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子木
最近Y城火了。
源於一農民賣羊肉,獲利180元,然後被市監局開出了10萬元的罰單。

看到這個城市的名字,絲毫不覺得意外。
因為Y城一直都是罰款專業戶,甚至發展成了專項產業,去年我一個朋友被當地凍結賬戶,裡面大約有1000萬,到現在還沒解封。
2020年,Y城還一度成為全球前三比特幣持有人,高達32萬枚,這些幣怎麼來的?當然也是罰回來的了。
可惜Y城馬上就找渠道低價出了,如果放到現在,起碼值2300多億,相當於Y城近5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不過,Y城呢,絲毫也不慌,今年罰得少,還有明年,明年罰得少,還有後年。
2024年,Y城照樣靠罰款創收,榮登長三角地區罰沒收入排行榜第一。罰款強度高達81.45%,恐怖如斯。
所以Y城應該改個名字,叫“罰城”。
但凡是做生意的,看到Y城兩個字,都要繞道走。而當地的企業主,也在瑟瑟發抖,悽悽慘慘慼戚。
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就寫過,營商環境比較差的城市,不值得買房。因為這種地方,蔑視商業,不尊重居民,更不用談及發展和未來。
而今年,隨著房地產行業不景氣,很多城市的營商環境都惡化了,罰沒收入高漲。於個人,非常不利。於是寫下這篇地利之道。
一個城市到底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形容不出來。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利是連線天時與人和的橋樑,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可以說是財富積累的基礎和承載,為人們提供了資源和機會。而地利,就是城市之利。
影響城市命運的,我認為有三個因素,分別是:
1、原始基因
2、政策能級
3、執政能力
原始基因很好理解的,比如新中國成立後,那時候最發達的地方在哪裡?
東北。
其一是,日偽時期留下很多工業遺產。其鋼鐵產量在當時的亞洲都佔有重要地位。這些工業設施在新中國成立後為東北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其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 1957 年),蘇聯對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援助。東北是重點援助地區之一。
其三,東北擁有大量的煤礦資源、石油資源和鋼鐵資源。
建國初期,實在找不到比東北更能拉動經濟的地區,所以東北那時候成為新中國的太子,富得流油。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很快,改革開放,全球化開展以後,中央發現“製造業”才是中國的未來,於是在海權時代開啟後,中國開始加大對沿海地區的投資,於是沿海地區開始繁榮發達,成了新的太子。
這,就是城市的命。
跟人一樣,人一出生,你的家庭,你的資源,你的基因,其實已經決定了未來一半的成功與否。比如西藏和內蒙古,甘肅,所在的大西北區域,除了能源、特產消費、特色旅遊經濟,還會有其他的經濟概念嗎?
基本沒有。
第二個是政策能級。
這個很關鍵的,比如康熙皇帝子嗣眾多,有 35 個兒子,但真正給予名號的只有9個,這才有了後來的“九子奪嫡”。
這些孩子你說他們很強嗎,其實未必,但老子給了兒子名義,那就是政策紅利,他們才有許可權參與競爭。
比如早期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名頭給誰,誰就有發展。
後來開始做國家級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再後來同步城市群戰略,和大省會戰略。
比如省會,有些地方的省會存在很大的爭議,比如合肥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較為滯後,落後於長江沿岸的蕪湖等城市,南京的經濟總量曾一度被蘇州超過。
河南歷史文化悠久,洛陽等城市歷史地位較高,有人認為從歷史文化底蘊來看,洛陽比鄭州更適合做省會。
河北更奇葩,在短短 70 年間變更省會達 11 次之多,從清朝的保定,到晚清的天津,再到民國時期的北平、天津、保定等多次反覆,最終定為石家莊。。。
誰成為省會,誰拿的資源就多,誰的未來就更有潛力。這都是政策決定的結果,帶有戰略性,但背後更多是宏觀指導的偏向性。
第三點,更重要的,就是執政能力。
有的城市,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爛,比如TJ,要歷史底蘊有歷史底蘊,要文化有文化,要教育有教育,要港口有港口,要政策有政策。
但為啥牌打得這麼爛?因為調任到TJ的領導,從未想過如何把TJ做好,他們普遍都想著,折騰可能出現錯誤,不折騰就是0錯誤,不出錯熬幾年,到京任職,安全第一。
還有一種是總覺得自己很厲害,官本位思想和形式主義特別嚴重,這種地方也沒發展。
比如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山X。
山X政府的招商團隊全國招商,去杭州請了當地很多企業家,晚上6點多,領導開始講話,講了2個小時,還沒結束,很多企業家飢腸轆轆,想吃飯,但被告知不允許吃飯,要尊重領導。
而領導卻在演講之前,早已經飽餐過了。這些企業家實在頂不住餓了,開始反抗,而最終只被允許吃果盤,然後一群人開始拿著叉子搶一個果盤,這一幕,很諷刺。
為什麼他們吃了,不讓企業家吃,是因為他們壓根不尊重企業家,不尊重市場經濟。他們活在自己的驕傲中,他們沒有敬畏心,更別說給老百姓帶來價值和財富。
這就是官本位和形式主義,在全國大多數城市中都有出現。
還有一種是短視。
比如內蒙古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當初蘋果公司想把雲基地放在HHHT,HHHT半年時間都是低溫環境,非常有助於機房散熱,而且土地大把隨便建機房。結果呢,HHHT政府跟蘋果漫天要價。
最後蘋果公司,選擇了貴州,因為貴州不單不要錢,還給蘋果公司免費的土地和財政補貼,這才有了雲上貴州。
現在蘋果公司每年給貴州納稅,是內蒙古想都不敢想的。這就是眼光短淺,格局小。
最後一類就是,行為比較惡劣的。
開頭講到的Y城,只是冰山一角。今年一些城市為了增加罰沒收入,甚至不惜開啟“遠洋捕撈”,跨省追捕企業家。
2024年前11個月,非稅收入大約3.7萬億元,同比增長17%。超過2023年3.566萬億規模。2024年10月和11月非稅收入增速均在40%左右。
為了地方財政收入,給自己撈錢,甚至去其他省市抓企業家,訛詐保護費。這種電視劇裡都不敢想象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赤裸裸地出現了。
這事兒還驚動了上面,前幾天特地開會,提到,要強化執法監督,關注罰沒收入異常增長、大量異地執法、大額頂格處罰等情況,審查核實相關執法行為。
人民日報也發文:“遠洋捕撈”式違規執法的黑手必須斬斷。對於遠洋捕撈,必須拿出雷霆手段、依法依規予以清除。
為什麼講這些案例呢?
是因為易經講過: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但大多數城市是缺德的,那麼就不可能好起來,會傷了民的命勢。
其實世界就是一個草臺班子,城市也是,聰明人要主動祛魅,不要對他們產生任何幻想,這個世界唯一能拯救自己的,唯有自己。
其實,大家會發現,絕大多數城市的GDP已經表達了城市的命運,也就是說,GDP強城市強,GDP弱城市弱。這都是事實投票結果。
當然還有一些城市不服輸,也在努力追趕,比如基因一般,政策一般的淄博,當初抓住燒烤文化,接了一波潑天的富貴,哈爾濱,創造了冰雪節的熱度。
雖然他們的財富梯隊,並不如一二線城市強。但這些城市的管理團隊的執政能力都不錯,當地老百姓的幸福度也會很高。
但對於大多數小城市來講,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基因不行,政策不行,執政能力也不行,這種環境,不適合人生存,更別談財富邏輯,會對普通家庭的運勢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易經講,財帛無地利,主動去遷移。
因為如果不搬家離開這些地方,就會從富人變成普通人,從普通人變成窮人。
環境是自己選擇的。而大多數城市的命運,其實一般。
你在村子裡居住,你的競爭對手就是村裡的惡霸村長。你搬家去縣城居住,你的競爭對手就是縣城的貪官汙吏。
你要搬到省城去居住的話,你的競爭對手就是省城的管理者。如果你搬家到北上廣深,那你的競爭對手就是高衙內。高衙內人數非常少,而且看不上小錢,你的賺錢勝率就大多了。
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搬家去貪官汙吏更少的地區,就可以降低被貪官汙吏的欺壓迫害的機率。
北上廣深,有壞人嗎?肯定有,但發達地區,至少吃相好看一點,法制能力強,更公正更效率。所以普通人遭受的迫害更小一些。
說白了,情況再緊急,不會惦記你這三瓜兩棗。但鵝城呢?就不一樣了,你再普通,他們都會把你的稅負透支到50年以後,世世代代被榨乾。
而那些被貪官汙吏欺壓,只會埋冤,但不遷移的百姓,本質上會被不公平所吞噬。而你的居住地點和想法,就是你選擇競爭對手的無形之手。
這話雖然有些極端,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到10年、20年,你就會明白城市帶給個人的價值。
最後做個總結。
城市經濟學是所有人的必修課,而城市之間的競爭甚至比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更具有確定性。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會更加明顯。那麼一個城市的運勢,某種意義上也決定了個人的運勢,比如有些城市在搶新質生產力,有些城市還在做最低端的工業、密集型製造業,有些城市則是在搶百姓的救命錢。
產業決定了就業和創業機會,決定了家家戶戶的財富增長的潛力。
除非,你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人,出生就有強大的體制資源基礎,不屑於與市場經濟競爭,比如很多人身處縣城婆羅門之內,擁有了壟斷性的有利資源,那遷移的意義並不是太大。
但也要考慮到,這種生態是否能長久。
對於大多數人,要記得,“樹挪死,人挪活”“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當然對於大多數人,遷移難度很高,但還是那句話,真正的體感只有自己感受得到,改變本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而人生的意義並不是順風順水,而是迎難而上,先從地利提升自己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