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當下教育不可避免的六大沖突

文章來源:“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


作者:陳默  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

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今天已經到了不能不提出問題的時候了。當下的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間存在著不可避的衝突。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家長和老師反映孩子厭學、拒學的問題,休學的孩子也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不少因學業問題患上抑鬱症……是時候對教育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進行思考了。
教育是關乎民族未來的事業,一個民族有沒有美好的未來,看教育如何發展便能知曉答案。當下的教育到底遇到了什麼發展難題?教育未來該向何處去?這是我們無法迴避也不應迴避的問題。
一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被問題牽著鼻子走還可能迷失大方向。當前的教育問題不能以一句“都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以蔽之,世界上沒有不應試的教育,哪裡都是有選拔的。解決當前的教育問題也不能只是喊喊口號、搔搔癢的小修小補,而應該從本質上、哲學上,從現代文明對人的要求和人的發展規律上來思考。
筆者認為,當下教育不可避免的六大沖突是導致教育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這些衝突需要從頂層到基層的發力、從頂層到基層的推進、從頂層到基層的改革。本文試以“表格+文字”的形式來呈現這六大沖突。


當今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強、知識面更廣、視野更開闊,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他們不願做“螺絲釘”,而要成為自己的主人。但是,我們今天的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法和手段上明視訊記憶體在單一化、工具化和功利化的問題。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看到一些青年人和他們的家長已經開始打起了“保衛戰”。
北京的一個“85後”女孩殷越,愛好做纖維手作,大學畢業後,她沒讀研,也沒上班,而是宅在家裡,每天戳戳戳,至今已經11年了,前幾年幾乎是零收入。幸運的是,她的父母十分認可她的手作天分,為了女兒能夠安心創作,心甘情願地對她的生活進行補貼。殷越用纖維毛氈創作了各種玩偶,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2016年,她成為第一個在日本舉辦個展的中國羊毛纖維手作作者。事實證明,她的堅持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她做到了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光發熱。
我們小時候常常被教育“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是沙漠裡的一粒沙”,當今的孩子不像前兩代人那樣注重“集體主義”和“順從主義”。傳統的評價主要是看孩子對集體的適應性,而當今的孩子注重展現個性。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個人利益、個人隱私以及個人空間是要讓步於集體利益和公共空間的。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當今的孩子更加重視個人隱私,也追求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當今孩子的個性化需求、自主性要求逐漸增加,但是現實很難滿足他們。曾經,春遊是孩子們翹首以盼的日子。如今,卻不那麼受孩子們期待。提到春遊,一些孩子會一臉的沮喪,因為集體春遊很難滿足他們的多元化需求。還有一些孩子覺得春遊沒有必要,在虛擬世界中他們也可以找到同樣的樂趣。因為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與網路化、數字化、智慧化形成了統一場,一出生就與電子產品緊密相處。
在生活中,總能聽到老一輩人感慨現在的孩子太難帶,老師們也覺得他們教的孩子一屆不如一屆。傳統教育是以身份教育人的,“我是你爸,我講的話你要聽。”“我是你的老師,我講話你要聽。”但對當今的孩子而言,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廣泛,他們大腦裡的資訊量很大,在他們心裡權威感越來越難以建立。成年人要有與他們對話的能力,才能被他們認同。
有很多家長跟我抱怨:“我家孩子,小小的年紀就學會頂嘴。”現在孩子對話語權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我們還是用身份去教育孩子,一定會碰壁,甚至起衝突。一些孩子就是因為在學校跟老師起了衝突,而不去上學的。
當今的孩子是浸潤在愛中長大的,因此他們更具有同情心。很多家長苦惱於“孩子想養小動物,但我不想養,我該怎麼辦?”。還有家長反饋,孩子看到流浪在外的小貓、小狗就想收養。其實,他們內心積攢了很多愛需要傳遞出去,但在集體環境中,我們更多強調的是競爭。
有個初中女生不願去上學,溝通中我得知,她原是一名學霸,平時都是第一、第二名,有一次考試卻考了第十四名。老師找她談話:“你最近在想什麼?怎麼成績下降這麼多?”還給她看了閨蜜的試卷,“你的閨蜜進步了8名,如果你不加倍努力,將來很可能學不過她。”這個女生因此產生了厭學情緒,把閨蜜也“拉黑”了。這件事還引起了連鎖反應,閨蜜也不肯上學了,她不願意因為自己考好了而失去一個閨蜜。
這件事的問題在於老師製造了一個高競爭的環境,而當今的孩子希望把愛傳遞給身邊的朋友,同時也從群體中得到愛。現實中,還有老師依據名次來安排座位,不少學校依據上一次的考試排名來安排下一次的考場。這樣的教育觀與當今的孩子是不匹配的,會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
很多家長、老師教育孩子“好成績=好大學=好工作=好人生”,這就是告訴他們,讀書是為了獲取好的社會資源。但是,當今的孩子生活在物質豐厚的時代,他們對資源並不感興趣。
一些孩子很早就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但是家長和老師並沒能為他們解惑。有個大一的學生要休學,他的爸爸打電話給孩子的輔導員,也沒有找到孩子想休學的原因。後來,這個孩子的爸爸讓他找到我,在單獨溝通中,他跟我說:“老師,其實我從初二開始就不想待在學校。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我所看到的世界是我意識的反映嗎?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客觀世界嗎?……這一系列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困擾著我,我甚至覺得自己快要炸掉了。”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很多孩子被成年人傳導的功利主義和標準主義所影響,他們時常處於功利和不功利的較量中,這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痛苦。
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理解人生、創造生活。在當今的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價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義。
很多孩子的家庭生活空間很寬敞,從小就擁有自己的兒童房。當走進容納四五十人(有的甚至更多)的教室時,不少孩子本能上感到不適。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學齡兒童的數量將逐漸減少。有教育專家建議全面推行小班制教學改革,指出“大班制教學模式所採用的統一的教學方法和內容,缺乏對不同學生個體差異的考慮。這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被忽視,無法適應教學節奏,從而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義務教育到了該精耕細作的時候,粗放型的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孩子的需求了。
在這個資訊噴湧、多元並存的時代,孩子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傳統的、刻板的教育模式。以上六大沖突如果不解決,將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厭學、休學,甚至徹底放棄學業。
—  END  —

本文授權轉載自“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


作者:陳默  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


“光明社教育家”是《光明日報》旗下《教育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以“因思考而不同”為辦刊特色,努力助推教育家成長。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