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2025年度校長全球創新基金獲獎專案揭曉,其中兩項聚焦中國綠色與社會創新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部(Columbia Global)日前正式公佈了2025年度校長全球創新基金(President's Global Innovation Fund)的獲獎專案。該基金專案依託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的全球平臺、豐富學術資源與廣泛網路,旨在支援具有前沿視野和突破性創新的學術研究與實踐專案,推動全球合作與社會變革。
自2013年設立以來,該基金已累計資助超過123項跨學科研究,極大促進了院系之間的創新合作。獲獎專案不僅透過國際合作實現科研突破,還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學習和實踐平臺,培養未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領導者。
在今年校長全球創新基金的獲獎專案中,有兩項將與哥大北京全球中心展開深入的學術合作與專案落實
這兩項獲獎專案分別聚焦於:數字平臺經濟背景下的勞動者權益、社會保障以及未來發展路徑,為中國數字勞工階級的社會融合與權益保障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方案;以及透過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探討如何利用自然生態力量應對環境挑戰、提升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中國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提供科學指導和創新模式。
這兩個專案的成功入選,不僅彰顯了哥倫比亞大學在全球社會創新中的重要影響力,也為未來在華深耕、推動區域合作與全球交流注入了新動力。我們期待這些研究成果在政策制定、學術交流和實際應用中發揮更大作用,共同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更加綠色、公平和可持續的未來。
01
專案名稱:平臺經濟與中國數字勞工階級
Platform Economy and China's Digital Working Class
首席研究員:
蔣俊彥,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專案簡介:
    數字平臺雖然興起僅十餘年,卻已深刻改變了社會在商業和勞動領域的協調方式,催生出一代新型勞動者。他們的身份、工作安排及工作模式與傳統公司和工廠僱員截然不同。這種生產方式的轉變,對平臺工人的價值觀、身份認同和集體行動的潛力有什麼影響?數量龐大卻作為個體工作的零工工人,能否形成集體或階級的意識?平臺勞動的經歷如何影響個體對技術、市場及分配正義的看法?此外,工人如何應對平臺的演算法控制並爭取其合法權益?
    本專案旨在以中國——這一全球科技強國和世界頂級數字平臺的所在地——為背景,深入探討上述問題。專案將藉助校長全球創新基金專案及北京全球中心的支援,圍繞該議題建立關鍵的初期概念框架、實證研究路徑及長期合作研究所需的組織架構。我們計劃與來自美國、中國和歐洲的研究人員聯合開展多項合作活動,包括:(1)對平臺工人進行訪談;(2)與學術機構、平臺公司及政府監管部門建立合作研究夥伴關係;(3)探索與學術及企業合作伙伴聯合開展試點調查的可行性;(4)組織公開活動,傳播研究的前沿成果。
專案負責人簡介:
    蔣俊彥系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聚焦於記錄中國不同社會政治群體的態度差異與意識形態取向。他的既往研究曾探討中共黨員與非黨員之間的價值差異、中國網民的意識形態聚類,以及公眾對數字技術的科學與政治影響的認知態度。
哥倫比亞大學合作研究員:
    陸瑤,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其研究領域橫跨不平等、人口學與政治社會學。她曾主持一項關於中國人口遷移與家庭的大型全國性調查,並在中國多地開展田野實驗。其當前研究聚焦於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與就業不足問題,以及這一新興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階級的政治回應。
02
專案名稱:評估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建設中國農村韌性社群中的貢獻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 to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and Building Resilient Communities in Rural China
首席研究員:
Deren Eaton,哥倫比亞大學文理研究生院生態、演化與環境生物學系副教授
專案簡介: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複雜環境問題的有效框架,其核心在於利用自然生態系統服務的優勢。然而,量化NBS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的一大挑戰在於缺乏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趨勢資料。雖然即時生成生物多樣性資料較為困難,但基因組技術、生物資訊學和統計建模領域的最新進展,特別是環境DNA(e-DNA)分析的應用,正在為大規模生產高解析度生物多樣性資料開闢新途徑。
    本專案旨在利用這些新技術,研究NBS在高生物多樣性價值的中國農村農業生產系統中的作用。我們計劃組織並領導一次為期兩週的國際交流活動,邀請四至五名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和本科生,與在中國西部農村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同行進行合作研究。具體而言,我們將:(1)在北京全球中心舉辦研討會,識別並評估中國西部有效的NBS;(2)在雲南舉辦技術研討會,聚焦利用e-DNA測量生物多樣性的方法。
    我們將與北京全球中心緊密合作,以最大化這項研究的影響力和覆蓋範圍。參與的哥大學生將深入瞭解中國西部的NBS及生物多樣性。本專案將建立並加強世界兩大經濟體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為未來共同應對氣候和生物多樣性挑戰創造更多合作機會。
專案負責人簡介:
    Deren Eaton博士是一位專注於演化生物學的專家,擅長植物基因組學、計算生物學等領域。長期從事橫斷山-青藏高原地區這一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的植物多樣性研究。自16年前開始在該地區工作以來,他與中國科學院和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目前,他領導的專案利用基因組學技術,著重研究景觀開發對HMR地區植物物種近期與歷史基因流動的影響,為區域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哥倫比亞大學合作研究員:
    夏雨舒博士,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助理研究教授。夏博士是一位土壤科學專家,專長於農業應用中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她以多源資料(野外、實驗室、遙感、調查)及高階建模工具為基礎,評估與氣候智慧型農業實踐相關的生態系統服務與效果。她與浙江大學在農業NBS評估方面保持著持續合作,目前的研究專案聚焦於土壤健康、碳封存及溫室氣體排放,為區域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提供科學支撐。
    Viorel Popescu博士,生態、演化與環境生物學系副研究員。Popescu博士是一位專注於定量生態學的研究者,研究範圍涵蓋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驅動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對陸地及淡水生態系統中動物多樣性的影響。他與昆明動物研究所保持持續合作,並擁有組織舉辦定量生態學研討會、領導生物多樣性評估專案,以及將科學研究轉化為自然資源管理實踐的豐富經驗,曾多次向美國及國際自然資源管理機構提供技術指導。
聯絡我們
誠邀有意與入選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學者及研究機構,請將您的合作意向傳送郵件至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