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5年|憶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首次親臨深圳特區視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發展航程中,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
當年我是新華社深圳特區支社社長,曾經有幸親歷見證了鄧小平踏足深圳這塊當時被視為是非之地的情景。這是我的記者生涯中最值得深深緬懷的一頁。
1984年1月24日清晨,我突然接到深圳市委接待辦主任張榮打來的電話,說有重要任務,要我在中午11點之前到達迎賓館待命。我依時到達迎賓館六號樓,見到《深圳特區報》資深攝影記者江式高已早我抵達。市委秘書長鄒爾康告訴我們說,小平同志和王震、楊尚昆一行將在中午12點半左右抵達深圳,要我們在一起跟著他們的參觀活動。 
中午12時50分,一輛白色中型旅行車徐徐駛入迎賓館,來到桂園小別墅門前停下。當身穿深灰色中山裝的鄧小平健步走下車時,早就列隊迎候在這裡的賓館工作人員,個個興奮激動地鼓掌,熱情歡迎貴賓們的到來,市領導周鼎、周溪舞、劉波、羅昌仁等快步迎上前去,市委書記兼市長梁湘一一介紹他們同鄧小平握手,氣氛熱烈而又簡單樸素。
貴賓們步入會客廳以後,鄧小平乾脆地揮著手對梁湘等人說,你們都先回去休息,下午再來聽聽你們談情況。
1月24日下午3時,深圳市領導班子成員和一些部門負責人,齊集到迎賓館二樓會議室等候著。下午3點30分,鄧小平、王震、楊尚昆等來到了會議室。一陣熱烈的掌聲過後,梁湘把坐在前排的市委常委們逐一介紹給鄧小平認識,手裡拿著名單的鄧小平一個個對號,親切地詢問他們是什麼地方人,原來在哪個單位工作。隨後他請梁湘講一講深圳的情況。
梁湘指著掛在牆上的深圳地圖,介紹特區開發建設規模和辦特區前的歷史狀況,彙報了辦特區四年來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以及幹部職工的收入生活現狀。他說,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比辦特區前的1979年增長了10倍。鄧小平聽了後頻頻點頭,這時他點上一支香菸,神態自若地靠著沙發慢慢地吸著煙,繼續細心地聽著彙報。接著,梁湘談到特區建設遇到的阻力和困難,以及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對鄧小平說:“辦特區是您老人家倡議的,是黨中央的決策,深圳人民早就盼望您來看看,好讓您放心,希望得到您的指示和支援。”梁湘請求鄧小平給大家講話。這時鄧小平滅掉了手裡的菸頭微笑著說:“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講的這些情況我都裝在腦子裡,不過不發表意見。”他的親切詼諧的話語,使會場頓時輕鬆活躍起來,與會人員恍然大悟,不約而同地發出會意的笑聲。這幽默和笑聲,把高層領導者與身處特區建設第一線的組織指揮者的心連在一起,融會著相互理解的深厚情誼。
心情輕鬆愉快的賓主一行齊齊走出會議室,乘上旅行車離開賓館去遊覽市容。下午4時50分,鄧小平一行登上建成開業不久的羅湖國際商業大廈,來到22層的頂樓天台,從東南西北不同方向,眺望初具規模的羅湖新城區,呈現眼前的是縱橫交錯的寬闊馬路,車流如梭,人流如織,遠處的深圳河從新城南面蜿蜒流向深圳灣,望過河那邊可以看清香港新界落馬洲的村落;回望近處,只見許多正在施工的工地,高聳的機械塔吊伸著長臂不停地轉動著。梁湘介紹說,羅湖新城區計劃興建一百多幢高層樓房,是目前全國高樓群最集中的地方,已成為市區最繁華的金融商業中心寶地。鄧小平指著西北角馬路對面一幢被腳手架和安全網罩著的工地問梁湘,那幢樓要建多少層?梁湘回答說,那幢樓叫國際貿易中心大廈,設計要求建53層,頂部設有旋轉觀光圓形大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建築物,而且是施工難度極大的建築工程。鄧小平聽後滿意地點著頭。
1984年1月,鄧小平在深圳國際商業大廈天台俯瞰建設中的新城區。
轉眼間已是時近黃昏,漸漸變得灰暗的天空現出一片橙黃色的彩霞。天台上北風勁吹,氣溫只有九攝氏度,襲人的寒風把旁邊工作人員身穿的呢子大衣掀起了衣襟,身上只穿著深灰色普通便服的鄧小平,兩次揮手推開陪同人員要他穿上的大衣,站在天台上久久凝望著。深圳短短四年間奇蹟般的變化,激起他老人家的思緒,他對梁湘說,都看清楚了。深沉的眼神里閃亮著興奮喜悅的表情。
鄧小平一行離開天台下樓來到馬路邊,早在半個小時之前,已有許多市民意外地發現了他們,喜出望外的群眾,一直在大樓外面等候著,訊息傳開後,人群越聚越多,當鄧小平一行乘車離開時,滿懷崇敬愛戴之情的群眾用熱烈的掌聲夾道歡送。旅行車穿過商店林立的街道,坐在車上的鄧小平掀開窗簾凝望著窗外,暮色中的羅湖新城,人流熙熙攘攘,一片繁榮興旺,徹底告別了昔日荒涼衰敗的景象。
25日上午10時,休息一夜後精神奕奕的鄧小平,在市領導和隨行人員陪同下,來到深圳河畔富甲一方的漁民村。一排排兩層高的小洋樓在陽光之下耀眼生輝,使貴賓們眼前一亮。村党支書吳柏森特意穿上了新買的拷花呢大衣,腳踏擦得烏黑髮亮的皮鞋,早早就站在村口迎接貴賓。鄧小平一下車,他便快步走上前去,緊緊握著鄧小平的手久久不放,突如其來的驚喜使他興奮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想了好一陣子才說出“歡迎您,歡迎您”!梁湘提醒他說:“你請小平同志到家裡坐下慢慢談談吧”。吳柏森連聲說好好好,興沖沖地把貴客們領進自己的家裡參觀。入口大門掛著紅燈籠,寬敞的客廳裡鮮花怒放,大瓷花瓶插著濃綠的富貴竹,更加增添了濃厚的喜慶氣氛。
吳柏森領著客人走遍樓上樓下,兩個客廳各自有一臺大彩電和其他家用電器,臥室裡的傢俱被褥全是新的,10多平方米的廚房裡,冰箱、洗衣機、煤氣爐、電飯煲一應俱全。鄧小平參觀完之後來到客廳坐下,他詢問了吳柏森的家庭經濟收入情況。吳柏森興奮地說:“我現在生活上什麼都不缺了,家裡什麼都有了,真是連做夢都沒有想到我們這些窮苦的漁民,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現在村民都說,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不忘鄧小平,感謝鄧伯伯的好政策。”鄧小平糾正說:應當感謝黨中央。
20世紀80年代初的漁民村,全國第一個萬元戶村。
吳柏森接著彙報了漁民村的變化。他說:60年代以前我們靠出海打魚為生,村民住的是茅棚,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十分貧困,公社化後漁民村也沒有什麼變化,那時沒有資金買不起機械漁船,近海的魚越來越少,收入越來越差,辦特區以後,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使漁民村最先得益,我們利用與香港新界只有一河之隔的優越條件,同港商合作搞來料加工,興辦工廠,開辦餐廳、商店和其他服務業,還購買了十多輛泥頭車搞土石方運輸。幾年來漁民村集體統籌建房,每戶建一幢兩層六房兩廳小洋樓,資金由集體負擔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集體先墊付,村民分期還款,不到兩年家家都還清了;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300元,吳柏森還向客人亮了家底,1983年他一家平均每人月收入達500元。坐在鄧小平旁邊的鄧榕怕聽力不好的父親聽不清,便大聲說:老爺子,比你的工資還高哪。
走出客廳,鄧小平等來到村裡的花壇假山前面,高興地同吳柏森等村幹部一起合影留念。告別漁民村時,鄧小平沉思著說:全國農村要達到漁民村這個水平恐怕要100年。有陪同人員表示異議認為用不了那麼長時間,鄧小平卻堅持說:我們國家大,情況複雜,至少要到本世紀末,還要再努力奮鬥50年時間。
26日清晨,按接待計劃,這天的行程將前往蛇口工業區參觀一個上午,然後從蛇口前往珠海。
1984年1月,鄧小平在深圳蛇口工業區視察。前排右一為王震,右二為楊尚昆。
9時30分,鄧小平一行驅車來到深圳灣濱海的蛇口工業區。主持創辦開拓工業區的闖將袁庚,把貴賓們領到辦公大樓七樓會議室。這裡居高臨下,背山面海,視野開闊,鄧小平看過工業區全景的模型後走到窗前,他指著蛇口港碼頭問袁庚,這個碼頭什麼時候建成的?能停靠多少噸位的船?袁庚回答說:1979年春天創辦工業區的第一項工程就是移山填海興建碼頭。我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建成了600米的碼頭泊位,現在已使用快四年了,可停靠5000噸以下的貨船,與香港互通的航班客輪,也已營運了兩年。鄧小平聽後稱讚說,你們搞了個港口,很好。
袁庚彙報說,中央的改革開放政策在蛇口工業區兩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辦工業區之前,這裡是海上偷渡香港的口子,自從辦特區以後,我們不但制止了外逃風,而且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資金迴流。四年多來,蛇口工業區投資興辦的工廠已有46家,產品包括集裝箱、鋁材、油漆、食品、家用電器、服裝等。接著,袁庚重點介紹了工業區實行的體制改革。袁庚說,這幾年我們冒了點風險,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勞動人事制度實行招聘和合同制,工資實行職務工資加效益掛鉤的浮動工資,住房商品化,職工不吃大鍋飯,不端鐵飯碗,各類幹部和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一律透過考核培訓後才上崗,工業區的領導幹部不坐鐵交椅,從去年開始實行由職工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產生領導班子,實行任期責任制,上任滿一年還要進行群眾信任投票,不超過一半信任票的班子成員要及時更換。
袁庚說,我們還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作為整個工業區的口號。這時袁庚在猶豫著……他知道鄧小平在市裡聽完彙報後不講話,也不表態,參觀時也很沉默,不露聲色;蛇口工業區一開始就實行官商分開,政企分開,這個做法雖然曾得到國務院領導的肯定。蛇口經驗、蛇口模式,被媒體廣為宣傳,揚名全國。然而反對的聲音也不少,有人就貶責蛇口是個“要錢要命”的地方,想到這些爭論,他腦子裡閃著顧慮,用自問自答的語氣說:“不知道這個口號犯不犯忌?我們冒的風險也不知道是否正確?我們不要求小平同志當場表態,只要求允許我們繼續實踐試驗。”袁庚這個不給客人出難題的聰明高招,使鄧小平和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
彙報結束後,鄧小平等參觀了港商獨資的華益鋁材廠,登上工業區引進國外裝置興建的微波通訊樓,從高處瀏覽了工業區的全景。中午11時30分,主人把貴賓們領到“海上世界”做客就餐。這是一艘由退役的萬噸豪華旅遊船明華輪改裝成的旅遊景點。船上設有酒店、賓館和娛樂服務設施。鄧小平興致很高地參觀了船上各項設施,還到總統套房裡看了看,然後走上甲板觀賞深圳灣海景。
中午12時30分,袁庚陪同貴賓們在頂層中餐廳就餐。餐桌上賓主熱烈交談,話題輕鬆。王震、楊尚昆等不時發出笑聲。應袁庚的盛情敬酒,鄧小平高興地乾了杯,賓主舉杯相碰的瞬間,融會著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與改革開放闖將之間的深厚情誼。
下午兩點多,鄧小平一行登上一艘海軍炮艇離開深圳前往珠海。在離開珠海之際,鄧小平應主人的請求寫下“珠海經濟特區好”的題詞,使珠海特區的建設者深受鼓舞。
珠海題詞的訊息立即傳到了深圳,梁湘等市領導深深感到了壓力。梁湘焦急之中打電話向省裡求助,詢問到的訊息說,鄧小平29日下午離開珠海回廣州,將在廣州過春節。深圳市委緊急召開常委會議,決定派人到廣州請求鄧小平給深圳題詞。任務落在接待辦主任張榮身上。
張榮急匆匆地趕到省委珠島賓館,先找到楊尚昆說明來意,拜託他安排。第三天一大早他又去找楊尚昆,得到的回答是今天早飯後是個好機會,他要張榮做好準備。2月1日上午10點鐘左右,鄧小平散步之後,來到會客廳,看了看張榮早就在這裡擺好的筆墨和宣紙,親切地同張榮打招呼。他老人家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早已胸有成竹,這時客廳裡異常安靜,在場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到鋪在桌面上的宣紙上,只見他提起手腕懸肘揮動手中那支蘸滿墨汁的毫筆,寫下“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25個濃墨遒勁的大字躍然紙上,最後落款,他特意把時間寫為“1984年1月26日”,表明還在深圳時已經有這個評價。
1984年2月1日,鄧小平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
鄧小平給深圳的題詞,是他老人家此次南行考察特區究竟辦得怎麼樣的答案,他澄清視聽,力排眾議,給深圳作了公正的評價,從而使圍繞著要不要辦特區、辦特區是對是錯這個長達四年的是非之爭,有了旗幟鮮明的結論。深圳、珠海的鉅變,使他決心更大,更堅毅果斷,他敏銳地把握著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脈搏,思考著中國發展戰略目標的設計部署。回京後不久,黨中央作出一步開放沿海14個城市的英明決策,大大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向前發展。
本文選自《深圳文史資料》第7輯,有刪改。圖片為編者所加。何雲華,原新華社深圳支社社長、深圳商報副總編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