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通貨膨脹預測準確性的關鍵是什麼?

布斯導讀
人們通常難以準確地預測通貨膨脹,而這對政府或央行等政策制定者來說是一個挑戰。這是因為大眾對未來物價的預期具有“自我實現”的特性,往往會影響實際的價格走勢。那麼應該如何提高通脹預測的準確性?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 Michael Weber教授與其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比起詢問消費者對總體通脹的預期,如果把提問細化到具體消費類別的價格預期,得到的答案或許可以更精準地反映未來物價趨勢。
01
消費者對通脹的預期
為掌握大眾對消費者指數(CPI)未來走勢的看法,美聯儲每月均會透過其紐約分行開展相關調查。那麼,消費者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為何如此重要?主要原因在於,當預見到物價將大幅上漲時,消費者可能會提前囤貨,而這種預防性購買行為則可能會加劇通脹壓力。這種情況類似於工人因預測到物價將持續上漲而向公司要求更高的工資。公司為了應對更高的生產成本,通常會進一步提高商品價格,促使工人再度要求提高工資。經濟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工資-價格螺旋”(wage-price spiral)。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Michael Weber教授與其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針對通脹預測開展了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調查範圍涵蓋近60000名美國民眾。他們發現,有一種方法或許能夠更準確地捕捉消費者對通脹趨勢的真實想法。研究表明,相較於詢問受訪者對總體通脹趨勢的看法,當受訪者被要求對11個具體的消費類別進行價格預測時,他們所提供的預測結果更貼近實際通脹情況。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為中央銀行提供了一種理論依據,幫助其更精準地評估消費者預期。
02
總體通脹與特定類別通脹
美國消費者對總體與特定類別通脹的看法
一項針對美國民眾對未來一年通脹走勢的調查顯示,他們對總體通脹的預期明顯高於他們對特定商品和服務通脹的預測。
然而,消費者的判斷有時可能出錯,從而向經濟體系傳遞錯誤的訊號。研究人員指出,許多消費者難以把握通貨膨脹的概念,在預測時依賴於顯著的通脹線索,且調查結果容易受到多種認知偏見的影響。通脹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可能顯得有些抽象,研究人員推測,人們對特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可能有更清晰的認知。為了檢驗這一假設,除了詢問受訪者對整體CPI的看法外,研究人員決定進一步調查他們對汽車、娛樂商品、其他耐用品、食品和飲料、汽油、其他非耐用品、住房和公用事業、醫療保健、交通、食品服務以及其他服務的價格預期。
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美國通脹率從極低點上升到了40年來的最高點。在此期間,研究人員透過克利夫蘭聯邦儲備銀行的消費者日常調查進行了資料收集。他們詢問了受訪者對接下來12個月內每個消費類別的通脹或通縮預期,以及他們是否計劃增加或減少在這些類別的支出及其幅度。
結果表明,受訪者普遍預計總體通脹率將高於他們對各個類別通脹率的預測加總後所顯示的水平。實際上,受訪者對總體通脹率的預測高於他們對任何單一類別通脹率的預測,而在預測差異方面也是如此。此外,調查結果還揭示了消費者的背景如何影響其預測。例如,與受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高的受訪者相比,家庭中的採購擔當、受教育水平較低的消費者以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往往有更高的通脹預期。
研究人員最終表示,儘管如此,透過綜合消費者對各個消費類別通脹預期的方式來預測總體通脹,通常仍會比直接詢問他們對總體通脹的看法更加有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