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賦予人們寧靜的寺廟,
風格卻並非總是一成不變。
一條探訪了兩座獨特的廟宇,
從全黑庭院,到賽博大佛,
兩位年輕的設計師繪出了全新的寺廟範本,
吸睛無數。
真容寺,影庭
94年的長沙男生弘毅,
在山西五臺山的唐代古剎真容寺,
建起了一座黝黑而透亮的“影庭”:
1390平的庭院,
沒有一棵樹、一片草,
而是由80000多塊石頭堆疊起伏而成。
天地、山水、建築全部倒影其中,
你能看見“雲在地上飄”。

木佛博物館,觀心閣內的空心佛塔,攝影:王寧
木佛博物館,
位於河北秦皇島祖山濟心寺內,
建築設計師韓文強,
借鑑佛塔、洞窟、經卷等傳統元素,
構建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空間,
開館沒多久,就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前往,
看完驚歎:“莊嚴肅穆,同時又很賽博!”
原來傳統寺廟也可以如此時髦。
自述:弘毅、韓文強
編輯:夏 爾
責編:陳子文

我叫弘毅,是一個造園師。設計影庭,前後大約花了9年的時間。
我記得非常清楚,9年前第一次來,進入到現在影庭這片空間的時候,四周什麼都沒有,只有非常乾淨、明亮、肅穆的唐式建築,還有上面的一方天空。

弘毅

當時我在裡面,站了有半個小時,沒有說話,就靜靜地感受它。那個時候我感覺,這裡應該是一種“沉下去”的感受:用一種黑色的材料,把它整體地壓下去。
因為五臺山是非常冷的,從10月就開始下雪,一直下到來年的4月,最冷的時候有零下二三十度。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就會發現,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如果放水,結冰了怎麼辦?如果種花草樹木,怎麼和季節契合?
但最後當這個方案出現的時候,之前所有擔心的問題,全部迎刃而解了——影庭既沒有植物,也沒有砌什麼水池,它“以石象水”,我在這裡構築了一片“海”。


影庭,山西黑
我們一共用了80000塊石材:4萬塊白麻石為底,上面蓋著4萬塊山西黑。
石材全部就近取料,然後切割成方塊:裡面有磨光的部分,又有打毛的部分,從每個角度看,給人的感受都不一樣。

僧人們的晚課時間
影庭的靈感,來源於《金剛經》中的一句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麼,要怎麼去體現這種夢幻泡影,或者說我們眼中的“琉璃世界”呢?


俯瞰影庭
答案就在季節裡。庭院講究四季:春天的花,夏天的濃蔭和鳴蟬,秋天的楓葉,冬天的雪。但影庭不一樣,它全部是石材,可以說,它是一個永恆不變的庭院。
但它恰恰瞬息萬變,天空、朝陽、晚霞,被反映照射。人們在裡面,每走一步,景象就隨之一變。我們剛才在院中,10分鐘之後看到的,哪怕跟10分鐘之前,都截然不同。

影庭,夏
我還記得夏天的時候庭院做完了,下完雨好像鏡子一般,如夢幻泡影。

影庭,冬
而到了冬天,第一場雪慢慢落下來,薄薄的白色一層,下面透著黑色的折射型條紋,這不又是“如露亦如電”嗎?
在這樣一座庭院裡,我一直在想的,是如何讓人們感受到空間的無限,還有時間的定格:當我們安靜下來的時候,就能看到天上的雲在地上飄。

跟真容寺的結緣,應該是在2016年年底。我大概只有21歲多,只是和方丈隆明法師通了一個電話,聊了半個多小時。他就說:弘毅,寺廟所有的園林景觀這一塊,就你來設計吧。
當時我是很害怕的,我說我年紀這麼輕,怎麼來做?
後來我跟方丈成了知交,我又過去問他這個問題。他說,因為你當時的一句話打動了我,你說“真容寺的庭院表達,不應該是江南的文人園林,也不應該是北方的皇家園林,它最好是利用當地材料、用當下意識演繹的一座‘北方禪庭’。”
這句話,跟他不謀而合。


影庭,設計手稿
這幾年中間,困難一點也不少。影庭光設計就推翻了很多次,我記得至少有做過六七稿。
最後還是《金剛經》。有次我偶然看到裡面的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打動我,我就想,能不能做一個“非具象”的東西?這樣就能裝下每一個人的心,每個人看到的東西,也都各不相同。
我就開始畫圖,大概有三四天沒怎麼睡覺,橫格、豎格、橫折……那時還沒考慮這11塊礁石,就只有一塊塊的方形格子。畫出來之後,我覺得這很像一張二維碼:能看到中間的高低起伏,山川大地的脈象,這種感覺,它是有呼吸感的。
那個時候應該是在凌晨三四點,我興奮得睡不著覺,馬上給朋友還有導師發訊息。第二天一早,我就覺得,這應該就是最後的設計方案。

影庭,方案稿
其實很多人也不太理解,大家會覺得,庭院中間就應該種樹鋪草,應該是春花秋月,對吧?但是這個庭院裡面一片空寂,只擺著幾萬塊石頭。
最後還是方丈支援了我,說弘毅做這個東西已經8年了,不管它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們先把它做出來,是對是錯,留給後人去評價吧。

當然,在設計之外,影庭本身也與真容寺一體共生:從最前面的山門,到天王殿、大雄寶殿,再到最後的法堂,我們都是按照傳統禪宗的“七堂伽藍”來設計。
到了影庭,也就是法堂的前庭,我們能看到的,其實是禪宗裡的“空性”,在有和無的不斷穿插之後,傳遞出這樣一種感覺。

我出生在長沙,很小的時候就對傳統藝術感興趣,小學最喜歡的就是鑑寶節目。到了高中,我每個月能省下40塊錢,去瀏陽的一家古董攤換幾個小古董回來玩。
19歲那年,我在江南大學讀書,上課的時候老師對我們講:中國的傳統建築,正在不斷地消亡。我就說,我一定要去看看,去了解一下。

大二放寒假,我給自己的單車充好氣,揹著包騎車就回長沙了。一路騎了17天,大概騎過了5個省,七十幾個縣市。
哪裡能夠看到古建走哪裡。穿過了九華山,廬山、鄱陽湖,過了兩次長江。
這次經歷讓我發現,我們國家真的太美妙了,我們的山川,我們的建築樣式,我們的地理環境,我們物產的豐饒,這太好了。
後來畢業,我去國外留學了6年,再回國創辦了事務所。中國庭院的現當代化應該怎麼走,我覺得影庭也是我的一次自我探索。

做影庭的這9年、10年,中間也經歷了很多的快樂、焦慮,也有很多我覺得我是解答不了的東西。你說自己有沒有什麼變化?我覺得是9年前我在庭院裡布石頭種樹,和我今天布石頭種樹,內心的理解有了不同。
這種不同,恰恰不是說用的樹、選的石頭更好了,而是在布過幾萬塊石,種過幾千棵樹之後,我才發現:沒有哪棵樹不漂亮,沒有哪塊石頭不美。

就像我設計真容寺的時候所想的:要各安其位,才能各美其美,才能美美與共,才能自然而然,才能生生不息。
我喜歡山水,只要這是一件值得自己去做的事情,我就不會輕易放棄。
做園林設計可能是吃不飽飯的,但也沒有關係,就算是去洗盤子,我也會感覺到盤子上的山水很美妙。


進入空心佛塔內部

木佛博物館設計師韓文強,中央美院建築學院教授
這批香樟木佛最初是由一位日本藏家從浙江東陽訂購的,總共700多尊,在日本的寺廟存放了很多年。唐宋風格的雕塑,很珍貴,而且自帶香味,輾轉幾十年後才回流到國內。
為了安置好它們,就在秦皇島祖山的濟心寺內,建了這麼一個木佛博物館。

河北秦皇島祖山濟心寺
木佛博物館位於最後面的三座大殿內
博物館的位置是在半山腰的寺廟中,專案用地是寺廟最後面的仿宋式三間大殿,外表看起來,是國內寺廟建築的常規制式。
我們覺得需要用當代的設計語言和觀念技術去詮釋這個充滿精神性的場所,就像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光之教堂”,傳統廟宇也可以有全新的表達方式,對當代人,尤其是對年輕人產生吸引力。

佛塔模型,“建築之中的建築”

長23米,寬10米、高18米,橢圓形殼體結構
攝影:金偉琦
主殿空間開闊,近20米高,進深大概有16.8米,我們就以佛文化裡的“佛塔”為原型,做了個“建築之中的建築”,立起了一座空心的殼體結構的佛塔。

塔總共有7層,展陳了155座木佛,我們倚著塔身,構建了3層的環廊。
進入塔的內部,首先會看到地面中心近6米高的千手觀音像,環繞它一圈的是約30尊化身觀音的立像,彷彿站在洞窟內,像漣漪一樣一層層向上,駐足向上仰望,能夠感受到一種永珍森列、圓融有序、無盡深遠的意境。


二層環廊,攝影:金偉琦
順著樓梯向上走,是二層的環廊,光線比較暗,我們設定了一些投影資訊,比如說觀音的手勢、觀音四大修行地等內容,以及佛龕。
頂層是“聖觀音堂”,為11米高的環形平臺,中間立著兩個背對背的聖觀音像,頭頂是整個佛塔最亮的光暈。

頂層“聖觀音堂” 以及環廊

“聖觀音堂”內部視角

張弦梁結構,攝影:王寧
兩座聖觀音像是由張弦梁結構來承託的,利用支撐杆和拉索產生結構張力,讓整體結構更加纖細柔美。
“聖觀音堂”也是整個濟心寺的最高點,透過窗格,能夠看到群山,天氣晴好的時候甚至能看到遠處的大海。

頂層,透過窗格能看見遠山


講經堂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經卷”
因為這是一個博物館,我們希望有公共教育的功能,旁邊的兩個配殿就改造為講經堂。
我們提取了“經卷”的意象,在四面天花懸置了發光燈箱構成一排排豎狀經文,文字字型是從趙孟頫的碑文裡轉化而來的,結合講經堂主題,分別使用了《佛說阿彌陀經》和《藥師經》。


鏡面天花讓經文形成瀑布流,充滿未來賽博感
整個空間相對比較暗,經文是個光源,當它亮起來的時候,頂上的鏡面天花就會反射經文。
假如說一個人在裡面坐禪,往上仰望的時候,就會發現經文會形成無盡向上生長的瀑布流,有點類似於像《駭客帝國》裡面的那種飄動的數字,能夠產生一種“賽博科技感”和戲劇性。
無論是講經或者抄經,都需要一種靜謐的氛圍,所以在牆面使用了吸音板,保證聲學效果比較好,把大門給關上,是比主殿要安靜很多的。

觀音雲臺在晴天的樣貌(側面)

觀音雲臺在霧天樣貌(正面)

觀音雲臺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婆羅浮屠”
木佛博物館的前面是大雄寶殿,兩者之間原本是由一段很陡峭的坡路連線的,那我們就借鑑了“婆羅浮屠”的原型,將這個坡路改造成“雲臺”,共7層,用了水洗石的材料,像祥雲一樣的曲線,一層層擴散開來。
我們還佈置了噴霧,開啟的時候,形成一種雲霧籠罩的神秘感。


池子裡的泉水長年不斷往外湧
臺階中間有一個6米高的石觀音像,在雲臺施工期間都是不能挪動的。
通常來講,大家在寺廟會透過燃香的方式來祈福,但因為我們的博物館裡面都是木佛,而且觀音文化本身跟水有密切的聯絡,剛好寺廟內部有一個天然的山泉眼,我們將泉水引過來到雲臺前的池子裡,放置一些木碗、木勺,進行一個特殊的“水供”。
你可以接一瓢水,沿著石階緩步走上中間的平臺,倒進黑色的水盂裡,完成這樣一種簡單的祈福儀式。


木佛位於倉庫時的場景
整個專案,從設計到施工完成,差不多是3年的時間,設計10個月,施工有26個月。
首先的難點是這批木佛尺寸差距很大,最大的有6米,最小的只有20釐米,需要反覆比對尺寸與展陳場景相適配。為了保證實施效果,我們在儲存木佛的倉庫裡,製做了1:1的塔身區域性模型,測試尺寸、結構、飾面、燈光等各個實施節點。
每個洞口,是有足夠的空間讓每一尊佛像立在那裡的,但是假如遇上地震,它會左右晃動,所以我們單獨設立了固定支架。
用銅材料3D列印的,像枝葉一樣結合整體造型裡,佛像本身是不能用釘子的,那我們就用比較細的魚線,讓它與蓮座保持一個穩定的連線。
為了木佛的儲存,我們還設計搭配了整套恆溫恆溼的系統,結合整體的空間形式,儘量消隱於空間之內,不去分散遊人的注意力。

現場施工場景
因為濟心寺在山裡,遠離城市,變化比較多,施工團隊來來回回就調整了好幾撥人。
而且它是一個室內空間,是不能夠上大型機械的,山上的施工條件比較艱苦,水、電等基礎設施都要重新搭建,就連運輸的成本也比一般的都要多。

整體來說,我們用當代的設計語言來詮釋一種傳統文化的精神,不過所謂的“創新”並不是拍腦袋憑空設想一個博眼球的設計,而是從歷史原型的基礎上生髮出新的變型,讓新生於舊,激發當代的新體驗。
我們希望木佛博物館是一個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交流場所。在欣賞造像藝術的同時,讓人保有謙卑之心,感悟佛學的深遠思境。空間的內在能量就是將每個觀看的人真正融入到這個場所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