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箭:從嫦娥的羽衣到神舟的烈焰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2420字 | 閱讀需5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 

2025年4月2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晨曦被一道赤金色的光芒撕裂。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長征二號F遙運載火箭的託舉下衝天而起,尾焰在戈壁灘上拉出一道壯麗的弧線,宛如古人筆下的火龍銜日。當指揮中心宣佈太陽帆板展開正常,航天員狀態良好時,控制室內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這一刻,中國人用最硬核的科技語言,續寫了延續五千年的飛天史詩。
一、羽衣與木鳶:刻在基因裡的星辰密碼
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字被刻作一個張開雙臂的人形頭頂蒼穹,這是人類最早的飛天意象。戰國時期的《山海經》記載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先民們用最樸素的想象,將飛天的渴望寄託在神話生物身上。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壁畫中,飛天衣帶當風,手持蓮花掠過藻井,飄逸的線條裡藏著東方文明對太空最初的審美表達。
圖1 甲骨文中的“天”字
圖2圖2 《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話生物
圖3 敦煌莫高窟中第257窟裡的壁畫
而真正的技術嘗試始於公元前5世紀。《墨子·魯問》詳細記載了公輸班(魯班)造木鳶的故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架承載著工程智慧的"原始無人機",在楚宋戰爭中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中偵察。漢代《淮南萬畢術》記載的艾火令雞子飛,則揭示了古人對於熱氣升力原理的朦朧認知。當明朝的萬戶陶成道在座椅上綁縛47支火箭試圖飛天時,這位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勇士,用生命在夜空中劃出了第一道悲壯的軌跡。
圖4 魯班造木鳶
這些散落在典籍中的飛天碎片,像一串跨越時空的密碼。從屈原《天問》的詰問到蘇軾欲乘風歸去的悵惘,從張衡渾天儀的精密齒輪到郭守敬登封觀星臺的磚石刻度,中華民族對宇宙的探索始終保持著驚人的專注。這種專注不是實驗室裡的精確計量,而是文明基因中對天道的本能追尋——正如《周易》所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圖5 郭守敬像
二、鋼鐵與程式碼:重寫天問的新註腳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的電子樂響徹寰宇,這是中國航天人向祖先交出的一份遲到千年的答卷。鮮為人知的是,在西北大漠的酒泉基地,錢學森團隊在計算軌道時使用的,仍是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的隙積術——這種古老的堆垛術,竟與現代航天工程中的燃料配比計算異曲同工。
圖6 1970年東方紅一號
神舟系列的研發歷程,堪稱現代版鐵杵磨針的寓言。為攻克飛船返回艙黑障區通訊難題,科研團隊在山西風洞實驗室進行了連續87天的封閉攻關。當模擬器第213次重現1967年聯盟1號墜毀事故時,一位工程師突然想起《武經總要》中記載的火鷂箭羽穩定原理,由此開創了動態配平翼技術。這種跨越千年的智慧接力,在神舟二十號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其搭載的望舒量子通訊系統,每秒能傳輸1PB資料,相當於把整部《四庫全書》瞬間送達月球。
中國航天人的專注,在文昌發射場的總裝車間具象為0.01毫米的精度執著,在喀什測控站的機房化作連續36小時的資料追蹤,更在航天員訓練中心的離心機裡凝結成8G載荷下的堅毅面容。這種專注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折磨,而是莊子筆下庖丁解牛般的物我兩忘——當技術追求與文明使命共振時,每個焊點都在書寫歷史,每行程式碼都在重構未來。
三、神話與現實:在同步軌道握手
2025年4月25日,神舟二十號指令長在太空日誌中寫道:透過舷窗俯瞰地球,突然明白了敦煌壁畫裡那些飛天的眼神——那不是宗教的迷狂,而是人類站在更高維度審視自身時的澄明。此時飛船正在距地400公里的軌道與天宮空間站對接,這個由23個國家參與建設的太空宮殿,其太陽能帆板的展開角度,竟與南宋《營造法式》中記載的飛簷起翹度數驚人相似。
更具象徵意義的是,此次任務攜帶的華夏星圖載荷艙裡,除了常規科學儀器,還特別安置了復刻的戰國曾侯乙二十八宿漆箱、敦煌星圖殘卷和郭守敬簡儀模型。當這些文明信物在微重力環境下輕輕懸浮時,當代航天員佩戴的AR眼鏡上,正疊加顯現著張衡《靈憲》中對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論述。科技與人文在此刻完成了史詩性的對話,古人用毛筆勾勒的星宿連線,終於被火箭尾焰描繪成真實的軌道方程。
7敦煌星圖殘卷
圖8郭守敬筒儀模型
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在民間激起層層漣漪。四川綿陽的文昌廟前,老人們對著直播螢幕焚香祝禱;杭州良渚遺址的觀星臺上,少年天文社團架起了專業望遠鏡;甚至遠在義大利的達芬奇博物館,也同步展出了明代《火龍經》與當代火箭發動機的對比模型。當神舟二十號在太空展開那面特製的絲綢國旗時,織物上刺繡的敦煌飛天圖案在零重力環境下翩然浮動——這或許是文明史上最動人的天工開物
結語:永恆的追逐
從魯班木鳶到神舟飛船,從嫦娥奔月到鵲橋中繼衛星,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從來不是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一場持續三千年的文明修行。當神舟二十號的航天員在空間站用毛筆寫下仰觀宇宙之大時,他們腕間的航天表正精確記錄著北京時間——這個動作,既是對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遙遠呼應,更是對錢學森星際航行概論的現實註解。
酒泉發射場不遠處,那座為紀念萬戶而立的青銅雕像依然仰望蒼穹。雕像基座上鐫刻著《莊子·逍遙遊》的名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如今,這個曾經充滿哲學意味的詰問,正在被一代代航天人用火箭發動機的轟鳴作答。當神舟二十號的軌道艙在2025年5月返回地球時,它帶回的不僅是科學資料,更是一個古老文明用三千年專注釀就的答案:我們的征程,永遠是星辰大海。
圖9 明朝萬戶(陶成道)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