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選一位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韓國導演,相信很多人會選奉俊昊。
他的那部《殺人回憶》不知為多少國產懸疑電影電視劇提供了敘事模版。
被奉俊昊"折服"的還有好萊塢,他們破天荒把奧斯卡最佳影片頒給了一部亞洲電影。
很快,奉俊昊新作《編號17》將登陸中國院線,中國觀眾也是久違了韓國導演的作品,儘管這是一部美國電影。
這事兒聽著就挺黑色幽默,就像奉俊昊的電影。
總結奉俊昊電影裡的關鍵詞,在我看來主要是這麼三個:美國霸權、階級鬥爭、時代眼淚。
美國陰影下
YIQIYINGCHUANG
在奪得奧斯卡之前,奉俊昊曾在美國接受一個採訪。採訪中,主持人將韓國形容為"被美國文化包裹的地方"。

導演奉俊昊接受採訪
奉俊昊沒法反駁,因為這是事實。
無論在文化還是在國家安全上,韓國都被美國所包裹。韓國人也只好掙扎於獨立自主與獲得安全感之間。
這必然會讓韓國民眾對美國產生一種撕扯心態,既依賴又對抗,既自尊又自卑。而這種心態又勢必會反映到韓國文藝作品當中。這在奉俊昊的電影中表現尤為明顯。
比如那部讓韓國人揚眉吐氣的電影《寄生蟲》,講的既是"樓上樓下"的階級關係,又何嘗不是韓國與美國的關係。
住在豪宅裡的樸社長一家,非常"美國化"。樸社長在美國發家,社長夫人口中不時溜達出蹩腳英文,兒子是印第安文化迷弟。請來的家教,必須是來自伊利諾伊芝加哥的傑西卡。

《寄生蟲》劇照
而"傑西卡"一家對樸社長一家的態度,又可以看作是韓國對美國的態度,攀附,模仿而又厭憎。
對於樸社長來說,施與是單方面的——我可以向你們釋放善意,但你們不能僭越,不能跨過邊界。

《寄生蟲》劇照
現實的韓美關係也是如此。所以特朗普才會詫異:"我們與韓國在貿易方面的問題已經夠多了。而他們卻‘回報’給我們一部‘年度最佳’的影片?"
在電影《殺人回憶》裡,主人公樸鬥萬用一個粗俗的比喻,把美國和韓國做了對比。
他說美國國土遼闊,警察想要覆蓋全境,必須採用科學方法,動點腦筋分析才行。可韓國太小,所以韓國警察用雙腳就夠了。

《殺人回憶》劇照
樸鬥萬這個小鎮警察,就彷彿那個年代韓國的縮影,既粗鄙又無知、既自卑又自大。
面對"掌握美國先進破案技術"的徐太允,樸鬥萬既想依靠對方破案,又想保住自主性,所以他不斷強調自身價值。就像現實中韓國人對傳統文化和"身土不二"的執著。
如果說在《寄生蟲》和《殺人回憶》裡,美國是作為一種文化景觀出現,那麼在《漢江怪物》裡,美國人直接粉墨登場。
影片源自真人真事,即2000年龍山美軍基地醫院強制韓國職員非法傾倒劇毒物質的"麥克法蘭事件"。

《漢江怪物》劇照
在影片中,美軍以莫須有的病毒為藉口,肆意侵犯主權。韓國人則只能脅迫性地服從或者執行命令。
在這部略帶科幻色彩的電影中,奉俊昊不再留任何情面,直接把韓美之間不可言說的關係赤裸裸展現出來。

《漢江怪物》劇照
或許正是這樣的"耿直",吸引了美國人的目光。於是有了《雪國列車》。
"階級鬥爭"一抓就靈
YIQIYINGCHUANG
在奉俊昊的電影中,"階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鍵詞。《雪國列車》正是這一話題最直接的展示。
但說實話,《雪國列車》在奉俊昊的電影中顯得過於機械,缺少了其作品中特有的那種趣味。我想這和亞洲導演初闖好萊塢,必然會削弱對電影的掌控有關。

《雪國列車》劇照
同樣作為描述"階級鬥爭"的電影,《寄生蟲》要比《雪國列車》耐人尋味得多。奉俊昊把"階級"二字刻畫進電影的每一個畫面中。
在電影《寄生蟲》中,主人公們的處境與階級被奉俊昊用住宅的高低劃分出來。樸社長一家住在半山豪宅。金基澤一家住在半地下室裡,管家雯光的丈夫則躲在地下室裡。


《寄生蟲》劇照
而金基澤一家想要取代的,正是管家雯光一家。在金基澤一家看來,他們實現了"階級躍遷",但其實不過是與雯光一家的底層互害。
當已經被解僱的雯光在雨夜按響社長家的門鈴時,兩個家庭打響了階級爭奪戰。這是一次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兩個家庭都害怕被打回到地下室。

《寄生蟲》劇照
影片裡真正可能實現階層躍遷的是金基婷(傑西卡),和她的父母哥哥靠取代他人獲得工作不同,基婷自己創造了一個工作崗位。
基婷代表了底層實現階層躍遷的通道——無需內鬥,靠個人能力。然而她卻在電影的結尾被殺——通道被堵死了。
出離了憤怒的父親基澤,終於一刀捅向樸社長(統治階級),結果被永遠"囚禁"在地下室。

《寄生蟲》劇照
在奉俊昊的電影裡,敢於對抗體制的人並不少,但下場都不好。在《綁架門口狗》裡,鍋爐工金某因為識破豆腐渣工程而被"用混凝土砌到了牆裡"。
《雪國列車》裡的"革命領袖"柯蒂斯最終發現,他們的抗爭不過是系統週期性清理冗員的演算法。而他本人也被"清理"。

《雪國列車》劇照
這種底層階級的互害與掙扎,是奉俊昊電影的重要命題之一,他也因此贏得了好萊塢左派們的青睞。
奉俊昊用電影諷刺和控訴上流社會(美國),而上流社會則用獎項展現自己的憐憫與愧疚,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歧視呢?
房間裡的大象
YIQIYINGCHUANG
奉俊昊最狠的一刀,始終是捅在了自己祖國身上。在《殺人回憶》裡,比連環殺人犯更可怕的,是那個時代的氛圍。

《殺人回憶》劇照
這氛圍瀰漫在空氣中,無遠弗屆。你不去找它,它也會來找你,改變你的生活和命運,無處躲藏。
在電影中,一邊是走夜路的女性被兇手襲擊,一邊是宵禁的警報響起,街道被黑暗吞沒。

《殺人回憶》劇照
這兩個場景交叉切換,奉俊昊想要告訴觀眾,正是燈火管制所製造的黑暗,為惡魔的罪行提供了"便利"。
更為諷刺的是,公權力不但提供了便利,還帶走了"保護者"。第五個受害人本可以逃過一劫。結果那天的武警都被派去鎮壓大學生示威。

《殺人回憶》劇照
在影片裡,這時代的氛圍具象化成基層警察趙容九。如同樸鬥萬那個比喻,趙容九就是一個用腳丈量韓國的人。
追捕嫌犯時,趙容九一個飛腳解決問題;刑訊逼供時,趙容九戴上鞋套肆意施暴;而鏡頭一轉,趙容九又在暴雨中猛踹示威的女學生。

《殺人回憶》劇照
這隻腳就像那個時代,只用來實施暴力,卻從未用來搜查連環殺人犯。對於這樣的腳,奉俊昊用一根生鏽的釘子把它廢掉。
然而在那樣的氛圍中,砍掉一隻腳,就會有另一隻腳替代。一度相信證據不信暴力的徐太允,最終也飛起自己的腳:"不需要目擊者,也不用聽他胡說,直接打死他就行!"

《殺人回憶》劇照
反倒是目睹趙容九下場的樸鬥萬,兔死狐悲,選擇相信證據,阻止太允,而最終也離開了這個體制。
影片的最後,樸鬥萬抬起頭,正面直視鏡頭。他打破了第四面牆,與觀眾對視。他所凝視的,既是可能觀看影片的兇手,也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觀眾。

《殺人回憶》劇照
始於型別
終於背叛型別
YIQIYINGCHUANG
對於影迷來說,奉俊昊電影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對這些主題的探索,更在於他的呈現方式。
和李滄東、金基德、洪常秀這些作者導演不同,奉俊昊的電影往往以型別片的姿態出現,但是看過之後會發現,電影最終走向了型別的反面。
我們以為《母親》描述的是媽媽為兒子伸冤的崇高母愛,結果這母愛突然走向了扭曲。

《母親》劇照
我們以為《雪國列車》是一個反烏托邦的革命故事,未曾想卻是如何維繫物種生存的冰冷故事。
還有《殺人回憶》,最初我們以為那就是一個城鄉警察聯手破案的警匪片,可結果這部電影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巨大創傷。

《殺人回憶》劇照
就像韓國影評人李東振所說:"按照型別的規則和慣例,故事的每一步都該按‘計劃’推進,奉俊昊卻一定要將其推入一個‘無計劃’的無底洞。"
正是這樣的敘事手法,讓奉俊昊的電影兼具型別片的觀賞性和文藝片的思辨性。於是收穫眾多電影人的效仿。
例數這些年來中國的懸疑影視作品,我們總能在其中看到《殺人回憶》的影子。把一個懸疑故事作為切口,去描摹一個時代,這是《殺人回憶》為我們提供的敘事模版。

《暴雪將至》劇照
如果說一個電影人的作品影響至深,還有什麼能比得上為後來者提供一個敘事模版?某種意義上來講,《殺人回憶》之於中國電影人,就像《七武士》之於美國電影人。
如今,距離《寄生蟲》橫掃奧斯卡已經過去6年,相信《編號17》會比《雪國列車》更加具有奉俊昊的調調。
《編號17》當然又是一部科幻型別片,但我們都知道,奉俊昊一定會摧毀這一切,然後把觀眾帶進溝裡。


作者 | 牛角
永遠的新文化報評論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 起 推 薦
更 多 課 程 介 紹 | 專 業 幹 貨 分 享
關 注【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