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看了《志願軍:存亡之戰》。這部電影好的地方,也只能說好在志願軍先烈之偉大和鐵原阻擊戰之壯烈。如果是不好的地方,就是陳凱歌給他兒子加戲加到尬。
陳飛宇在志願軍第一部裡參加了松骨峰戰役,然後從戰地醫院裡跑出來參加了鐵原戰役,看這意思第三部還要讓他參加上甘嶺是吧?你是拍抗美援朝呢,還是拍“陳阿瑟宇宙”呢?
講真,陳凱歌你想捧你兒子,大可以搞一些商業題材,拍拍偶像劇、賣腐劇、流量劇不好嗎?本身你兒子粉圈的受眾就是這個啊。為什麼非要玷汙抗美援朝題材作品呢,憑什麼用志願軍先烈的偉大給你兒子抬轎子?更何況你兒子之前還是美國國籍。

電影裡幾乎所有違和的場景,都與陳導給他兒子加戲有關。加戲就算了,還要把他兒子塑造成威武霸氣大殺四方的軍神,過於英雄主義了,跟整體展示志願軍群像、集體主義精神的氛圍格格不入。
總有粉絲洗地說,陳飛宇演的是“志願軍戰鬥英雄的集合體”云云。那麼問題來了,他憑什麼能演
“志願軍戰鬥英雄的集合體”呢?他是道德高尚還是演技爆表?只是因為他有一個導演爸爸嗎?
“志願軍戰鬥英雄的集合體”呢?他是道德高尚還是演技爆表?只是因為他有一個導演爸爸嗎?
簡而言之,這個題材就不適合給兒子鍍金,讓兩個有私心的人去拍一群最無私的人,真是莫大的諷刺。

除了這個最噁心的一點,其實電影裡暴露出陳凱歌一個最大的缺陷:不會大場面排程。鐵元阻擊戰最最經典的一幕就是“撒豆成兵”,這一幕如果找牛逼的導演來拍可以拍成載入影史的鏡頭。然而陳凱歌拍小場景非常輕車熟路,一到大場面就亂。
陳導的特點是喜歡在“小場景”上面玩“情調”——比如這部《志願軍》裡各種小花小糖小瓢蟲,我看了都想笑,太陳凱歌了。大家還記得《長津湖》裡那個紅圍巾嗎?這部《志願軍》中的那個標本花,是不是就對應著《長津湖》的紅圍巾。
當年陳導採訪的時候說這是他的“得意之筆”,說代表了志願軍戰士“對和平的美好願望”,然而我的觀感是這也太俗了吧。多少年了,陳凱歌一點進步都沒有,還是這種套路。

陳凱歌這個特點在《長津湖》最後戰鬥和《妖貓傳》極樂之宴部分體現得淋漓盡致。《長津湖》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個導演,都不會拍大場面,相反一些小戰鬥卻有著港式武俠的味道,別說還挺出彩的,就是恐怕不符合史實——把兩軍對壘拍成了戰爭動作片。
最後《長津湖》的高潮部分又拍成了“人海衝鋒”,看著頭疼。

陳凱歌的《妖貓傳》其實前面小場景的部分非常有格調非常有味道,然而極樂之宴胯中之胯,把整部劇最高潮的段落拍成了大型快銷服裝品牌廣告片。

繼續說說《志願軍2》的問題:鐵元阻擊戰戰略層面的重要意義沒有拍出來,電影名字叫“存亡之戰”,為什麼到了存亡緊要的關頭?沒有拍出來。
還有“天女散花”“撒豆成兵”這個經典橋段都沒有拍出來。稍微說一說這一段歷史:1951年第五次戰役末期,我軍險些被美機械化部隊包了餃子,而“包餃子”這個關鍵的節點、也是我軍大量戰略物資囤積的地點,就是鐵原。李奇微不愧為一個難纏的對手,他一眼就看出了志願軍的命門,這也是為什麼鐵原是“存亡之戰”。
然而第五次戰役末期,我軍各部減員嚴重,鐵原附近只有63軍殘部能夠執行防守任務——因為剛剛進行了一場大型會戰,正在修整。電影裡因為陳凱歌能力的缺陷,把重點放在了一個營的視角之上,所以觀眾們可能會看了一頭霧水。

鐵原阻擊戰因為兵力和地形的原因,189師師長蔡長元採用了一個搏命的戰術——撒豆成兵、天女散花——把全師分成200多個戰鬥小組,堅守在200多個小陣地上,美軍每佔領一個小陣地,都要耗費不少時間和精力。
但是,大家也都看出來了,這不是常規的防禦陣地戰,這是用生命換時間。彭老總給63軍下的死命令就是堅守15-20天,保證鐵原後方轉移。那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情況之下怎麼辦,就只能用這種非常規戰鬥方式,用一個一個陣地的犧牲,為鐵原後方、為整個志願軍的戰略爭取時間。
美軍在鐵原的指揮官是畜生之中的畜生——狗孃養的範弗利特,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用超飽和的炮火轟炸,甚至專門有一個名詞叫“範弗利特彈藥量”成為了一個超飽和轟炸的衡量標準。而整個鐵原戰役,美軍的使用的炮火密度是“範弗利特彈藥量”標準的五倍之多,可見戰役之慘烈。

最後彭老總這個鐵漢子,戰役結束後去63軍慰問,也不禁落淚。不把這個前因後果講清楚,怎麼能體現出鐵原之戰的重要意義,怎麼能體現出志願軍先烈的偉大,怎麼能為大家解釋“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意義。看了電影,觀眾們可能僅僅感覺慘烈、悲壯,但是這個更高度的意義是欠缺的。
以劇情來談,拍鐵原阻擊戰,沒有“天女散花、撒豆成兵”拍出來,就好像拍大渡河沒有拍鐵索橋一樣令人費解。我在看電影之前我都想象了一下,200多個戰鬥小組堅守在200多個陣地之上,這是何等壯烈的景象啊,能拍出來絕對能成為觀眾口口傳頌的經典。
但是,陳凱歌能力欠缺,或者恐怕也只想著怎麼給他兒子拍點帥pose,鐵元阻擊戰最大的特徵沒有展現,可以說真的是浪費了這個題材。

其實看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個題材讓張藝謀來拍會不會更好一些?我們都調侃老謀子是大型團體操導演,調侃歸調侃,團體操也不是誰都能導的,陳凱歌就證明了這一點,大場面排程也是一個稀缺能力呢。
還有,強烈強烈強烈推薦一部鐵原的紀錄片《鐵在燒》,這部紀錄片是我看過的最好的紀錄片之一,比陳凱歌這部電影好一億倍。
《鐵在燒》因為製作週期特別緊張,所以也略有一些缺憾,但陳凱歌跟這部作品比,簡直有如蟲豸比於日月。

求求了,去看《鐵在燒》吧,讓陳大導演跟他兒子自嗨去吧。
當年《志願軍》第一部上映的時候,我就說過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就是這張噁心人的海報。

我堅決不相信這張海報是“考慮不周”“無心之過”——你們做的是偉大的抗美援朝題材的作品,是以至高榮耀的志願軍為名的,如何對待一個嚴肅題材的宣傳物料,難道心裡沒點逼數嗎?
宣發公司、海報公司都是多少年的專業性公司,陳凱歌也是一個什麼題材都拍過經驗豐富的導演,怎麼可能用一句“無心之過”掩飾過去?要麼就承認自己不專業,要麼就承認自己壓根就沒重視,要麼就是故意使壞惡心人,三選其一吧。
這就像管虎拍了一個《金剛川》,然後帶著美國海軍的帽子接受採訪——

揹著手對烈士紀念碑鞠躬——

這兩起事件的性質是相同的,無論是主觀故意,還是客觀完全沒有重視這類題材的嚴肅程度,都是無法接受的。
第二,我認為是《志願軍》這部電影最大的敗筆——陳凱歌的兒子陳飛宇。他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演員,在《白晝流星》中連一個問題兒童流浪漢都演不來,何德何能去演偉大的志願軍英雄?
先不說陳飛宇戲外那些亂七八糟的齷齪事——管不住下半身,美國國籍之類的。單論表演,只要電影中陳飛宇一齣現,就是全方位的違和感。他真的不會演戲,真的吃不來這碗飯。

就這種天賦這種水平這種努力程度的演員,能在主旋律作品中佔有這麼重要的戲份,陳凱歌真是父愛如山啊。考慮到陳凱歌的電影生涯,也是受到了他父親的大力幫助,讓我們不得不感慨:才華不能遺傳,但是父愛可以傳承。
第三,想說一點其他的問題,就是在《長津湖》之後,陳凱歌導演依舊在原地踏步,拿出點行活應付事,已經不能滿足觀眾對於抗美援朝題材作品的要求了。
我在從《長津湖》到《能文能武李延年》:我們需要怎樣的主旋律作品?這篇文章中說過:
《長津湖》剛上映的時候有很多“敵我矛盾”在,他們的“吳京PTSD”和“抗美援朝PTSD”又犯了:美國人拍鋼鋸嶺,行;中國人拍長津湖,不行!看見美國爹被暴打,他們可難受壞了。這個時候我們是應該把這些人拍死,還是要跟他們一起說電影壞話呢?
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津湖》已經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與商業上巨大的成功,那有些話就可以說一說了,討論的角度是讓我們的主旋律作品變得更好,更對得起先輩們的犧牲,更讓當代人瞭解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同時形成一個更加良性的迴圈:觀眾為更好的作品買單,作品的好口碑與高質量能讓主創團隊得到足夠的回報,繼續創造更優秀的作品回饋觀眾。

以當時的視角和觀感來說,我對《長津湖》是絕對滿意的,因為如果沒有它,那麼這幾十年來唯一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院線大片就是《金剛川》,這不就很難受了麼,還要被管虎這個二五仔噁心。
但是,事物是在發展變化的,很快同期《能文能武李延年》橫空出世,有如天降甘露。要沒李延年來比較,《長津湖》是碾壓《金剛川》的存在,要讓它去比《上甘嶺》《英雄兒女》啥的也不現實,所有人都覺得現在電影人拍不出來,能這樣已經不錯了。
結果《能文能武李延年》證明了,明明不是可以拍得這麼好嘛,你陳凱歌的《志願軍》咋就不行呢?
《能文能武李延年》最精華的段落一是政治工作部分,二是志願軍異彩紛呈的戰術戰鬥。首先李延年做政治動員的段落,清晰地講明瞭一個道理——我們為什麼而戰?

“我請大家把眼睛都閉上,好好想一想,好好想一想自個兒的家鄉,想想你的親人,再想一想,我們入朝以來一路上看到的悽慘的景象,村莊被戰火摧毀啦,到處都是來不及掩埋的百姓的屍體,失去父母無人照管的可憐的孩子。”
“大家還記不記得有一次我們途中休息,到溪邊去取水喝,到溪邊一看啊,那水是紅色的,那上游的溪畔,倒著幾個剛剛被美國的飛機炸死的洗衣裳的婦女。那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你的家鄉,你的親人身上你們會咋樣?”
“同志們,道理很簡單也很殘酷,簡單的大家都明白,要想過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有打勝仗,要把美國鬼子打的不得不罷手為止……殘酷的是,可能到了和平來臨的時刻,我們有許多人已經看不到那個幸福的場景了,不能和親人團聚了,但是,祖國會記得我們,親人會感激我們,是我們讓他們過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們讓敵人知道,我們的國家無比強大,不容屈辱。”

無獨有偶,《長津湖》中也有一段類似的動員,就是宋時輪那一句話:“我問他為什麼要參軍,他說:共產黨和毛主席給我們分了土地,現在有人想把它搶回去。”這話實在是說到點子上了,甚至堪稱是整部電影的靈魂。可以看出來《長津湖》絕對是有高人把關的。

不過有趣的是,後面馬上就“吃了書”:在火車上胡軍問易烊千璽為啥參軍,易烊千璽說為了讓我哥看得起我。綜合上下文,那個在部隊出發前要參軍的新兵就是伍萬里,結果他跟宋時輪說得好好的,上了火車就變說法了。
有可能宋時輪在戰前動員美化了一下,但是主旋律電影沒必要繞這種彎子,我覺得最大可能性就是這兩段故事就是兩個導演拍的:前半部分是國家把關(包括領導人開會的場景),火車這一段就是陳凱歌拍的。
火車上易烊千璽鬧脾氣,嚷嚷著要下車,結果看見了萬里長城,大為震撼從此成為了一名革命戰士。很多人說這一段多好多好,但我覺得吧,首先呢這個長城的特效做得就很假。其次,最關鍵的是,這還不就是《白晝流星》裡面問題青年看見神舟飛船之後棄惡從善一樣麼——說到底還是搞宗教“頓悟”那一套。

《白晝流星》強行編了一個“神話”,兩個前一天還在偷錢的少年,幡然醒悟馬上就去幫著抬宇航員,飛船降落周圍讓不讓外人進壓根不管;《長津湖》裡也不管火車上能不能看見長城。
當然這是小問題,關鍵在於,這種情節放到隨便一個普通人身上我可以接受,但是我們的革命戰士,是不應該需要用宗教式的“頓悟”來確立革命意志的。
但偏偏我們的陳大導演無論拍什麼,就喜歡搞這種宗教式的頓悟、洗禮,根源還是喜歡布林喬亞式的自我感動——水平不夠,拍不出來;思想境界更不夠,無法理解先輩們的偉大。

《長津湖》開頭的部分已經交待地足夠了,毛主席說了,彭老總說了,毛岸英也說了,點睛之筆就是宋時輪那一句“共產黨和毛主席給我們分了土地,現在有人想把它搶回去”,交待地這麼清楚,還要畫蛇添足加上“我要讓我哥看得起我”,還要看見萬里長城之後從一個問題少年變成聽話的乖寶寶……
我看很多人尬吹陳凱歌這一段戲,說什麼萬里長城美絕了。我就很不能理解,我認為這一段是整部《長津湖》最大的敗筆。最後志願軍密集衝鋒我都能忍,但這一段我忍不了。我認為這一段就是陳凱歌電影作品的最佳縮影——華麗有餘,高度不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沒有人是天生的革命者,沒有人天生就是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他們的正確意識、家國情懷、階級情感是要透過實踐與學習確立的。《能文能武李延年》講的就是這樣一個確立與學習的過程,小安東是怎樣從一個逃兵變成無畏的戰士的?他是看見了一個萬里長城嗎?我在微博上看見一條評論,覺得很中肯:

所以,這就要回到本文標題的問題——陳凱歌的上限是非常有限的,他真的不適合拍主旋律作品。
《霸王別姬》裡有個橋段:關於“新戲”和“舊戲”的爭論,程蝶衣說了一堆話,大致意思表達“新戲”就沒有那個意境了、就“不美”了;但他的徒弟小四反駁說:古時候英雄美人上臺就是京戲,現在勞動人民上臺憑什麼就不是京戲了?

陳凱歌導演雖說如實反映了這一段爭論,但是導演個人早已表達了立場。因為“小四兒”這一形象,就是忘恩負義、欺師滅祖、農夫與蛇的存在,甚至於袁世卿這種人都沒什麼負面橋段,而小四的各種情節都是讓人非常厭惡與痛恨的。
所以說,創作者的立場,是能透過他們對人物和情節的表達方式看出來的。但是呢,陳凱歌如何表達,不妨礙觀眾怎樣有自己的判斷,相信現在網際網路上的年輕人們,對於這個情節一定會有自己的立場。
《霸王別姬》中另一個橋段:四兒吐槽程蝶衣搞封建壓迫。大多數人看的時候覺得四兒太卑鄙無恥了,給師父背後捅刀子。然而我在《北漂八年,我最終還是離開了北京》這篇文章中講過我自己的故事:給跟大編劇簽了“賣身契”的編劇同行們看,他們都紛紛沉默了,因為過於真實了,跟自己小時候看的代入感完全不一樣。

所以說形勢比人強,近幾年郭德綱和曹雲金口碑逆轉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經歷過社會暴打的年輕人們,對於封建門閥、師徒傳承這一套越來越不感冒了。
小時候我們看“小四兒”是個白眼狼,後來我們讀研讀博,經歷了拿自己當包衣奴才、通房丫鬟的導師們;後來我們工作,經歷了把我們當牛馬使,還要PUA說這是鍛鍊你的領導;後來我們在社會中屢屢看到封建餘毒沉渣泛起……所以壓根就不會對程蝶衣這一套買賬了。
所以說我覺得陳凱歌跟主旋律題材就是水土不服——思想就是跟新社會反著來的嘛,放過抗美援朝題材,或許對大家都好。

再來看陳凱歌另一部典型作品《白晝流星》。
《我和我的祖國》熱映的時候,我大學同學正好十一假期帶父母來北京玩,十月三號那天中午我招待他們吃了個飯。我這哥們是正兒八經的西北漢子,童年在牧區摸爬滾打出來的。正好他提起昨天跟父母一起看了《我和我的祖國》,我就問他,你作為一個牧區出來的人,怎麼看陳凱歌拍的《白晝流星》?
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西北漢子露出這樣委屈的神情,他說:“現在誰家還用臉盆吃飯啊……”我一下真沒忍住笑。然後他接著說:“我們小時候去哪裡都是騎腳踏車,後來基本每家都有摩托車,就算不騎摩托,出門也騎電瓶車、拖拉機、三蹦子,誰閒著沒事騎馬啊?不是我們不會騎馬,你說出門辦個事,摩托車直接鎖路邊就行了,馬我栓哪啊?再說一匹馬可比摩托車金貴多了,可捨不得的那麼騎。”
我這哥們說的時候無比激動,幾次把“白晝流星”說成了“白夜追兇”。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憋住不笑,生怕他誤會以為我在嘲笑他們的生活。我微博下一條評論,現在牲畜其實都很值錢:

也就是說我們扶貧老幹部家裡有三匹駿馬,然後要靠從親戚七湊八湊的5000塊錢去治病……這很難讓人產生共情啊是不是。而且2016年啦,國家對於扶貧幹部的補貼並不少,現在不是焦裕祿的困難年代了,真不至於連病都不給你看的。你拍一個扶貧的故事,一不講國家政策,二不講集體協作,三不講勞動人民勤勞的雙手,最後講了一個宗教式的救贖與頓悟,未免格局太小了些。
在群裡聊天的時候我吐槽了一下,說就是陳凱歌沒有生活才把故事拍成了這個鬼樣子。有朋友說不能吧,陳凱歌當年也是在雲南農村裡當了好幾年知青的,怎麼可能沒有生活呢?我忽然就頓悟了:陳凱歌這個故事中的細節,拍的是他當知青那個時候的偏遠農村,什麼用臉盆盛飯、騎馬趕路,都是他幾十年前經歷過的。
微博下面另一個暴躁老哥的評論:

但是問題在於,他已經脫離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太久了,所以他儲存的生活素材只有幾十年前那些情景。想這些騎馬、臉盆這些細節還不是最關鍵的,最要命的是因為他沒有生活,沒有一個實事求是想要拍好作品的心。
所以他沒有故事,所以我們那麼多值得一提的扶貧案例他拍不出來,所以他只能在關鍵的情節裡完完全全複製《悲慘世界》的故事!


這是最不能忍受的,他根本就不知道扶貧是怎麼操作的,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故事可以用來發揮,於是只能像命題作文式的生搬硬套,並把“西北扶貧”與“載人航天”兩個故事強行縫合在一起。
所以故事除了用無病呻吟的鏡頭和自我感動式的精神高潮吸引幾個小布爾喬亞的好感之外,沒有人會覺得《白晝流星》有任何的可取之處。
看看《我和我的祖國》中徐崢拍的老上海,再看看甯浩拍的老北京,那才是真正有生活有故事的。最後看看陳凱歌拍的西北農村……實在是一言難盡。

《北京你好》裡面葛大爺每一句臺詞都特別傳神,例如“給奧運會捐錢了——罰了300,可不是給奧運會捐錢了麼”,這話就特別有生活,特別真實;四川小孩同樣性格鮮明突出,非常有生活感。其實《北京你好》的故事也是虛構的,也是縫合了汶川地震與奧運會這個08年兩個頭等大事,但是你就相信它是真的,因為導演拍得好,演員演得好。
因為你生活中就有像葛優這樣的人——平時油嘴滑舌辦事也不怎麼靠譜,但有的時候就是靈光一閃在某個機遇面前選擇了高尚——這是相當多數人的共同特質。甯浩拍的各種生活細節、人物氣質都非常接地氣,所以大家不會質疑——到底有沒有一個計程車司機把開幕式門票給了一個汶川小孩啊?
相比之下,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就是一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西北農村的幼稚想象”,所以我說讓趙本山來當導演都比他強,順便再讓宋小寶和小瀋陽演那倆侄子,無縫銜接好不好,效果絕對提升幾個檔次。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牧民按照國家要求,讓出草場支援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四子王旗的牧民讓出最好的草場給載人航天回收。這個背景素材你發掘一下、拓展一下,絕對能開發出一個好故事來,所以我們的大導演真是毫無生活、毫無實踐,並且肉眼可見地應付差事。
有人說浪漫,也不知道浪漫個雞兒了。小布爾喬亞就喜歡意淫貧下中農對接精神理想這種故事,就像熱衷欣賞西藏牧民磕頭幾百公里去朝聖這種事,隱含的還是高高在上的欣賞、把玩與自我感動。

我真的十分費解,在這樣一部重要的獻禮片中,陳凱歌就這麼直白的照搬人們耳熟能詳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的情節,真傳到國外去不怕別人笑話嗎?所以我覺得他壓根就沒想努力,故事照搬,情節不打磨,強行感化,強行宏大,強行犧牲,卻不會有人有任何共情。
至於什麼臉盆吃飯、騎馬趕路、平民隨意進入航天器回收場這種細節,不過是以小見大,反映出整個故事的問題了。警察抓了人竟然五花大綁在椅子上,合著我們人民警察警車挺富裕——抓個小毛賊都能開來好幾輛——但就是缺手銬。看來看去他還是在拍民國戲唄。

之前一條舊新聞也被翻了出來,奧運會開幕式各大導演競標,陳凱歌在現場唸了首詩,結果被組委會懟回去了:“我們要的是具體創意方案,不是詩人”。他自我感動的戲碼那個時候就加得很多了。

還好我們的組委會腦子清醒,不會說什麼:“哇,手寫方案哎!哇,現場吟詩哎!好浪漫耶!”
所以說我們的陳大導演啊,還是脫離生活太久了。
影視藝術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是給老百姓欣賞的,所以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毛澤東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指出:“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農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們的幹部。什麼是不懂?語言不懂,就是說,對於人民群眾的豐富的生動的語言,缺乏充分的知識。許多文藝工作者由於自己脫離群眾、生活空虛,當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語言,因此他們的作品不但顯得語言無味,而且裡面常常夾著一些生造出來的和人民的語言相對立的不三不四的詞句。”
千言萬語一句話:請陳凱歌導演和他的寶貝兒子陳飛宇先生,放過主旋律電影、放過抗美援朝題材吧!你們也不用違心得只能搞那種海報了,拍點小布爾喬亞自我感動的題材不好嗎?雙向成全吧。

相關閱讀:文化革命的意義
◆ ◆ ◆ ◆ ◆
上一期內容的影片更新了,歡迎多多點贊:


第二本新書正式連載完畢:《資本囚籠》全目錄

關鍵詞
導演
觀眾
一部
故事
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