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入坑!央視神級綜藝,這才是孩子暑假該追的寶藏

最近,我挖到一部只有 3000 人打分的小眾寶藏綜藝,深受震撼。
豆瓣評分9.1,評論紛紛表示:“每集必哭”、“娓娓道來的故事,編劇和舞美太棒了”,“沉浸其中感受和學習傳統文化”。
甚至有人說:“每一個孩子都該看一看。”
它就是央視出品的《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
其中,第三集《禮記》最令我印象深刻。
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向來是禮儀之邦,這是數千年傳承不息的精神和文明。
家長們可能會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禮儀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更別說教孩子了。
其實,禮儀就融入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比如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孔融讓梨”故事,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為《禮記》作注的鄭玄就說:
“梨就是禮,但是禮卻不止於梨。”
“禮”的範疇有多廣泛呢?
大到國家典制、社會秩序,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開口的一個稱呼,都屬於“禮”。
對孩子們來說,學禮,不如從學對稱呼開始。一個小小的稱呼,就是孩子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一個願意開口、又能正確恰當地稱呼別人的孩子,比起不叫人或隨便亂叫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會更受歡迎,因為他懂禮貌、有修養。
當然,除了帶孩子看這些傳播傳統文化的綜藝之外,也需要更落地、更實用的書籍或者課程。
最近我就發現了這樣一本寶藏書籍,這是每個中國孩子都不能錯過的,漫畫版中國傳統禮儀讀本——
《中國人的稱呼》
待人有分寸,談吐更漂亮
點選下圖,搶先看
👇

更適合中國孩子的
社交禮儀指南

中國人的稱呼有很多講究。
在家裡,尤其是逢年過節時,知道怎麼正確稱呼親人和長輩,是最基本的禮節。
在學校,知道如何親切友善地稱呼同學,能幫助孩子交到更多好朋友。
尤其孩子到了5歲以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際接觸。別看稱呼都是小事,孩子留給別人怎樣的印象,都從這點點滴滴中來。
這本《中國人的稱呼》覆蓋孩子在家、學校、出門三大日常社交場景。
書裡介紹了82 個常用稱呼是專門為孩子們精挑細選出來的,包括怎麼稱呼自己、稱呼親人長輩、稱呼同學朋友、稱呼陌生人。
孩子的大名和小名有什麼區別?應該怎麼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名字?
爸爸的兄長要怎麼叫?媽媽的兄弟們呢?表親和堂親的區別是什麼?
怎麼稱呼同學更能拉近兩個人的關係?
遇到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陌生人應該怎麼叫才有禮貌?
還有一些社交禁忌,這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則,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把握不好這個度,很容易踩到雷區,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社交生活中,我們看到別人厲害的地方,自然地會想稱讚對方。
但是,誇獎也是有講究的,不能輕易給對方“戴高帽兒”既要誇,又要誇得得體,誇得讓別人舒服。
現代人更注重謙遜,像國學領域很有成就的季羨林教授就不喜歡別人稱呼他為“大師”“泰斗”,更喜歡“老師”或“先生”的叫法。
作為家長,我之前也經常苦惱:親戚朋友聚會,或者出門在外時孩子非常不樂意。後來才知道,他是不知道怎麼稱呼。
知道正確恰當的稱呼,小孩才敢自信開口,開啟人際溝通和交往的第一步。
和枯燥的說教不同,這套書用漫畫的形式,從日常生活場景出發,對孩子來說代入感強,而且有趣味。
當道理不再生硬,孩子就能自然輕鬆地理解和接受。
同時,還可以避免錯誤的稱呼,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商,能幫他成為一個講規矩,有修養,到哪兒都受歡迎的小孩,這些對他自信的建立和未來的為人處世也會有深遠的影響。

覆蓋多學科

瞭解稱呼背後的歷史和演化

現代很多稱呼,背後蘊含很多歷史典故,同時經歷上千年的傳承後,也發生了很多演化。
遇到這些稱呼時,書裡不僅會講含義和使用場景,還會拓展介紹背後的故事、歷史和變化,讓孩子對每個稱呼有更全面深入瞭解。
書中提到了常用詞“六親不認”和“八輩祖宗”。
但你知道“六親不認”是指哪六親?“八輩祖宗”又是哪八輩呢?
你知道,“知音”背後關於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眷屬”出自《西廂記》嗎?
“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
“巾幗鬚眉”不僅是稱呼演化出的成語,在歷史上還有特別的故事。
書裡還介紹了一些現代社會的稱呼新用法
“裙帶”古時候指跟妻女和姐妹有關的親戚關係。
現在人們提到這個詞的時候,含義完全不同:
孩子天然對一切感到好奇,在瞭解稱呼的歷史時,孩子不僅學習到語文、歷史等學科知識,還拓展了眼界,打開了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的門,這就是傳承的開始。
點選下圖,即可購買
👇

貼近生活

在玩中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這本書讓我眼前一亮的另一個點,是它的呈現方式。
稱呼背後其實是複雜的人際關係,講起來很容易乾巴巴,孩子聽不進去,家長教也費勁。
《中國人的稱呼》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考慮,特地設計了“董”禮一家人的形象,用25個趣味漫畫故事的方式呈現,每個人的形象都很鮮活。
時不時鬧笑話的哥哥“董一點”,呆萌又充滿好奇心的妹妹“董不多”,既能陪玩也能溫柔教導的爸爸“董禮”,利落能幹又脾氣火爆的媽媽“李潔”,愛老伴兒又有點怕老伴兒的爺爺“董得多”……
故事圍繞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展開,有很多孩子熟悉的場景,過年、家庭聚餐、開家長會、郊遊野餐……就像身邊的一個大家庭一樣,孩子有代入感,學起來好玩又有用。
不用家長費盡心思地灌輸知識,在哈哈大笑中孩子就掌握了各種稱呼、禮儀和歷史知識。
講“同學”這個校園最常用的稱呼時,妹妹“董不多”好奇發問:“媽媽做什麼都跟我在一起,應該叫‘同’什麼呢?”
媽媽說:“同心協力!”
本來正在感動,結果劇情一轉,到了妹妹口中變成了“同流合汙”。
孩子沉浸其中,更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細微處學習到更多和人相處的模式,感受愛,也學習愛。

權威專業

百萬暢銷書作家
中國金牌畫師
共同打造

區別於市面上其他同類書,這套書的作者劉一達是非遺傳承人、傳統文化資深研究者,尤其在傳統社交禮儀方面頗有造詣,著有《中國人的規矩》《中國人的稱呼》,前者銷量百萬。
這本漫畫版《中國人的稱呼》是他專為中國孩子量身打造的,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有理有據,是一本不容錯過、原汁原味的文化禮儀之作。
前面提到的“董”禮一家人形象,也是特邀中國金牌動漫畫師操刀設計的。故事節奏和畫面經過無數次打磨。
我拿到手讀了一遍之後,能在各種細節中感受到出品方的用心。
畫風童真可愛,劇情搞笑又富有溫情,能給孩子帶來美好、趣味、輕鬆的閱讀體驗。
書的裝幀也細節滿滿。
16開精裝,一開啟就有一股清新的書香,紙張的質感很好,可以180度攤開閱讀。
挑選童書時審美很重要。
整本書全綵印刷色彩飽和度剛剛好,既保護孩子的視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美商”
想買來送給親戚朋友,也是非常拿得出手的選擇。
從這本書延伸出去,孩子會越挖越多、越學越多,史學、文學都會有所進益,而最寶貴的是,這些都出自他們內心真正的興趣。
正如德國劇作家萊辛所說,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
這本誠意滿滿之作,值得推薦給更多家長。今天,我們還為大家爭取到了3.9折專屬折扣
《中國人的稱呼》漫畫版
定價:75元
書單限時活動價:29.8元
點選下圖,即可購買
👇
中國向來是禮儀之邦,從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到孟子的“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再到荀子的“禮者,人道之極也”,無不在強調禮儀對個人修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而一切關係互動的開始,都始於一個“稱呼”。
但是在當今社會,人們對傳統的稱呼文化有所忽視,對很多人來說,這部分的知識是缺失的。別說是孩子,很多大人在過年訪親會友時都搞不清楚這些稱呼,鬧出不少笑話。
《中國人的稱呼》剛好填補了這個空缺。透過一個小小的稱呼,我們窺見的是對別人的禮貌和尊重,是個人的情商和修養,是為人處世的智慧和品格。
一個注重禮儀的家長,也一定會養出自信得體、尊重他人、擅長溝通、有修養的孩子。
點選下圖,即可購買
👇

– 廣告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