反蘇(俄)大可大大方方反,畢竟大家也不是不知道你立陶宛在這方面的“秉性”。

1990年立陶宛大遊行要求脫離蘇聯
不僅是“態度”,在獨立後的“去蘇(共)”化上,立陶宛的實際“行為”更為激進,包括但不限於:強制推行立陶宛語考試(未透過者不予國籍)、全面取消俄語教育、系統性拆除蘇聯時期紀念設施。

2024年1月,立陶宛開始加快拆除蘇軍公墓,而德國方面卻完整保留
然而,立陶宛當局此次硬扯"更新基礎設施"的遮羞布實在太過敷衍——敢情所謂"換新"就是把上面的字颳了個乾淨?反蘇你就反蘇,非得說是在搞基建這不純屬掩耳盜鈴!
正因如此,立陶宛這次的“去蘇聯化”操作非但沒在西方網民圈裡收穫掌聲,反而在各大平臺引發群嘲。從新媒體博主到普通網民,西方網民玩梗嘲諷的花樣層出不窮。
有人一針見血指出,立陶宛歸根結底是“蘇聯要反,錢不願花”。

還有的直接怒斥立陶宛當局舉動和納粹分子沒有差異。

當然,也不全是英語使用者,法文貼子也多得是這樣的觀點。

更有德國博主“現身說法”,怒斥立陶宛當局的舉措猶如小丑,更是“法西斯”。
好麼,這讓人有點繃不住了。

當然,玩梗時代更多的網友不是像上面那樣“直球辱罵”,而是化身“陰陽大師”,你立陶宛討厭這些“蘇聯井蓋”,那我們就給你“出出主意”:把這些蘇聯老井蓋當古董收藏賣掉可能更值錢。
更有人一針見血指出:如果你只是把封面上的銘文粗暴抹除,卻還留著蓋子的表面,這反而是彰顯其存在了。


當然,對立陶宛當局的舉動表示支援的人也是有的,只不過似乎不太得人心。



甚至連“蘇黑”都忍不住要吐槽:討厭蘇聯歸討厭,但為什麼要在井蓋上那幾個字母上浪費精力。

更離譜的是,這件事在外網上甚至變成了給蘇聯反向做了宣傳,觸發了網友的“反思機制”,讓不少西方網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蘇聯的看法。

這讓烏鴉不禁想起來當年《紅警》成功將“反蘇遊戲”變成“精蘇”們狂歡的大本營,變成最大的“蘇聯外宣”。

面對這種局面,反蘇(俄)陣營也回過味來,自然也出現了所謂“我住在XXX,我咋沒見過”這類常見的洗白回答。

只可惜,這套辯白毫無意義,因為立陶宛的“蘇聯井蓋”本身就是一大特色,早在多年前就有各國的旅行者、媒體關注過。
2
比如,這位叫鮑勃的美國旅遊博主在2017年在立陶宛維爾紐斯遊玩時,就被當地的下水井蓋吸引,他是這樣描述的:
在我走遍歐洲那些古老的城市時,常常不自覺地低頭看看,因為腳下的每一步都可能有些小驚喜。這裡說的不是錯亂的人行道磚或沒有欄杆的開溝,這些是美國人不太習慣遇到的麻煩。我指的是一些挺有趣的裝飾性東西,比如下水道井蓋什麼的…….

然後,他將當地各種下水道井蓋拍攝下來,並分享在個人旅遊網頁上,之後,他查閱了各種資料以及詢問當地人後,將維爾紐斯不同類別的井蓋一一做了列舉。
比如這個井蓋上寫著蘇聯時期維爾紐斯市政電話,在井蓋堵塞時,你可以打電話求助,當然,現在這個電話號碼早已作廢,蘇聯都沒了還有人管你井蓋……

而這個井蓋上的同樣是蘇聯時期的市政電話,當然,號碼各有不同,都是所在區的。

這枚井蓋則是東德製造的。

不同年份製造的蘇聯井蓋,圖案樣式也不同,比如1968年的下水道井蓋就偏小。

該博主記錄的維爾紐斯現存最近的一批井蓋是1989年的。

很多井蓋上的確並沒有CCCP的字樣,但是卻有“蘇維埃立陶宛加盟共和國”的俄語單詞。

在維爾紐斯,甚至還有一些1940年前,也就是加入“蘇維埃大家庭”之前的老井蓋,其中一部分還是波蘭製造。


那你問我,立陶宛獨立後難道就沒弄點新的下水井蓋嗎?
當然是有了,看到這種畫著宗教圖案的一般都是立陶宛獨立後新制的,但數量是真的很少。

有意思的是,立陶宛還有不少老井蓋是正方形的,別緻的造型甚至吸引了一些職業攝影師去採風,還將拍攝下來的照片放到相關網站上出售,售價差不多25美刀。

素來以敏銳網感著稱的RT(今日俄羅斯)那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迅速將該新聞同步至中國網路,實現與境外平臺零時差發布。
畢竟,當你驚擾了中國網友,那要怎麼玩梗可就不是你說了算了。不出所料,此舉動在國內輿論場掀起更大討論浪潮,而中國網民對此事件的解構則更顯妙趣抽象。

中國網民並未拘泥於歐美、俄羅斯網友那種就事論事的調侃模式,而是開啟創意腦洞,紛紛為立陶宛"獻計獻策",希望立陶宛當局可以擴充套件一下思維,以討得“金碗”。


而蘇聯老井蓋的質量也是成為了許多中國網友的關注點,畢竟我國網民主力那青少年時候都是被“德國油紙包”狂灌過的,怎麼德國誇得蘇聯誇不得嗎?

當然,若要論及"高質量銳評",還得看這,突出一個把思路逆轉過來:直接將老井蓋翻面使用豈非更妙?只不過翻面之後,保不齊會露出老沙俄的雙頭鷹國徽。
一根筋變成兩頭堵了這是。

“玉玉”警告雖然遲到,但絕不缺席。

需特別說明的是,立陶宛當局此番行動總耗資高達500萬歐元,單個井蓋的人工處理成本平均為5歐元。
然而該行動僅聚焦於清除印有"CCCP"字樣的井蓋,正如前文所述,立陶宛街頭的井蓋形態各異,若僅消除"CCCP"標識顯然遠遠不夠。那些鐫刻著蘇聯時代市政電話號碼的井蓋更應優先處理,否則若有人當真撥打,可別聽到提示:"您好,您撥打的機主已解體。"
反共能不能反得認真一點啊喂?活幹得太糙,建議追責!
3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面對那些破損嚴重、危及行人安全的老舊井蓋,立當局卻長期未採取實質性舉措。早在2017年立陶宛慶祝"獨立100週年"(注:立陶宛官方以1917年脫離沙俄作為國家起始)之際,反對黨便以此抨擊執政當局失職,直指其本末倒置的施政邏輯。


“蘇聯井蓋”問題在立陶宛國內其實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其實這也不足為奇,西式民主框架下,當局越是解決不了大問題,就越是會把些雞毛蒜皮乃至無中生有的議題月月講天天講,佔據選民視野的焦點。
早在2013年,俄羅斯同西方,尤其是和歐盟關係尚未鬧僵之時,立陶宛就著手研討清除井蓋上蘇聯符號的具體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彼時境外俄語網路論壇上,來自前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網民已經對此進行過了吐槽。


原來,“把井蓋翻個面”也不是咱中國網友首創,當年就有這樣的“建議”了。


而在立陶宛國內,每年對於下水井蓋的討論已成例行公事。
比如在2023年,時立陶宛右翼政黨——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黨魁保雷·庫茲米克內公開發表社論:立陶宛各地方政府應評估並規劃,在多長時間內能夠拆除那些帶有蘇聯文字的排汙井蓋,從而為下一步工作設定清晰的時間表。

庫茲米克內特別強調:……這些刻有蘇聯標識的井蓋讓廣大群眾感到不適,雖然我承認這件事並不能算是當務之急,但也是我國“去共產主義”政策中的不可忽視的一環……

……井蓋上的西裡爾字母無疑會讓人聯想到曾經蘇聯佔領者,這讓人很不適……各地方政府可以先不籌措資金,起碼先統計一下此類井蓋的數量,並估算全面更換所需時間,在制定一個一個切實可行的時間表……

保雷·庫茲米克內
庫茲米克內此番言論一齣,就在立國內引起爭議,尤其是立陶宛最大的管網維護的高地水務公司(Aukštaitijos vandenys)總經理紹利烏斯·文茨庫斯直接回懟:
純粹閒得蛋疼,我們腳下有成千上萬的井蓋,真有這閒工夫幹這事,幹嘛不去做更重要的事?有幾個人那麼無聊會低頭看井蓋上的浮雕和文字,根本就沒多少人在乎。就好比老丈人給女婿留下一輛蘇聯老轎車,然後就因為旁人的喜好就要拆了車標,甚至把整車都給報廢了?總之,如果國家要求我們更換井蓋,我們當然會服從,但這些成本極為高昂,最終結果是廣大百姓買單,(提這方案的)那些人純粹是沒事找事,為了彰顯他們的存在感。
文茨庫斯的憤怒也能理解,畢竟,你庫茲米克內動動嘴皮,而我可得跑斷腿。

紹利烏斯·文茨庫斯
不僅是文茨庫斯這些利益相關方反對,就連立陶宛鐵桿反共政客,潘涅維日市議員兼“前政治犯與流亡者聯盟分會”主席阿爾吉斯·切波尼斯都看不下去了:
我們要做的是全面揭露“蘇共的罪行”,更好地紀念我國“民主自由鬥士”,井蓋這問題算個屁呀,非要換的話,那也只需換掉繁地段最醒目的幾塊就行了,全面更換完全是愚蠢行為。

而許多立陶宛網友也對這種純純浪費納稅人錢的行為表達不滿,畢竟,蘇聯已經“死”了,立陶宛也已“自由民主”,併成功加入歐盟、北約,融入了“西方大家”庭,幹嘛還在乎這些個蘇聯舊井蓋呢。


更有不少立陶宛獨立媒體人指出這種無限“擴大化”可能的危害:就為了該個屋頂樣式,最後導致把整個房子都拆了?立陶宛現在還有大量蘇聯時期的房屋,是不是以後也得拆了。


總之,就是這個將"反蘇(俄)"視為絕對政治正確的立陶宛,更換蘇聯井蓋的動議也遭遇了空前強烈的反對聲浪。究其經濟賬本,更換一具標準尺寸井蓋的直接成本已逾20歐元,且該費用僅涵蓋基礎耗材採購。若將物流運輸、人工安裝等附加費用納入考量,綜合成本怕是到100歐都可能打不住。

即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力挺這項政策的鐵桿反蘇(俄)政客很多也持謹慎態度,並尋求降低成本的方案,比如同樣是潘涅維日市議員反阿爾諾爾達斯·西梅納斯就表示:(井蓋上)這些銘文當然是“蘇聯殖民者佔領的恥辱痕跡”,要是換新太貴,那就重新熔鑄成別的款式不就行了,成本或許不高吧。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重新溶解再鑄造的成本要比直接換新的高多了。

如此經過了幾年的反覆扯皮後,最終,立陶宛當局出臺的就是這個五歐元單價僱人刮掉井蓋上CCCP字樣的“折中方案”,這也是各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可謂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既想用意識形態大旗當遮羞布,又捨不得多掏幾個銅板換新裝,最後象徵性打個補丁當做不存在。
而且,僅僅刮個單詞,單價就要換整個井蓋直接成本的四分之一,我看阿馬多斯(立陶宛最大眾的名字)專員們這錢撈得那是更容易啦。

烏鴉校尉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烏鴉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Bob and Eva's Adventures:Manhole Covers of LithuaniaViktorija Smirnovaitė, ELTA:Kuzmickienė: savivaldybės turėtų įsivertinti, per kiek laiko galėtų būti pašalinti kanalizacijos dangčiai su sovietiniais užrašaisBaltnews:Депутат Сейма: столетие Литвы встречаем со старыми советскими люками
由於微信公眾號推送改版
為了避免錯過烏鴉校尉的文章
動動手指↓↓↓

快來關注烏鴉校尉影片號
熱點影片推薦↓↓↓
主義?還是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