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過往不追,未來不懼,時間回應一切

來源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各位書友好,2025年有書傾情打造共讀欄目~ 
我們精心挑選了高分書目,一週帶你讀完一本書,希望能幫書友們從書籍中收穫成長。
如何過好這一生?
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在不斷探尋的終極命題。
從古希臘哲學家對“善生活”的思索,到東方先賢對人生大道的體悟,無數人都在試圖為這漫漫人生路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軌跡,讓生命綻放出絢爛的光彩。
在遇到風浪波折時,在前路晦暗難明時,我們渴望找到正確的方向,尤其是能從名師大家的智慧箴言裡,得到啟迪與指引。
那說到名師大家,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季羨林先生可以說是大師中的大師。
他精通12國語言,集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於一身,有學術著作《印度古代文學史》、翻譯作品《羅摩衍那》等。
因其在學界做出的卓越貢獻,被人們以極高地禮讚,稱為“學界泰斗”。
但是,季老先生對名利非常淡泊,他曾三辭“學界泰斗、國學大師、國寶”等桂冠,平日永遠一襲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季羨林先生出生於1911年;2009年7月,以98歲高齡辭世。
他的人生,不僅是一名中國知識分子精神歷程的真實寫照,也經歷且見證了中華民族一個世紀的滄桑變遷,對於時間、生死、感情、學問、處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先生都有他自己獨到的思考和感悟。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就是季羨林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叫作《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
書中精選了先生在1933年到2006年長達70多年的時間裡,創作的40篇文章。
這是他一生經歷的縮影,是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洞察,更是在歲月長河中沉澱出的智慧結晶。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這些文章,與先生隔空對話,從他的文字中汲取力量,找到過好這一生的答案。
時間的力量
在這部散文集中,季羨林先生有兩篇文章,名為《當時只道是尋常》和《從南極帶來的植物》,以不同的方式探討了“時間”這一永恆的主題。
在《當時只道是尋常》中,季老先生深情地回憶了他的德國恩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
在德國哥廷根留學期間,瓦爾德施米特教授不僅在學業上給予了他極大的指導,在生活上也給了這位異國青年無微不至的關懷。
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的十年,是他學術生涯中極為重要的時期。
他在1935年來到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1941年畢業,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期間,他不僅學習了梵[fàn]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還曾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這段時光在當時的他看來,只是尋常的學術生活,直到多年後回憶起來,才覺得無比珍貴。
季老先生在文章中寫道,當他重訪德國哥廷根時,發現恩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夫婦的生活已經今非昔比。
他們的獨生子在二戰中陣亡,後來房子捐給了梵學研究所,汽車也賣掉了,老夫婦二人孤零零地住在一座養老院裡。
儘管養老院裝置齊全,但對於七八十歲的老人來說,這些活動設施並無多大用處。
季羨林先生的突然來訪,讓老教授夫婦驚喜不已,教授彷彿返老還童,夫人趕緊擺出了當年他在哥廷根讀書時常吃的點心。
教授笑著說:
“讓我們再好好地過一過當年的日子,說一說當年常說的話!”
最後告別時,季先生眼含熱淚,他深知這一面可能就是最後一面,更是感慨歲月無情。
當時只道是尋常,其中的悵然與喟嘆,正是提醒我們,與其以後活在回憶裡,不如當下就學會珍惜,珍視每一寸光陰,每一次相聚。
與《當時只道是尋常》濃郁的懷舊情感不同,《從南極帶來的植物》這篇文章,則展現了季羨林先生對自然和時間的思考。
在北大為他舉行九十歲華誕慶祝會那天,老友唐師曾[zēng]帶來了一份獨特的禮物,是裝在信封裡的一株小草,祝福季老壽比南山。
唐師曾告訴季老先生,這可不是普通的小草,而是南極長城站的植物,每100年長一毫米,這株植物已有6000歲。
初看之下,這株植物和地裡的野草外表差別不大。
但仔細去看,才發現它並不像一株野草,而是像一顆微小的樹,大約6釐米高,有枝有幹,枝子上還長著一些黑色的圓果。
用手輕觸,這棵植物似乎又變成了礦物,有著柔軟的能屈能折的質地。
想想看,這棵植物從南極到中國,飛越了千山萬水,卻一根枝條都沒有斷,不是礦物又是什麼呢?
季老仔細觀摩著這棵植物,它到底是植物還是礦物,無法下結論,但很明顯,它是南極萬古冰原裡的一個奇蹟。
首先,它那6000年的壽命,如果放在天文學、考古學上,是個很小的數目,可如果放在人類的文化歷史上,卻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目。
中國上下不過五千年的歷史,連世界上較早誕生的國家,比如埃及,也達不到6000年。
也就是說,在這一株植物開始生長的時候,人類還沒有國家。
對於人類而言,百歲已是長壽,而南極這株植物,一百年只是它生命的一個小小片段。
人類的一百年,可能經歷了戰爭、瘟疫,國家的興盛解體、文化的繁榮衰落,而這株南極的植物,在人類的喧囂之外,忍耐著極端的環境,默默生長了一毫米,這是多麼神奇又頑強的成長。
這株植物的存在,讓我們對時間的漫長和深邃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這裡,“時間”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展現出巨大的力量。
它成為探索的媒介,引導我們去發現自然的奧秘,去思考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廣闊。
人間的真情
時間不僅回答所有的疑問,也見證人間真情。
談及親情,季老先生在《賦得永久的悔》這篇文章中,以真摯的情感和質樸的文字,表達了對母親的無盡思念。
他說自己這一生有個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季老出生於魯西北一個非常貧困的村莊。
童年是在貧窮與艱辛中度過的。
他的祖父母早亡,留下了他父親三個兄弟,一大家子都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最小的十一叔不得已送了人,他的父親和九叔餓的沒有辦法,只能去別人家的棗林裡,撿落到地上的幹棗充飢。
後來又被迫背井離鄉,去濟南謀生。
倆兄弟經歷了千辛萬苦,最終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而季老的父親則又回到故鄉,雖是農民,卻無田可耕,只能靠著九叔有時從濟南寄點錢回家,來維持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父親尋上了媳婦,就是季老的母親。
如果不是因為孃家一樣窮,連飯都吃不上,也不會結親。
母親不認得一個字,甚至活了一輩子連名字都沒有,她的孃家在另一個村莊,離父親家所在的村莊有五里路。
這五里路,就是季老的母親,畢生走過的最長的距離。
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季老的母親依然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這個困苦的家撐起了一片天。
生活再艱難,她也始終沒有放棄對孩子的愛。
那時,吃食分為白的、黃的和紅的三種。
“白的”是麥子面做的饃饃或餅子,是當時的最高標準,但季老一家是吃不上的。
“黃的”是小米麵或者棒子麵的餅子,家裡基本也吃不到。
終日為伍的只有“紅的”,這是紅高粱做的餅子,又苦又澀,難以下嚥,但不吃又就得捱餓。
季先生小時候,偶爾也能吃到一點“白的”。
那是夏天麥收季節,別人家的長工割過麥子後,地上會剩一點點麥穗,人家不稀罕撿的,像季先生家的這些窮人就會來拾,拾整整一個夏天。
母親會親手把麥粒一點點搓出來,然後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者貼成白麵餅子,給年幼的季先生解饞。
還有一年八月十五,母親不知道從哪裡弄了一點月餅,給季先生掰了一塊,他立刻就歡喜地吃了起來,在當時,月餅可是稀罕東西。
而母親一口也沒捨得吃,不光是沒吃過月餅,其他“白的”,母親也從來沒有嘗過,全都留給季先生吃了。
母親一生吃的,都是紅色的高粱餅子,而到了歉收的年景,連這也吃不上,只能靠野菜充飢。
季先生在母親身邊只待到六歲,便被送出去唸書,有一次回家,對面的嬸子告訴他:
“你娘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
短短一句話,滿是辛酸與悲傷,母親不知多少個日夜,眼望遠方,盼著兒子能回家看看,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來,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季先生上高中時,曾暗下決心,一旦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把母親接到身邊奉養。
然而,沒等他大學畢業,母親就撒手西去。
當他聽聞噩耗,從北平趕回老家奔喪時,看到那簡陋的屋子和母親的棺材,不由得心膽俱裂,悔恨萬千。
他後悔不該離開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地位、幸福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篇文章,如同一面鏡子,照進我們的內心深處。
我們是否也曾經忽視了母親的愛?
是否也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每一刻呢?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不要讓“永久的悔”成為我們心中永恆的痛。
談及友情,季老先生在《難忘的一家人》這篇短文中,記錄了他在印度德里和印度老友普拉薩德一家重逢的故事,講述了一段溫暖且真摯的跨國友誼。
普拉薩德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印中友協主席、中國人民始終如一的老朋友森德拉爾先生介紹到北大任教的。
普拉薩德正直坦蕩,工作勤懇,老實本分,從來不搞小動作,不耍什麼花樣。
用印度老百姓的口頭禪來說就是:
“一個忠實得像金子一樣的人。”
普拉薩德和中國教師以及歷屆的同學都相處得很好,沒有人不喜歡、不尊重他。
他後來回國結了婚,又帶著夫人回到北京。
他們生的第一個男孩,取名就叫京生。
小京生長得活潑伶俐,惹人喜愛。
每次學校領導宴請外國教員,一個必不可少的節目就是要京生高唱《東方紅》。
那時的宴會廳裡,總是笑聲四起,喜氣融融。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印關係發生了變化,烏雲蔽日下,普拉薩德一家不得不回國。
然而,他們始終對中國人民充滿著深厚的友情,對中國懷著鋼鐵一般堅定的信任。
那段時間,普拉薩德堅持每天到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去上班。
當時,大使館門外駐紮著軍警,每個到中國大使館來的印度人,都要受到盤問,即使次次都要被盤問,但普拉薩德依然毫不猶豫地支援中國。
普拉薩德的愛人也是如此,當別人要她捐錢對付中國時,她斷然拒絕,說:
“愛國人人有份,但捐了金銀首飾去打中國這種事,我寧死不幹!”
這位樸素安靜的印度普通婦女,心中藏著的是中國深切的友誼。
多年後,在春末夏初,繁花似錦的三月,季羨林先生再次來到印度德里,又見到了普拉薩德一家。
那天午飯後,他正站在大使館樓前的草地上,望著月季花出神,冷不防從對面草地樹蔭下,飛一樣地撲過來一個人。
那人用力摟住了季老先生,滿含熱淚,使勁親吻他的臉頰,這人就是二十年未見的普拉薩德。
這次重逢充滿了驚喜和感動。
普拉薩德激動地拉著季老先生說了好多事,還帶著全家來看望他。
當年歡蹦亂跳的小京生,此時已經長成穩重憨厚的青年,是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
季老先生望著這情深義重的一家人,感慨萬千。
最後告別的時候,季老先生不自覺地緊緊摟住了普拉薩德的脖子,親吻他的面頰。
淚水汩汩而下。
和這樣一位忠誠淳樸,對中國人民始終如一的印度朋友告別,誰能做到無動於衷呢?
普拉薩德並不只是一個個體,而是千千萬萬善良的印度朋友的象徵。
他對季老先生流露出來的真摯感情,也不僅僅只是對先生一個人的,而是給予全體中國人民的。
人生的感悟
在這部散文集中,除了探討時間、真情,季老先生還寫了大量的短篇,記錄了對人生的種種感悟。
關於做人處世,他提醒我們,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
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其中包括家庭關係;
第三,個人思想與感情的矛盾與平衡的關係。
如果能處理好這三個關係,生活就能愉快,否則,苦惱層出不窮。
為什麼要處理好與大自然的關係呢?
因為人本來就是屬於大自然範疇的,而且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生活資料都源於大自然。
我們向大自然索取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怎樣去索取,是用和平方式,還是用強制手段?
季老先生說,在他看來,東西文化之分野,就在這裡。
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度是“征服自然”。
表面看起來,西方產業革命後,小到電燈電話,大到宇宙飛船,屢屢創造奇蹟,好像人類已經非常厲害,能夠征服自然了。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對於過度的索取,它反過來會懲罰人類。
結果我們已經看到了,環境汙染、物種滅絕、生態失衡、人口爆炸、淡水匱乏、疾病頻發,這些弊端哪一項不解決,都會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的前途。
和西方不同,中國或者東方世界,對待大自然的態度則是“天人合一”。
我們把大自然看作夥伴,可惜的是,我們的行為沒能跟上思想。
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採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果同樣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早年南北洪水氾濫,就是一個值得反省的事件。
對於怎麼處理好人和人的關係,先生認為,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親人、朋友、同事同學,都應該秉承一份真,一份忍。
所謂真,是說要誠心實意待人,坦蕩真實,不弄虛作假。
所謂忍,是說要有同理心,包容心。
與人相處,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在出現矛盾的時候,應該保持清醒穩定,冷靜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衝動做事,因小失大。
至於怎麼處理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
先生認為,這種矛盾,多半起於私心雜念。
要想解決,只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關於走運與倒黴,看起來,是完全對立的兩個概念,人人都盼著走運,誰會想要倒黴呢?
但季老先生認為,走運和倒黴其實互為因果。
兩千多年前,老子就說過: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這裡的“福”就是走運,“禍”就是倒黴。
人走的運越大,倒的黴就會越慘,就像俗話說的:
“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而那些看似倒了大黴的人,最後常常反倒峰迴路轉。
中國曆代的詩人、文學家,很多都是先倒黴,之後才寫出了震古爍今的傑作,像是韓愈、蘇軾、李後主,莫不如此。
季老之所以告訴我們這些,是因為他經歷過一個世紀的風雨,明白人生之路會有多少跌宕曲折,不希望我們得意忘形,或是一蹶不振;
希望我們保持頭腦的清醒,理解禍福相依相存的辯證關係,這樣,才能有一個平衡健康的心態,始終保持情緒穩定,平和從容地生活。
關於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季老說,據他個人觀察,世界上大多數人,並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芸芸眾生,終日為衣食溫飽奔波,被困於名韁,被縛於利鎖。
常常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麼活過一生。
那麼,在季老看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究竟為何呢?
他說:
“當今世界上戰火紛飛,人慾橫流,黃鐘譭棄,瓦釜雷鳴,是一個十分不安定的時代。”
儘管如此,對於人類的前途,他始終抱持樂觀主義。
堅信無論經過多少艱難困苦,無論還要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來越好,實現人類大同之域絕不僅僅只是空洞的理想。
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標,要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
這就好像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
又好像一條鏈子,由許多環組成,單看每一環,似乎都微不足道,但若是沒有這每一環的微不足道,就不能組成一條鏈子。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浩浩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就是對人類發展擔當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這份傾盡自身之力,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就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多年來,季老先生的座右銘都沒有變過,那是再樸素不過卻飽含真意的四句陶詩: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好,到這裡,季羨林先生的這本《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的精華部分,我們就講的差不多了。
這部散文集凝聚了季老先生的百年智慧,他教我們真實生活,不忘初心,順境不驕,逆境不懼。
只管努力前進,把一切交給時間。
因為時間將會解答一切疑問,回報一切努力。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