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參加母校桐城中學北京校友會的十週年慶祝活動。來了好幾位中學校友院士和各方面的大人物,家鄉的市委書記等市領導、母校的書記校長和老師們,也不遠千里來北京與校友們見面。現場四十來人,並不算多,但濟濟一堂,簡樸但熱烈隆重,鄉情鄉誼很溫暖,展望未來更是飽含希望和信心。
今年對家鄉桐城尤其特別。10月17日,最高領導人視察六尺巷,高度評價桐城文化,給桐城帶來潑天的流量和前所未有的機遇。據說,現在人流量一直持續高潮。
今年母校師生在一貫努力之上終於有了一點點好運氣,考了5個北大1個清華,於是大家也都喜笑顏開。
三百年多年前,張英隨手寫了一封家書,他應該並不知道將留下“六尺巷”的美名,三百多年後引來國家元首親臨瞻仰考察,名滿天下。
三十、四十多年前,一個個青蔥學子走出桐中,走向北京、合肥、長沙……他們肯定依然像在桐中那樣埋頭苦學,但他們也不一定知道幾十年後會成為國家棟梁、家鄉驕傲、學弟學妹們心中的楷模。
乃至六個月前,五六個少年,跟在緊張的高三考生人群之中,走進考場,興奮又忐忑。他們也不知道,二十多天後,他們將成為別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成為這個歷史文化名城裡被幾十萬父老和在外鄉友高度關注高考成績的壓力下快要被壓崩潰的母校的光榮和安慰。
許多人都不知道。但這不重要。有一個人知道。
母校的創立者。吳汝綸。
他給自己創立的桐城中學堂寫了四個大字作為校訓:“勉成國器”,還給學堂寫了一幅楹聯:
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
他知道,教育要看十年百年之後繼,要有歷史觀,要面向未來。他知道,學問要看東西文明之互鑑,要有天下格局,要面向世界。
吳汝綸,桐城派後期大師,曾被張百熙拜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晚他答應就任總教習之後十四年擔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留下了一句名言:
教育者,非為以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
如果說蔡元培是中國最高明的大學校長,那麼,給手創的中學寫出“勉成國器: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的總教習吳汝綸,可被稱為中國最有遠見和眼光的中學校長。
遠見是看得見歷史和未來,眼光是看得到中國和世界。兩者都是教育必須種下的基因,也都是未來受過教育的人應有的基本素質。
教育孩子,就不用著急忙慌。放心做好今日的事,收成在何時呢?不說十年,太短;也不說百年,太長。收成應該寄望在二十年後,這是做教育的應有的意識。
日日新,又日新。每天三個一,天天都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