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寫《哈利波特》成名前後,最憧憬吃什麼?

J.K.羅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這位以《哈利·波特》系列聞名於世的英國作家,不僅透過她的文字創造了一個魔法世界,也讓人們對她的個人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儘管羅琳很少公開談論自己的飲食偏好,但透過她的傳記、採訪以及她在作品中對食物的生動描寫,我們可以拼湊出一些關於她飲食習慣的線索,並推測她在成名前後飲食生活的變化。本文將圍繞羅琳的飲食喜好展開,探討她在創作《哈利·波特》未成名時的飲食狀況,以及成功後可能發生的變化。
未成名時的飲食:簡樸與生存
在《哈利·波特》系列還未問世之前,羅琳的生活並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艱難的。1990年代初,她在葡萄牙波爾圖教英語時,生活相對簡單。那時的她白天寫作,晚上教書,收入微薄,飲食上自然不會有太多奢華的選擇。在波爾圖,她可能會受到當地飲食文化的影響,比如葡萄牙常見的鱈魚料理(bacalhau)、海鮮飯(arroz de marisco)以及甜點如葡式蛋撻(pastéis de nata)。這些食物價格相對低廉,且在當地隨處可見,適合她當時的經濟狀況。她曾在採訪中提到,自己喜歡在咖啡館寫作,例如波爾圖的Majestic Café,這暗示她可能也喜歡搭配一杯咖啡或茶,再加上一塊簡單的糕點,來度過寫作時光。
1993年,羅琳帶著女兒搬到蘇格蘭愛丁堡,生活陷入了低谷。她依靠社會救濟金生活,每週僅幾十英鎊,這段時間被她形容為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她的飲食選擇無疑是極其有限的。羅琳曾在回憶中提到,她會去愛丁堡的咖啡館(如The Elephant House)寫作,因為那裡溫暖且能提供一杯廉價的咖啡。她可能主要依賴簡單的食物,比如麵包、乳酪、土豆、罐頭豆子或湯類,這些都是英國低收入家庭常見的食物,既便宜又能填飽肚子。偶爾,她可能會自己做一些簡單的英式家常菜,比如牧羊人餅(shepherd’s pie)或烤豆配吐司(beans on toast),因為這些菜餚成本低廉且容易準備。
有趣的是,羅琳在《哈利·波特》中對霍格沃茨盛宴的描寫——烤雞、土豆泥、南瓜餅、太妃糖布丁等——或許反映了她對豐盛食物的渴望。在未成名時,她的生活與這些美食形成鮮明對比,飲食更多是為了生存,而非享受。她曾坦言,那段時間她甚至擔心能否給女兒買到足夠的食物,這種經濟壓力無疑限制了她的飲食選擇。
成名後的飲食:從簡樸到多樣化
1997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版後,羅琳的生活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00年代初,隨著系列書籍和電影的全球成功,她成為億萬富翁,飲食的選擇範圍也隨之擴大。成名後的羅琳搬到了愛丁堡郊外的一座豪華莊園,經濟上的寬裕讓她可以嘗試更多樣化、高品質的食物。她曾在採訪中提到,自己喜歡蘇格蘭的傳統美食,比如哈吉斯(haggis,一種用羊內臟製成的香腸),搭配土豆泥和蕪菁(neeps and tatties)。這道菜雖然是蘇格蘭的平民食物,但對她而言可能帶有一種家鄉的親切感。
隨著財富的積累,羅琳的社交圈也從普通人擴充套件到了文學界和娛樂圈的精英。她開始頻繁出席各種晚宴和慈善活動,這些場合通常提供精緻的菜餚,如烤牛肉配約克郡布丁、鮭魚配奶油醬,或是法式甜點如馬卡龍和巧克力慕斯。她還曾提到,自己喜歡喝紅酒,這表明她在成名後可能對葡萄酒和與之搭配的美食(如乳酪拼盤或烤肉)產生了興趣。此外,羅琳在倫敦和蘇格蘭都擁有房產,倫敦的生活可能讓她接觸到更多國際化美食,比如印度咖哩、義大利麵食或中式點心。
儘管生活條件改善,羅琳似乎並未完全拋棄簡樸的飲食習慣。她在採訪中曾表示,自己仍然喜歡簡單的食物,比如一杯茶配餅乾。這種習慣或許源於她未成名時的生活經歷,也可能是她在忙碌的寫作和公益活動中尋求的一種簡單慰藉。她的女兒潔西卡長大後,家庭聚餐可能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或許會親自下廚,做一些英式經典菜餚,如週日烤肉(Sunday roast),來維繫家庭的溫暖氛圍。
飲食偏好的變化與心理對映
從未成名到成名,羅琳的飲食變化不僅僅是經濟條件的反映,也與她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在未成名時,她的飲食以實用為主,填飽肚子是首要目標,幾乎沒有餘地追求口味或享受。那時的她正處於抑鬱和焦慮之中,食物對她而言可能只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而非生活的樂趣。她曾提到,自己一度靠咖啡提神,幾乎不怎麼關注飲食的多樣性。
成名後,隨著經濟壓力的解除和自信心的增強,羅琳開始更多地享受食物帶來的愉悅。她在《哈利·波特》中對霍格沃茨美食的細緻描寫——如蜂蜜公爵的巧克力蛙、奶油啤酒、黃油蛋糕——或許也暗示了她對甜食的喜愛。這些虛構的美食雖然無法直接證明她的飲食偏好,但可以推測,她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也喜歡偶爾“罪惡”一下,比如一塊巧克力蛋糕或一杯熱可可,尤其是在寒冷的蘇格蘭冬夜。
總結:從生存到享受的轉變
總的來說,J.K.羅琳的飲食偏好在成名前後經歷了從生存導向到享受導向的轉變。在創作《哈利·波特》還未成名時,她的飲食以簡單、廉價為主,麵包、咖啡、土豆等是她生活的支柱,反映了她當時的貧困和壓力。成名後,她的飲食選擇變得豐富多樣,既保留了對蘇格蘭傳統食物的喜愛,也融入了國際化、高品質的元素,如紅酒和精緻甜點。然而,無論生活如何改變,她對簡單食物的感情似乎始終未變,這或許是她與過去艱難歲月的一種情感連線。
羅琳的故事告訴我們,飲食不僅關乎口腹之慾,更是一個人生活狀態的縮影。從未成名的咖啡館寫作,到成名後的慈善晚宴,她的飲食變化折射出她從谷底走向巔峰的人生軌跡。而她在《哈利·波特》中描繪的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或許正是她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想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