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資牽頭。
作者 I 吳瓊
報道 I 投資界-併購最前線
上海國資出手了。
近日,A股上市公司康華生物釋出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王振滔及其一致行動人奧康集團、股東康悅齊明,擬向上海萬可欣生物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萬可欣生物”)轉讓股份,合計為18.51億元。交易完成後,萬可欣生物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康華生物背後的關鍵人物——溫州大佬王振滔,曾締造火遍大江南北的奧康皮鞋;2002年又意外闖入疫苗領域,如今坐擁兩家上市公司。創業二十多年後,他選擇賣掉一手打造的疫苗上市公司。
本次買方,正是背後備受關注的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
60歲,他把公司賣了
說起來,王振滔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溫州鞋王”。來自浙江溫州永嘉,王振滔曾做過木匠,也跑過推銷。直到1988年,他以3萬元起家,創辦奧康國際的前身——永嘉奧林鞋廠。
奧康國際主要做皮鞋生意。上世紀90年代,“穿奧康,走四方”的廣告詞火遍大江南北。而王振滔的醫藥夢始於2002年。據溫州新聞網報道,那幾年正值奧康飛速發展的黃金期,為了擴大生產,他隻身前往四川、重慶等地考察,想再造一個生產基地。
機緣巧合下,他結識了一個做生物研究的創始團隊。對方拿出厚厚幾十頁的研究報告,講了未來發展規劃。
王振滔在採訪時回憶,雖然當時並沒有聽明白,但能深刻感受到生物疫苗對人類健康很重要。在得知8000萬就能維持公司5年開支後,王振滔決定投資這筆錢,成立康華生物。
2012年,奧康國際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為“中國男鞋第一股”,王振滔一時風光無兩,“溫州鞋王”的名號不脛而走。8年後,王振滔再次以董事長身份為公司上市敲鐘——2020年6月,康華生物正式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在王振滔產業版圖中,鞋依舊是主業。目前奧康國際收入主要來自皮鞋,旗下品牌包括奧康、康龍,還代理了斯凱奇、彪馬等品牌。康華生物則是“第二增長曲線”,從最初的普通疫苗,到專注於研發狂犬病疫苗,其核心產品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國內首個上市銷售的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病疫苗。
但隨著皮鞋市場萎縮,2019年奧康國際出現扣非淨利潤為負的情況。2022年-2024年,奧康國際連續三年虧損。同時,2021年以來,疫苗行業變化較大,康華生物利潤表現逐年走低,其市值也從頂峰時期的近600億元跌落至如今的約87億元。但仍處於盈利區間,2024年實現淨利潤約4億元。
為應對危機,王振滔也曾試圖開拓新版圖——2024年12月,奧康國際宣佈擬收購聯和儲存科技(江蘇)有限公司股權,以追求新的業績增長點。但僅隔兩週,該筆收購即宣告失敗。
此情此景,或許“斷臂求生”是更好的選擇。7月13日晚間,康華生物釋出《關於籌劃控制權變更暨停牌的公告》。公告顯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王振滔正在籌劃公司控制權變更相關事宜。今年60歲,他最終決定把公司賣了。
上海,吹響併購號角
根據最新公告,買方浮出水面。
具體來看,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王振滔及其一致行動人奧康集團、股東康悅齊明,擬合計向上海萬可欣生物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轉讓所持公司股份2846.66萬股,佔剔除公司回購賬戶股份後總股本的21.91%。股份轉讓完成後,康華生物控股股東將由王振滔變更為萬可欣生物。
外界或許對萬可欣生物瞭解不多。公告顯示,該公司2025年7月8日才成立,由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上實生物醫藥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及上海生物醫藥併購私募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共同持股。也就是說,萬可欣生物背後,站著一眾上海國資。

最大股東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今年1月完成首關,由上實集團發起設立,基金首期規模約50.1億元,得到來自市級母基金、產業集聚區引導基金、中央金融機構、龍頭“鏈主”企業如上海醫藥、東富龍等多種型別出資人的參與,基金管理人為上實資本。
透過股權穿透發現,此前和黃藥業併購案中,也出現了該併購基金的身影。
這樣一幕,正是上海吹響併購號角的一抹縮影。
時間回到去年12月,上海印發《上海市支援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用好100億元積體電路設計產業併購基金、設立1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併購基金,加快培育集聚併購基金,力爭到2027年,形成3000億元併購交易規模。
隨後在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總規模達500億元以上的上海市國資併購基金矩陣亮相。該基金矩陣涉及領域覆蓋了上海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板塊,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積體電路、生物醫藥、高階裝備、民用航空、商業航天、文旅消費等領域。
眼下,產業競爭白熱化。走過產業早期培育階段,高質量的併購重組將是企業擴大業務規模、實現優勢互補的有效途徑。上述提到積體電路、生物醫藥,均位列上海重點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透過收購一批優質專案,有利於進一步鞏固產業實力與聚集度,為上海市重點產業強鏈補鏈。
併購正在成為全國各地加速產業整合的重要手段。放眼望去,北京、廣州、深圳、浙江、福建、廈門、河南等省市均已釋出相關產業併購基金,如能搶先買到在產業鏈中的優質資產,勢必將對當地產業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各地國資牽頭的併購潮正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