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候?
看到身邊有人心情低落,或遭遇磨難,便會忍不住地替他們感到難過。
甚至是想方設法,想要撫平對方的傷口,亦或是幫他們擺脫困苦。
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你非但沒能療愈對方,反而還擾亂了自己心情。
這樣的心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拯救者心態”。
說的是有些人在關係中,總認為他人的消極情緒應該由自己負責,如果不站出來幫助他,內心就會充滿愧疚感。
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生課題,倘若習慣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只會揹負上別人的因果,活得負重不堪。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管理好自己的共情慾,無論關係再親密,也不試圖拯救和療愈對方。


拯救者情結,
是不幸的開端
電臺主播@檸檬姐姐,曾分享過一個聽友的故事:
聽友有一個發小,兩人從小感情就很好,一直是無話不談的好閨蜜。
大學畢業後,她們都面臨著找工作的壓力,兩人的相處也慢慢變了味。
那陣子,發小覺得求職路上競爭太過殘酷,找工作的時候屢屢碰壁,心情也變得格外焦慮。
思來想去之後,便決定去考取教師編,給自己爭取一個穩定的“鐵飯碗”。
只是備考之路又何嘗容易,發小依舊感到壓力重重,覺得考上的機會渺茫。
她很擔心發小會被壓垮,所以總是耐心開導,想要幫助發小走出低落的情緒,重新振作起來。
可發小始終負情緒不斷,後來好不容易考編成功了,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上,發小竟然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沮喪”模式。
不是抱怨班裡的小孩子不聽話,就是吐槽同事們愛佔便宜,耍心機。
最初的時候,她也絞盡腦汁幫發小分析遇到的問題,竭盡所能地給予安慰,結果收效甚微,發小的生活似乎總充滿了各種不如意。
兩三年下來,她不僅沒有把發小拉出負面情緒的泥潭,反而被對方負能量傳染,整個人都感到心力交瘁,甚至開始害怕看到發小的來電。

網上曾有一個關注量2億多的話題:#不要做一個太容易共情的人#。
評論區裡,不少網友都分享起了自己的經歷。
說他們曾經都有過想拯救別人的時候,但無論多麼費心勞力,也療愈不了任何人,反而還讓自己陷入了痛苦的泥沼裡。
“拯救者情結”就像是一種病,一旦沾染,生活就會變得不幸。
面對別人的苦楚,尤其是身邊親近的人,便總是忍不住激發出過度的共情慾,希望能救別人於水火之中。
可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槍林彈雨要面對。哪怕你有再多的善意,也無法為所有人遮風擋雨。
太過共情、照單全收別人的情緒,只會把別人的難,都轉嫁到自己身上,最終拖垮身心。
及時從過度共情中抽離出來,冷漠涼薄一些,才能輕裝上陣,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好地前行。

你永遠無法療愈任何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分享過這樣一段經歷:
多年前,有個久未聯絡的朋友,有天突然給他發了條訊息:
“我現在好痛苦,好難過,你能幫幫我嗎?”
剛剛接觸心理學的武志紅,便立刻燃起了想要“療愈”對方的念頭。
他一邊耐心地傾聽朋友訴苦,一邊幫著分析開導,解決問題。
為此,朋友也十分感激武志紅,後來也就越發信任他。
武志紅為能幫到朋友而開心,可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他的意料。
生活中稍有不順,朋友就又開始糾結痛苦起來,且每次第一時間向武志紅髮牢騷,尋求安慰。
日子久了,武志紅被朋友的負面情緒折磨得筋疲力竭,而朋友也依然沉浸在痛苦中。
武志紅開始反思:自己一味地安慰朋友,真的能幫到朋友,治癒她的焦慮和痛苦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能緩解的不過是一時的情緒,卻從未真正地治癒對方。

季羨林在《悲喜自渡》中寫道: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愛莫能助。”
紅塵非淨土,各有各的苦。
生而為人,誰都會有難過酸楚的時候。
一遇到難題,就指望有人幫你走出痛苦的泥潭,本就是一場必輸之戰。
生活能治癒的,從來都是願意自愈之人。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小故事:
橋面上站著一個男人,他拿著一根繩子的一端,而另一端,則被一個跳下橋的男人拿在手裡。
橋上的人對橋下的人說:“我在這裡拽,你同時往上爬,我想我還有力氣可以救你上來。”
可橋下的那人卻說:“不了吧,我不是很想爬。只要你拽著,我就不會有事。”
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無論橋上的人堅持多久,也救不上來對方,只會耗盡自己的力氣。

或許你也曾經像橋上的人一樣,看到身邊有人身陷低谷,便忍不住想要幫助療愈對方。
可無論你怎樣竭盡全力地付出,也無法完全替他分擔,能帶去的不過是偶爾的溫暖和陪伴。
戒掉“拯救者的情節”,不再奢望成為誰的良醫,才是明智的立身處世之道。

放下助人情結,
尊重他人命運
曾仕強教授分享過一個觀點:
說他四十歲以後才明白,人生在世,千萬不要輕易可憐別人,哪怕是你的親近之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你同情誰,就會在無形中揹負起他的命運。心軟之人,註定福薄。
適當的涼薄冷漠一些,才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
還記得梵高在27歲那年,他當時已經嘗試過很多工作,卻都以失敗告終。
一事無成的他,索性決定追求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畫家。
在他堅持畫畫的那幾年裡,畫作無人賞識,生活捉襟見肘,他會因此陷入自我懷疑,內心常常掙扎而焦躁。
他最大的慰藉來自他的弟弟提奧,梵高常常向提奧傾訴心中的苦楚,甚至邀請提奧搬去他的畫室同住。
一開始,提奧也欣然應允,可沒過多久,提奧就選擇和梵高分開了。
原來,住在一起後,提奧不僅需要在日常瑣事上照顧梵高,還要接受哥哥多變的情緒。

他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
哥哥的身體裡好像有兩個人,一個溫和有禮且天賦極高,一個卻自私自利無情無義,而他每天都要面對這截然不同的兩個靈魂,這讓他常常感到痛苦、無力。
直到兄弟二人分開住以後,提奧才展開了新的生活。
他依舊和梵高保持著書信聯絡,偶爾送去關心,這樣兩人既不用捆綁在一起,又可以互相照應。
美國洛杉磯大學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做過一項著名的“情緒汙染”實驗:
讓一個心情愉悅的人,同一個情緒低落的人共處一室,結果不久之後,這個人也變得悶悶不樂。
那些痛苦悲觀的情緒,就像是一場快速蔓延的瘟疫,如果不及時遠離,反而試圖治癒對方,最後只會把自己也拖入泥潭。
人生各有因果,我們越想療愈別人,越會在無形中分擔別人的痛苦,揹負他人的命運。
聽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慈悲不是隨便地同情別人,而是允許別人成長,允許別人靠自己磨礪出內心的強大。
可以對他人心懷善意,但不必過度共情,放下助人情結,學會尊重他人的命運。


寫在最後
很認同這樣一句話:
“生活的意義,不是為別人的情緒找出口,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共情能力太強,總想拯救周圍人於水火,只會消耗你的快樂,吸走你的能量。
人生在世,沒有一個人會是另一個人的解藥。
任何時候,都不要試圖拯救和療愈別人,少共情別人的遭遇,不介入旁人的因果,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當你把目光從別人身上收回來,戒掉那些想要療愈別人的念頭,那麼恭喜你,你已然活成了更好的模樣。


作者 | 帆書 · 山月


關鍵詞
情緒
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