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種初創公司會被大公司收購

小戴沒得覺睡

JJ NEVER SLEEPS
在科技行業,初創公司的出現往往為市場注入新鮮的創新活力。與之相對應,大公司有著廣闊的資源和成熟的生態體系,時常透過併購初創公司的方式來強化自身競爭力。在過去數十年中,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三種類型的初創公司,最容易引起大公司的收購興趣:技術/資料優勢、人才優勢和商業優勢。At the end of the day,大公司買初創公司都是要做一個自己做 v.s. 買的 tradeoff,具體的計算和初創公司的估值和體量非常相關。但是我們這篇文章先不考慮數字,單純說什麼樣的初創公司能入大公司的眼。

和 LinkedIn 收購的 drawbridge 團隊合影
技術/資料優勢
對於大公司而言,快速掌握前沿技術不僅能夠幫助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還能減少從零開始自主研發的高昂成本和不確定性風險。

因此,那些在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自動駕駛、AR/VR 等前沿領域有獨到突破的初創公司,往往成為大型科技企業的重點目標。

– Google 收購 DeepMind(2014 年)
DeepMind 是英國一家專注於人工智慧研究的初創公司,尤其在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當年 Google 以 $400 million 的價格,在 2014 年也算是非常高的價格了。
– LinkedIn 收購 Drawbridge(2019 年)
這其實是我在 LinkedIn 第二年的團隊。當時 LinkedIn 打算開啟廣告第三方平臺競價系統,而且 LinkedIn 的高管很清楚未來的使用者資料隱私會成為我們識別第三方平臺消費者的瓶頸,所以 LinkedIn 就以 $300M 收購了 Drawbridge 來做第三方平臺使用者身份識別,利用他們的 AI 演算法和已經訓練好的模型加持 LinkedIn 的廣告業務。
– Intel 收購 Mobileye(2017 年)

Mobileye 位於以色列,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自動駕駛技術。Intel 由於傳統主營業務在晶片領域,想要在自動駕駛和智慧汽車的未來賽道搶佔一席之地,需要一個成熟的車載視覺解決方案和與整車廠緊密聯絡的生態夥伴。Intel 以 $15.3 billion 收購了 Mobileye,構建了從晶片到自動駕駛軟體的一體化方案。

– Apple 收購 PrimeSense(2013 年)
PrimeSense 研發 3D 感測和感應技術,曾為微軟 Kinect 提供核心技術。Apple 看中其在 3D 感測領域的積累,以 $345 million 收購 PrimeSense 將這項技術應用於 iPhone、iPad 的 Face ID 以及 AR 相關產品。收購不僅使 Apple 在硬體層面擁有先發優勢,也為日後 ARKit 等生態佈局打下了堅實基礎。(yep,又一家以色列公司。。很多以色列公司都是高科技公司被收購,對於以色列高科技公司而言,被收購可能要比在紐交所上市要容易多。)
人才優勢
除了“招聘”這樣相對緩慢的模式,大公司時常會採用“acqui-hire”(人才收購)的方式,透過收購初創公司直接將其創始團隊和核心工程師納入麾下。可能之前這家創業公司做的專案並不重要,

很多 acqui-hire 的團隊加入大公司之後都放棄了之前的專案,這時候大公司更想要的是這個團隊,收購付的錢就當給這些人的簽字費了。(有時候 founder 也會拿錢退出)

– Google 收購 Wavii(2013 年)

Wavii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提供新聞摘要和社交網路分析服務。儘管其產品與 Google News 有一定協同潛力,但 $30 million 收購 Wavii 後,Wavii 的產品很快被關閉,團隊則併入 Google 的搜尋與 NLP 部門。這是一次典型的“acqui-hire”,Google 看重的是這支團隊在機器學習、NLP 方面的專業能力。

– Facebook 收購 Lightbox(2012 年)

Lightbox 主要開發移動照片分享應用,當時 Facebook 為增強在移動端的體驗、吸引更多使用者,一直在招聘有移動端經驗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收購 Lightbox 後,其產品很快下線,但團隊成員被整合到 Facebook 的移動研發部門。

– Dropbox 收購 Mailbox(2013 年)
Mailbox 以極簡設計和高效互動著稱,曾在移動端郵件管理領域一炮而紅。Dropbox $100 million 收購 Mailbox 後,雖然這款獨立應用最終停止運營,但其團隊擅長的“精簡化設計”理念與部分核心功能被整合進 Dropbox 的產品體系,幫助 Dropbox 不斷提升使用者體驗。
商業優勢
對許多成熟企業而言,獲取新使用者或者拓展新市場往往會遇到高昂的營銷成本、地域壁壘和時間壓力。在此情況下,收購一個已經擁有龐大使用者群、知名度或關鍵市場份額的初創公司,

往往是最直接且高效的方式。隨著併購的完成,大公司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業務增長和使用者覆蓋,並且將初創公司的市場或社群生態納入自身體系。

– Facebook 收購 WhatsApp(2014 年)
WhatsApp 在全球,尤其是新興市場,擁有海量忠實使用者。Facebook 為了增強自身在移動通訊領域的地位,並利用 WhatsApp 滲透到 Facebook 覆蓋不足的區域,最終以 $16 billion 高價將其收入麾下。
– Google 收購 YouTube(2006 年)

對 Google 而言,掌握使用者影片觀看、分享、創作等行為資料,不僅可以助力搜尋業務和廣告投放,還能構建強大的多媒體生態。$1.65 billion 收購後,YouTube 成為全球最大的影片平臺,廣告營收也成為 Google 重要的增長點。

– Uber 收購 Careem(2019 年)
Careem 是中東和北非地區領先的網約車服務提供商,使用者基礎和市場認知度都十分穩固。Uber 希望藉助這次 $3.1 billion 收購,將自身的全球佈局延伸到中東和其他新興市場,更快地獲取當地使用者資源和運營經驗,避免在本地與強勁對手的長期“燒錢”式競爭。
END
結語
On another note
當然我們之前聊的都是從大公司的角度,為什麼買創業公司。創業公司角度,有的公司是因為自己的資金支援不了運營了,比如 YouTube;有的公司覺得上市前景不如大公司給的價錢好;有的公司單純因為創始人想要退出了,比如 drawbridge;有很多主觀和客觀的因素在。最近我在聊矽谷的一些創始人,也發現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傾向,

不同創始人也有不同傾向,比如 ad tech 領域收購就非常普遍,有一些創始人只賣公司不上市等。

大家創業、加入創業公司也要想好公司未來前景。加油。
小戴沒得覺睡
關注我|和小戴一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