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號飛船成功發射,4月30日,神舟十九號飛船成功著陸。一去一回,這次交班順利完成。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35次飛行任務,也是第15次載人飛行任務。
說實話,這事要擱在日本、法國或印度等等,足以舉國歡慶三天,但咱們卻感覺平平淡淡,就像老夫老妻一樣,禮貌性問候居多,畢竟,熟悉的地方沒風景。
大家沒激情,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中國航天進入常態化發射了,大家只想聽聽結果就好,不太關注過程了。但樂觀地說,這也是中國航天走向成熟、走向工業化的標誌。
沒激情不代表沒看點,其實這次交班也有蠻多新看點,從人員配備,到渦蟲細菌,都值得一講。
下面,咱們就掰扯掰扯。
壹
說神舟二十號前,必須先講講神舟十九號的返回。
神舟十九號原計劃4月29日14時,在東風著陸場西區著陸,也就是內蒙古衛其勒格其大叔家草場,因為前6次都在此著陸,所以大叔家的草場被稱為“航天員歸來第一站”。
當然,大叔家的草場有點大,71萬畝,和北京朝陽區差不多,這每天就算在家裡遛一圈也累人。
然而因為天氣原因,返回推遲到30號13時,在東風著陸場東區著陸,這裡是無人區。
這次神舟十九號返回有兩點值得說,一個是“後彈道返回”,一個是“黑障區通訊”。
“後彈道返回”,這個技術從神舟十三號就開始使用,從脫離空間站到著陸,只需9個小時。
具體地講,就是神舟十九號與空間站脫離後,以時速28000公里圍著地球轉5圈,期間擇機進入大氣層,然後拉昇跳出大氣層,利用慣性飛行,最後瞄準著陸點,再進入大氣層,50分鐘左右著陸。
聽著很複雜,其實也很複雜,這就是“錢學森彈道”的飛船版。
腦補一下畫面:你是個大巨人,站在太空中,手裡拿著飛船,對著地球打“水漂”,啵得一下,飛船在大氣層上彈一下,然後就穩穩地落在地面上。
相比美國的返回方式,咱們的優勢是精度高,誤差達到百米級別,這種正中靶心的精準控制美國還做不到,所以他們總在海上濺落,倒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而是大海更加廣闊,誤差個幾百公里,也砸不到什麼花花草草。
“黑障區通訊”,這是中國的獨門絕技。
黑障區,是指飛行器在高速飛行中,與空氣劇烈摩擦產生高溫,使周圍產生電離,吸收反射電磁訊號,導致無線電中斷的區域,一般在離地面40-80公里之間。
拿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朱楊柱的話說,“一路火花帶閃電,彷彿坐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裡”,外殼溫度可達1000-2000度,這時候裡面完全看不見聽不見。
黑障區通訊,是世界性難題,所以俄羅斯飛船返回時靠預測,聽不見就不聽,直接當炮彈,只走拋物線。
美國也90年如一日研究,但也沒能突破。突破不了,就沒法即時控制高超音速飛行器,所以,美國沒有第六代戰機,也沒有高超音速導彈。
現在咱們可以全程開直播了,所以咱們有第六代戰機,也有東風高超音速導彈。
中國黑障通訊技術,能夠穩定實現雙向通訊,全球唯一,不是之一。這個技術讓咱們在高音速武器、反導以及空天戰機領域,形成了“代差”,所以咱們得好好保密,不能讓間諜搞跑了。
所以,航天事業並不是“燒錢”的面子工程,而是護佑子孫的民族工程,許多技術都在反哺國防和民用。
下面,咱們言歸正傳。
這次神舟二十號上天,看點挺多,總結起來有三大看點:看人、看蟲、看菌。
第一,看人。
神舟二十號的航天員是陳冬、陳中瑞、王傑,陳冬擔任指令長,比較讓人意外的是,陳冬是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而陳中瑞是大隊副大隊長。
正副大隊長同飛的情況,這是第一次,明顯是有特殊考慮。
先說個小插曲,那就是兩位還都是河南籍,一個河南鄭州,一個河南滑縣,所以,這一個乘組還真的比較特殊,河南出人才啦!雙河南籍,這一個接一個的航天員,現在有6人來自河南,實名羨慕了。
簡單介紹一下咱們國家航天員的培養和管理。
航天員都屬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管理,大隊是個正師級單位,1998年成立,所以咱們得知道,航天員大部分都是軍人,目前的航天員裡,有8個少將。
航天員的選拔,進行過4次。第一批是1998年,楊利偉為代表,有14人,上過天的有9人;第二批是2010年,陳冬為代表,有7人,都上過天。這兩批都是現役軍人,除了個別工程師,其餘都是優秀飛行員。
第三批是2020年,有18人,但公佈名單的有8人(未執行過任務就保密),其中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教授,非軍人,擔任載荷專家。目前正在選拔第四批航天員,有港澳專家入選,共10人。
這次執行任務的3人,陳冬是第二批,其餘是第三批,明顯是以老帶新。名單公佈前,大家猜測張陸帶隊的可能性很大,因為他也是第二批航天員,依然是主力。
當然,陳冬擔任指令長,也不太意外,這隻能說明讓陳冬執行第三次任務,應該是把陳冬列為了2030年登月人選。這可真牛啊,將來那真是人類的一大步!
提起指令長、載荷專家這些名詞,讓人腦袋直接變大,那就再囉嗦一下,解釋這些專業術語是啥意思。
航天員有三類:指令長、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
咱們簡單粗暴地理解,指令長就是指揮員兼駕駛員,操作飛船的,必須是飛行員出身;飛行工程師就是維護飛行器的,需要飛行工程專業畢業;載荷專家就是專門搞實驗的,各種科學家均可。
當然,雖然有區分,但不絕對,航天員必須是多面手,除了專業外,還得會其他的,比如,駕駛員也得會做實驗,會基本維修;工程師也得了解控制飛行器。
這次神舟二十號的配備,是2個駕駛員,1個工程師。
這次仍然帶個工程師,讓人比較意外,因為從神舟十七號開始,已經連續4期帶工程師,說明在執行長期任務。
要做什麼任務?
在發射通告裡明說了,將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
對於太空環境來說,空間站遭遇撞擊並不是意外的事情,無論是中國空間站,還是國際空間站,都會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目前近地軌道上密佈上億個太空碎片,其中約3.6萬個碎片的直徑超過10釐米,這些在太空中高速飛行的“垃圾”,任何一次的撞擊,都可能給空間站帶來巨大的威脅。
此前我國空間站曾遭遇過太空微粒的撞擊,導致太陽翼受損,雖然出艙進行了維修,沒有帶來什麼執行影響,但是從長期的運營角度來講,還是要持續加大安全防護的升級。
難道中國空間站就只有1種防禦措施?錯!有3種。
第一種,就是被動防護,就是現在乾的事。第二種,是主動規避,直接實施空間站的軌道變化,當遇到比較大的太空垃圾時,進行機動變軌。第三種,應急處置,實在躲不掉,就做撞擊處理,然後針對影響應急處置。
看到這,不少人應該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航天員在太空之中,比在地面危險太多了,被稱為航天英雄,完全不為過,他們配得上這個稱號。
第二,看蟲。
這次上天,咱們還帶了渦蟲,這是繼斑馬魚、果蠅後,帶到空間站的第三種生物。很多人很好奇,渦蟲是什麼?
渦蟲,是種扁形動物,屬於比較原始的型別,之所以選它為研究物件,是因為這傢伙和“死侍”一樣,具有超級強的再生能力。
你把它搞成兩段,它就長成兩個;你把它頭砍了,過幾天就又長一個頭出來。現代遺傳學之父摩爾根,曾把一條不到2釐米長的渦蟲切成279份,一週之後,每一段都能再生出一條新的渦蟲出來。
這本領有點像孫大聖“拔猴毛”,所以許多人戲稱為“生物界孫悟空”。
關鍵是,渦蟲特別耐餓,如果食物稀缺,它就吃自己身體,先把次要結構,比如生殖系統消化掉,維持生命體徵,等到需要時,再長出來。
如果人類有這本事,想想都刺激。
另外,渦蟲和人類基因組的相似度高達70%以上,因此研究渦蟲,對於探索人類細胞抗衰老,特別是在太空受到意外傷害後的恢復,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那這次打算怎麼研究它?
這次研究是由山東理工大學負責,他們從各種渦蟲身上切割48段,安放在恆溫箱中,跟隨神舟二十號飛船飛向太空。
同時,在地面也切割了48段與空間站實驗完全相同的渦蟲,同步開展對照實驗,看看兩組渦蟲生長有什麼不同。
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地球上的再生和在空間站裡的再生,區別在什麼地方。
第三,看菌。
這次神舟二十號還帶上去一種細菌,鏈黴菌。
鏈黴菌可能讓大家有點陌生,但如果說這玩意有利於月球種菜、太空種菜,是不是會來點兒精神?
事實上,這次把它帶入太空,就是研究它如何構建太空生物可再生系統,特別是在太空輻射和微重力下,實現對各種有機質、廢物進行降解、迴圈,以及再利用,從而為未來發展太空、月球農業,埋下關鍵的一筆。
那麼鏈黴菌究竟是個什麼傢伙,為什麼它值得研究?
其實,如果要研究人類文明,就得選那種歷經幾千年風雨,還能存活至今的國家。尤其為防重蹈覆轍,還詳實記錄歷史來教育後人的國家。不用想,說的就是咱們。
同樣,如果研究細菌,也得選皮糙肉厚,與各種敵人鬥智鬥勇,最終勝出並且還記仇的細菌,而鏈黴菌就是這類。
鏈黴菌形成於4億年前。從那時起,鏈黴菌在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裡,打滿全場,滅掉了多數細菌,成為土壤霸主。
除了被徹底滅絕的細菌,還有一些被打跑了的細菌,轉移到了動植物身上,這些手下敗將有霍亂、鼠疫、鏈球菌等,這些咱們認為很牛逼的致病菌,沒想到還有這麼不堪的過往。
鏈黴菌除了戰鬥力爆表外,它還特別記仇。
它能把這四億年來,各種敵人的長相,以及對應的戰鬥技巧,全部拿小本本給記下來,一代一代地往下傳。
因此,人類就利用這個特點,不停激發它的表達欲,動不動給它丟個細菌,看它怎麼打架,然後照著打架模式生產,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叫抗生素。
現在大多數抗生素都是透過鏈黴菌生產,比如,四環素、金黴素、土黴素、紅黴素、慶大黴素等等,它真是人類好朋友。
但這小子也有個問題,有些絕學怎麼問都笑而不答,人類透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鏈黴菌有眾多沉默基因簇,僅破譯了一小點,就合成了“泰斯巴汀”,居然可以對付“超級細菌”。
這次帶它上去,就是換個環境,讓鏈黴菌靜一靜,好好回憶一下這4億年中,究竟還幹了些啥,最好把“降龍十八掌”“葵花寶典”寫下來,然後重出江湖,要麼在月球土壤裡當武林至尊,要麼再教人類幾招,搞點更牛逼的抗生素。
貳
最後,談談怎麼看這次平穩交接。
第一,說明中國航天是越來越成熟了。
航天是個精細活,一點失誤都可能導致巨大損害,美國、俄羅斯,包括咱們都出過災難,1996年在西昌發生的長征三號乙火箭側飛爆炸,導致6個科研人員犧牲的教訓相當深刻。
雖然沒有哪個國家敢保證,百分百不出航天事故,但百分百努力防範,確實可以極大提高成功率,在這點上,中國航天做的越來越好,越來越成熟。
其一,技術先進,並且操作規範。
這次在長征火箭上,搭載了8路高畫質攝像頭,相當於給火箭裝了“行車記錄儀”,極大提高了故障識別能力。
在飛船與核心艙對接上,繼續採用6.5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精準對接達到釐米級。
這次發射還採用了很多人工智慧,能夠主動調整飛行姿態,這些都是硬技術,真是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是唯一常備火箭的國家,意思是神舟二十一號已經做好了準備,處在隨時可以發射的狀態,以備空間站發生任何意外,緊急救援。
這些都是安全的底線。
其二,隊伍越來越穩定。
無論是科研隊伍,還是航天員隊伍,梯次配備都非常合理,中國航天員平均年齡38歲,而美國是53歲。
一支穩定的隊伍,不僅關係著現在能不能做好,更關係著未來有沒有希望,在這方面,中國航天有優勢。
關鍵是,現在還在邀請國際夥伴一起,預計2026年巴基斯坦航天員與我們一起上天,這夠在巴基斯坦顯擺一輩子了。
其三,心態越來越平和。
大家對航天發射平淡了,說明中國航天進入了日常化,老百姓心態越穩,不一驚一乍,航天事業才能行穩致遠,從容應對各種新挑戰。
心態平和,還有一個表現就是,對國外航天沒有盲目崇拜,追捧馬斯克也理性多了,美國起步早,有先行之優,但咱們也有後發之利。
第二,目標越來越明確了。
這個目標就是登月。
無論是配備正副大隊長,還是不停地搞空間防護,其實都是在做登月準備。如果在月球軌道設定空間站,防護裝置非常重要,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層,看看月球上坑坑窪窪,就可以想想要挨多少撞擊。
登月的飛船是“夢舟”號,火箭是長征十號,現在已經在各種後期除錯,2030年真的讓人期待。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背後的含義,其實要屹立於世界之林,咱們就得有拿的出手的東西。
英國利用工業革命先發之勢,殖民全球,成為日不落帝國;美國透過一戰、二戰、冷戰,稱雄天下;但這些已經是過去式,並且人類不可能再複製。
雖然不存在爭霸的問題,但中國想要有一席之地,除了“略懂拳腳”作為底線外,還必須有踏實前進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讓世界信服,才能把朋友搞得多多,把夥伴搞得多多。
第三,不能驕傲,還要繼續努力。
航天事業,通常有點像古董,最晚進家門,最早出家門。意思是,發達了才會搞航天,一旦經濟不好,首先就停止航天工程。
但中國不同,咱們起步於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那時候是最困難最艱苦的時代,但那代人的想法是,再苦再累,也要給子孫拼個機會,留個希望。
搞航天,真的是為了中國未來。
55年,中國航天取得了令人歎為觀止的進步,從追趕者變成了領跑者,美國的各種封鎖,各種孤立,讓中國明白,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從來就沒有同行者,只有先行者。
那個孤獨的中國,正變成中國的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