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子女跌落的主要原因:消費型快樂太多

中國消費的半壁江山,是“孩子經濟”拉動的。但被消費型快樂支配的孩子,已經喪失了快樂的能力。時逢暑假,今天再多聊幾句假期見聞。
作者:蠍子號,藍橡樹主編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今天的中產父母,樂衷於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到“陪娃”這項事業中:
  • 辦了各種會員卡,每週末泡在遊樂場裡;

  • 家裡玩具堆積如山,但每次逛商場都不空手而歸;

  • 假期旅行從不落空,孩子小小年紀看遍世界美景,嚐遍各地美食……

最近暑假,高鐵站幾乎被帶娃出行的家庭佔領。毫不誇張地說,“孩子經濟”撐起了消費市場半邊天。
然而,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出現了:
儘管孩子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豐富物質和娛樂活動,但他們卻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感到空虛和無聊。
我逐漸意識到,依賴外部“投餵”的“消費型快樂”的泛濫,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可能不僅是阻礙,甚至是一場災難。

為什麼這麼說?看看今天的文章。

新時代的教育困境:

物質越豐盛,內心越貧瘠

我的朋友Olivia最近陷入了煩惱。
前不久,她剛帶女兒在歐洲玩了10天,朋友圈分享了不少旅途美照,女兒燦爛笑臉讓人好不羨慕。
所有人都說她小小年紀就“漲了見識,見了世面”。
但Olivia卻愁眉苦臉地吐槽:回來才兩天,女兒就整天喊著“好無聊”,“不如死了算了”。
她要不像一隻軟體動物癱在沙發上刷手機,要不就像和尚唸經一樣在家裡四處遊蕩,嘴裡反覆唸叨著“沒意思,真沒意思”。
念得Olivia火冒三丈。
暑假還剩一個多月,Olivia尋思著給女兒報了一個帆船夏令營。可夏令營也只有一週,剩下的時間,如何才能讓女兒不感到無聊呢?
Olivia想過給她報輔導班,帶她去運動,但女兒積極性不高。Olivia困惑:“我們小時候,暑假哪有這麼多活動,雖然也會無聊,但都能自己找樂子。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Olivia的苦惱並非個例。
前幾天,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位媽媽的求助帖:
貼主的煩惱和Olivia相似。
4年級的孩子出去吃喝玩樂就很開心,但只要在家待著就說無聊,整個人的狀態顯得非常浮躁。
帖子下面,有一個高贊評論一針見血指出——
@成長錄 “這是因為孩子習慣了消費型的快樂,而不是輸出型快樂。她的物質慾望被提得太高,而內在創造快樂的能力卻萎縮了,導致她無法自主產生多巴胺,只能依賴外部‘投餵’式的刺激。
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青少年抑鬱比例增高的原因之一。想改變,就要培養她有創造性的愛好,讓她學會在無聊中迸發創造力。”
這條評論獲得了數萬的點贊。
消費型快樂正成為阻礙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障礙,培養孩子的創造型快樂迫在眉睫。

“購買”快樂,導致“快樂無能”

要理解這個現象,我們需要從大腦的快樂機制說起。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快樂感受主要由兩種神經遞質驅動:多巴胺和內啡肽。大家應該已經很熟悉了。

消費型快樂,本質是“多巴胺快樂”當我們體驗新鮮、刺激的事情,比如吃到美食、買到新玩具、刷短影片時,大腦會快速分泌多巴胺,帶來短暫而強烈的興奮感。

但這種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刺激消失,多巴胺水平會迅速下降,讓人感到空虛,並渴望下一次更強的刺激。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剛得到一個新玩具,新鮮感很快過去,就立刻想要下一個。

創造型快樂,則是“內啡肽快樂”內啡肽通常在人們透過努力和付出後產生,被稱為“天然的止痛劑”和“獎勵激素”。

當孩子全神貫注地畫一幅畫、努力拼好一個樂高、或透過練習終於學會一首曲子時,這個“先苦後甜”的過程會促使大腦分泌內啡肽,帶來一種更深層、更持久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堅持讓孩子學架子鼓,就是希望他能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體驗攻克一首曲子的成就感。
長期依賴多巴胺式的即時滿足,會讓大腦對快樂的“閾值”越來越高,孩子會逐漸喪失從平淡的日常和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動中感受快樂的能力,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快樂無能”(Hedonic Disability)。長期快感缺失,可能伴隨抑鬱、焦慮和創傷。
過度安排的生活,
正在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被消費型快樂填滿的童年,同時也剝奪了孩子發展出創造力的絕佳時機。
英國心理學家桑迪·曼恩做過一個實驗——
他要求被試者先完成枯燥的任務(比如抄電話號碼),再進行創造力測試。結果顯示,經歷無聊的組別在創意任務中表現地更好。
他由此得出結論:無聊狀態削弱了大腦的抑制機制,使思維更加發散。換句話說,無聊是創造力的溫床
牛頓在1665年鼠疫隔離期間,因為無聊轉向數學和物理研究,最終發現微積分和萬有引力;莎士比亞也是在劇院關閉期間創作了《李爾王》等經典作品。

當孩子經歷適度的無聊時,他們會開始主動思考“我能做什麼?”,這恰恰是在鍛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規劃能力和創造力。
古人能在夜晚的星空中想象出無數神話故事,正是因為在沒有電燈和電子產品的時代,他們有大段“無聊”的時間去仰望和發呆。
然而,我們現在的做法卻恰恰相反。生怕孩子無聊,於是用各種活動、課程和娛樂把他們的時間表填得滿滿當當。
這種過度充實,尤其充斥著被動接受的消費型娛樂,恰恰剝奪了孩子感受無聊的機會,也扼殺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火花。
而缺乏自主創造機會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現情緒調節障礙,因為他們無法發展出應對無聊的「心理工具」,如想象力、探索欲。

真正的富養:

培養孩子創造型快樂

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擺脫對“消費型快樂”的依賴,找到內心真正的快樂源泉呢?答案是,引導他們走向創造性的快樂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著名的“心流”(Flow)理論。
他指出,當人完全沉浸在一項具有挑戰性又在能力範圍內的活動中時,會進入一種物我兩忘、極度專注和滿足的狀態,這就是心流。這種狀態不僅能極大地提升幸福感,還能增強創造力。

今年上半年,我開始自學水彩畫。無意間獲得了創造性快樂,併產生心流。有時候一畫就是1-2個小時,也不會頻繁看手機。還有朋友學編織,來對抗焦慮情緒,也是同樣的道理。
培養孩子創造性的愛好,就是幫助他們體驗“心流”的最佳途徑。
1.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
作為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將一些消費型活動轉化為創造型活動。

比如我帶孩子出去旅遊,這是一種消費。但我們旅行途中會拍攝許多素材,回來後一起製作旅行Vlog。
從開始主要由我主導,到後來孩子會提出拍攝想法、挑選背景音樂、提供文案思路、並且全程配音。他在深度參與後,獲得的快樂和成就感遠超旅行本身。這些旅行的Vlog不僅是回憶的載體,更是一次創造的實踐。

生活中的創造。與其直接帶孩子去昂貴的餐廳,不如一起動手在家做一頓大餐。從買菜、洗菜到烹飪,讓孩子參與其中,最後品嚐自己勞動果實的那份喜悅,是任何餐廳都無法比擬的。

2. 接納孩子的“無聊”,擁抱“慢刺激”
當孩子再次向你抱怨“我好無聊”時,請剋制住立刻為他安排活動的衝動。告訴他:“無聊是很正常的,它也是一個機會,讓你想一想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如果孩子比較小,你可以為他準備一個“無聊盒子”,裡面裝滿簡單的、開放性的材料:廢舊的紙箱、彩筆、膠帶、毛線、瓶蓋等。這些沒有固定玩法的東西,最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同時,多為孩子提供“慢刺激”的活動,比如一起讀一本書、在公園裡散步、觀察螞蟻搬家。這些看似平淡的活動,能讓孩子的心靜下來,重新連線內在的感受和外部真實的世界。
分享一些網友觀點

結語

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以為給孩子最好的物質,就是最好的愛。卻不知,這種無度的“物質富養”,可能正在培養一個精神上無比“貧窮”的孩子。
當我們不再需要用塞滿的行程和昂貴的玩具來緩解自己作為父母的焦慮時,當我們能坦然地接受孩子有“無聊”的時刻,孩子才能真正長出屬於自己的、自由的翅膀,飛向一個由他自己定義和創造的幸福人生。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7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4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