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產品正規化被動搖,創業的可能性迴歸|亮馬橋小紀嚴選

小紀有話說:
目前中國網際網路有 44 個產品每月被超過 1 億人使用。當中只有 9 個誕生在過去十年,其中一半多屬於字節跳動,兩個屬於騰訊。
十年前的中國剛完成 4G 轉型,iPhone 銷量一年翻倍,移動網際網路開始大普及。當資訊基礎設施普及到所有中國人,市場沒有催生新的大公司,而是讓已有的公司變得更大——2014 年之後成立,MAU 過億的公司只有拼多多一家。
抽走創業生態氧氣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做同一類生意——“聚合並分配” 資訊、商品、服務。特質是:使用者越多,體驗越好,高效增長就成為核心競爭力。
位元組是其中的典範。2015 年,這家公司創始人解釋其競爭策略:“向前跑。核心是要更快、更快、更更快。” 接下來十年,靠 “極速增長、極速迭代、極速變現” 的飛輪,位元組又做出抖音、TikTok、番茄小說、紅果短劇等產品,中國網際網路最快漲到 1 億 MAU 的 15 個產品中,六個來自位元組。
直到今年 1 月,DeepSeek R1 釋出。QuestMobile 資料顯示 DeepSeek DAU 兩週內超過位元組推了一年多的豆包。增長曲線拉得比抖音還陡峭,還是在 DeepSeek 官網不堪重負,使用者通常只能每天提一個問題的情況下。如果計算第三方平臺執行的 DeepSeek 模型,R1 的實際使用量還會大很多。
一名位元組 AI Lab 人士覺得 DeepSeek 誕生是個意外——在位元組不惜成本全力投入人才、算力、流量且決策層全神貫注的情況下,一個創業公司做出核心功能顯著領先的產品。
DeepSeek 出自資金充裕,並且願意在 GPT-3.5 面世前就斥巨資買顯示卡,持續投入四年 AI 研發的量化基金。確實是一種意外。但不久後,AI 應用層也出現了意外。3 月,通用 Agent 產品 Manus 上線,7 天內吸引 200 萬人預約。單次任務成本 2 美元,這阻止了 Manus 的增長速度,不然使用者會更多。
Manus 沒有 DeepSeek 那樣的技術和投資門檻,它呼叫了大量開放的行業技術,創始人那句 “殼有殼的用處” 被反覆提及。但這樣一個讓人感到新鮮、有用的產品就是沒有誕生在全線投入 AI 的大公司。
大公司往往最害怕創業機遇隨技術革命迴歸的時刻:自己過往積累既不足以造出一款通向未來的產品,也無法阻止更年輕的對手這麼做。現在這時刻來了。
本文經授權轉自《晚點LatePost》(ID:postlate)
訪談丨高洪浩 孫海寧
文丨孫海寧 黃俊杰  編輯丨黃俊杰
移動網際網路產品的終極迴圈:
拉新-迭代-變現-拉新
抖音誕生前已經有 Musical.ly、快手,就像淘寶誕生前已經有易趣。網際網路巨頭崛起、維持統治地位不靠時刻引領創新,而靠在有人驗證需求後,成體系地做出同款,以更高效率大量拉來使用者,再根據使用者反饋快速迭代改進體驗。更好的體驗帶來更多的收入,這些收入又被拿來投放,獲得更多使用者,如此迴圈。
在這樣的迴圈裡,DAU、GMV 不但是公司增長的目標,也是產品迭代的催化劑。每個細分領域的勝出者,基本都很早就在這些關鍵指標上定了勝負。
成立第二年,位元組就分設演算法、工程等中臺,封裝通用技術、功能,供一線團隊取用。短影片機會浮現,位元組迅速搭出三個產品,分別對標 Musical.ly、YouTube、快手的形態。
然後是激進拉新。抖音早期贊助綜藝、請明星入駐拍影片。西瓜影片補充供給時,摸排 B 站頭部 UP 主,逐個聯絡。
大公司體系下,出生更晚的產品還可以靠兄弟產品更快增長。一條影片紀念羅納爾多的抖音短影片下,能附上到番茄小說讀《C 羅傳》的連結;王者榮耀打磨好了玩法,就能借助微信、QQ 的關係網變成全民社交工具。
越快拉新,產品體驗越快提升。“多數情況下,推薦演算法是發現你和另一個使用者偏好相似,然後把他喜歡的東西展示給你。” 一名推薦產品經理說。使用者增加,可供演算法學習、發現關聯的資料隨之增加。這既適用於推薦影片、小說,也適用於推薦商品卡、帶貨直播間。
進入變現階段,協同效應再次顯現。位元組系產品統一在 “巨量廣告” 平臺賣廣告。儘管多數廣告主因看中抖音超 8 億 DAU 而來,也選定抖音作為 “首選媒體”,位元組廣告系統仍可能以最佳化投放成本為由,把廣告主預算分給今日頭條、番茄小說等產品,提高它們的收入。
資料在位元組系產品之間聯通,進一步提高它們的變現效率。其他免費小說產品止於頁面內的橫幅廣告時,番茄小說就上線強制觀看幾秒才能翻頁的 “章間廣告”。“廣告推薦不精準,使用者體驗就會很差。競品不夠了解使用者時,不敢這麼做。” 一名番茄小說前員工說。
2021 年時,上線比同行更晚的番茄小說成了最先盈利的免費小說產品。流量成本低、廣告收入高,買使用者就能更激進。番茄小說現在甚至拉來沒有讀小說習慣的使用者也能賺到錢。
到去年底,番茄小說使用者數量已經是剩餘免費小說產品之和。在依靠流量變現的模式下,更多讀者自然能吸引到更多作者。“只要投放獲客、迭代產品、廣告變現的飛輪轉起來,沒人是位元組的對手。” 上述員工評價。
靠流量做廣告生意——矽谷的平臺們基本都止於此步、躺著賺錢。但中國巨頭們更努力,還要用流量扶植自營業務,賺更多錢。位元組做 “懂車帝”,成為抖音最成功的汽車影片創作方,接住了汽車品牌的廣告預算;美團上線 “小象生鮮”“歪馬送酒”,進入生鮮、酒飲消費環節擠利潤。
創業公司的嘗試空間進一步收窄。
大平臺過去的經驗沒能照搬到 AI 上
大公司做 AI 產品,最初往往沿著慣性前進。位元組起步最早、使用者最多的 AI 產品是豆包,“我猜位元組是想把它做成下一個國民級應用。” 一名參與位元組 AI 產品開發的前員工說。
類似做抖音、番茄小說,普世產品要滿足普世需求:消遣。位元組早期重視使用者與豆包閒聊的體驗,“要對話十幾輪還能記得之前說了什麼。” 上述員工說。後來他們又新增角色扮演、語音通話等功能,希望使用者聊個不停。
拉新則遵從標準的大公司劇本:一邊終止其他 AI 產品在抖音打廣告,一邊為豆包激進招攬使用者。分析機構 AppGrowing 估算,去年 4 月時,豆包單月投放金額達到 1500 萬元,兩個月後,漲到 1.24 億元。當時豆包的 DAU 已經是國內 AI 產品第一。
可更多使用者沒有帶來產品的突破。進入迭代體驗階段,按位元組 CEO 梁汝波今年全員會上的描述,豆包沒顯出 “越多人用越好用” 的網際網路產品特性。
這部分是因為豆包不是社交網路或平臺。位元組曾嘗試在豆包引入 “供給側”“消費側” 概念,引導使用者自定義更多 bot,再把它們匯入推薦頁,分發給其他使用者使用。但後來發現除了官方 bot “豆包”,其他 bot 對使用者體驗影響不大。
進入豆包 “發現” 頁面,又是熟悉的推薦頁
使用者數量增長帶來的新資料也有限。抖音內,只要使用者還在上下刷,就會產生一組組資料供推薦演算法最佳化;但豆包生成一段回覆,只有極糟時,使用者才有動力多點下按鈕反饋。
能收集來資料,也不保證它們能讓底層模型更聰明。“多數使用者的問題高度重合,又沒什麼深度,沒辦法提高模型能力。” 上述前位元組 AI 員工說。“比如程式碼方向,位元組就會在內部找程式設計師寫案例。”
大模型的專業能力早已超過大多數人類,它們不能透過收集普通人的資料改善自己,就像 AlphaGo 不需要和普通人對弈來提升技藝——它後來的變種 AlphaGo Zero 甚至連世界冠軍的資料都不用,只是機器訓練機器就能贏過所有人。
不止豆包面臨這個問題。ChatGPT 應用的月活躍使用者量比 Claude 高出 100 多倍,但這沒有讓 OpenAI 的模型比 Claude 好用哪怕一倍。
而當下,AI 產品體驗提升幾乎全部來自底層模型能力提升。Manus 團隊的肖弘覺得 AI 程式碼編輯器 Cursor 能出圈,前提是它接入的 Claude 系列模型程式碼能力大幅提升。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體驗驚豔,也是靠底層模型學會了長鏈思考、分步解題。
位元組燒錢換來豆包使用者,無法保證底層模型遠超同行,就無法阻止使用者投奔體驗更驚豔的競品。今年 1 月 20 日,向用戶展示思考過程的 DeepSeek R1 正式釋出。1 月 28 日 DeepSeek DAU 超過豆包。中國的 “ChatGPT 時刻” 最終是因為一個投資公司孵化的產品體驗遠超同行而到來。
有 DeepSeek、Qwen、Llama 等模型比賽迭代,然後開源,創業公司就能用和大公司差不多的成本,調動差不多的智慧;做出足夠好的產品,初期靠自然傳播也有機會飛速增長;關注的人多了,投資人的錢會自己找上門來。
儘管力量對比仍然懸殊,創業公司和巨頭之間的差距從未這麼近過。
“微軟已死”
2007 年,Y Combinator 的聯合創始人保羅 · 格雷厄姆和年輕的網際網路創業者交流時,發現他們完全不理解上一代軟體公司對微軟的恐懼。“微軟已死。” 他隨後寫道。“這不是說微軟會停止賺錢,而是軟體行業的尖端人才不用再考慮微軟的競爭了。” 
“換隻燈泡需要多少個微軟工程師?”“零。他們只要宣佈黑暗是行業標準就行了。” 網景創始人、投資人馬克 · 安德森在 1990 年代借一個笑話形容微軟的統治地位。
當時,近九成的個人電腦都裝著微軟的作業系統。初創公司做一個好產品,微軟復刻出更適配 Windows 系統的版本與系統捆綁出售給企業和消費者,競爭就宣告結束。安德森是受害者之一。
最終是技術變革動搖微軟的統治地位。網站取代軟體成了新熱門——不用再反覆安裝更新、擔心磁碟崩潰或系統中毒,進入瀏覽器,點開即用。微軟不可能把網頁也捆綁銷售,在新場景下的創新也落後了。到 2004 年,Google 推出 Gmail,採用邀請制註冊,一個賬戶一度能轉賣 100 多美元。同年,另一款名為 “TheFacebook” 的社交服務網站上線。
今天,微軟市值近 3 萬億美元,依然很賺錢。但它不再能壓制創業者,轉而做創業生態的基礎設施。
新技術帶來顛覆式的使用者體驗,讓新公司成長可以繞開平臺巨頭定義的護城河。這既可以形容世紀之交的矽谷,也可以形容當下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
中國在架移動應用數量的上一個高點是 2018 年。之後一度淨減少了快 200 萬個,還在支撐的創業者們要不然瞄準一小群垂類使用者,做一款訂閱制產品;要麼選擇免費模式吸引更多使用者,但需要接入位元組、騰訊等公司的廣告平臺,靠他們分配的廣告賺錢。
大公司吸空了整個創業生態的氧氣,創業者和風險資本轉而嘗試 SaaS 軟體、消費、晶片、汽車、機器人,生意越來越重,回報越來越小。
AI 帶來了新的可能。大模型像曾經的推薦演算法一樣重要,但不像淘寶、抖音各自守護一套閉源演算法,阿里、DeepSeek 已經開源了大模型,位元組也在考慮跟隨,創業者距離最先進智慧的距離只有幾行程式碼。當需求從開發大模型轉向尋找具體應用場景,創業者天然比大公司裡被 OKR、KPI、季報、雙月會牽引的聰明人更容易嘗試新點子。
在 DeepSeek 等產品的爆發式增長中,位元組、騰訊等公司的生態反而幫了大忙。它們創造的平臺上,活躍著一群時刻追著熱點跑,又有本事繼續放大熱度的創作者。當 DeepSeek R1 成為熱點,各細分領域的創作者都湧過來,想盡一切角度加入討論,賺取了流量也讓 DeepSeek 在一兩週裡火遍了中國的每個角落。
這是做出高效排程注意力的演算法,再用廣告、電商業務把注意力高度貨幣化的結果。現在也成了任何一個優秀產品可以免費呼叫的資源。《哪吒》《黑神話:悟空》等產品的無限火爆、贏者通吃都離不開這個社交生態。
大模型出現後,舊的增長正規化已經失效,新正規化尚待建立。大廠們並不穩操勝券,但這也不意味著創業者一定能找到出路。美國市場被 ChatGPT 引爆之後兩年,數以百計的創業公司成立、融資、探索新產品,但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多足夠好的應用讓 AI 接近所有人。
現在輪到中國市場被 DeepSeek 引爆,但 AI 對一切的滲透能走多遠,技術是不是足以顛覆巨頭,一樣取決於參與者能創造出什麼新應用、新場景。
不過至少在當下,競爭再度偏向更公平的狀態:有好的點子,做出比對手顯著更好的體驗,就足夠爭取到機會,讓一個產品長大。
*頭圖及封面圖來源於“ivy”。
溫馨提示: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讀者表示因平臺推送規則調整,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的文章~
歡迎大家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點亮⭐️,收藏我們的公眾號,新鮮內容第一時間奉上!
*文章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