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連連遭襲美國社會裂痕難以彌合

全文共1505字,圖片3張,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文章轉載於“川上觀
今年3月以來,美國多地接連發生針對特斯拉汽車、充電站及經銷店的暴力破壞事件。從燃燒瓶襲擊、槍擊商鋪到噴塗“拒絕馬斯克”標語,甚至出現個人資訊洩露和網路威脅。
這一系列事件迅速升級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領導的“聯合反恐特別小組”介入調查的“國內恐怖主義”案件。
儘管表面上看是針對特斯拉及其CEO馬斯克的報復,但其根源卻折射出美國社會深層的政治對立、經濟矛盾與社會撕裂。
實際上,事件的直接誘因與馬斯克2025年初出任美國政府效率部高階顧問後的激進改革密切相關。
作為以“削減政府浪費”為目標的部門負責人,馬斯克推動關閉部分聯邦機構、大規模裁員及縮減公共開支。
這一政策迅速引發被裁公務員群體及左翼組織的不滿。例如,馬薩諸塞州一處特斯拉充電站被噴上針對特朗普的辱罵性標語,同時遭到燃燒瓶襲擊,顯示是抗議者將馬斯克的政策與政治立場直接關聯。
馬斯克的改革被部分群體視為“資本權力對公共服務的侵蝕”。美國司法部長帕姆·邦迪雖將襲擊定性為“國內恐怖主義”,但輿論場中不乏對暴力行為動機的“理解”。
有美國網民在社交媒體質問馬斯克:“在你裁撤無數人飯碗時,是否想過會被報復?”這種情緒表明,美國在經濟層面的利益衝突已成為社會矛盾的爆發點。
而且,相關事件的政治化在特朗普的介入後更加明顯。
特朗普最近公開支援馬斯克,稱襲擊者為“國內恐怖分子”,並將暴力行為與政治立場繫結。司法部隨之啟動反恐調查,部分嫌疑人可能面臨至少5年監禁。這種“恐怖主義”定性雖強化了執法力度,卻未能平息爭議。
馬斯克本人則將襲擊歸咎於“左翼仇恨”,認為其政府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然而,襲擊者的動機並非單一。
例如,科羅拉多州、華盛頓州等地的破壞事件中,既有針對馬斯克個人的標語,也有無明確政治指向的縱火。可以看出,暴力行為背後混雜著對政策的不滿、對資本巨頭的敵視,甚至可能夾雜著極端環保主義者對電動汽車產業的矛盾態度。
值得關注的是,事件中出現了組織化的網路攻擊。一個名為“Dogequest”的網站公開了全美特斯拉車主的個人資訊,並標註特斯拉設施及政府僱員住址,要求車主“證明已出售特斯拉”才能移除資訊。該網站以燃燒瓶圖示為游標,雖聲稱“不支援暴力”,但其行為無疑加劇了社會恐慌。
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在此事件中被放大。支援馬斯克的群體強調“法治與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而反對者則指責其政策加劇社會不公。
這種對立在社交媒體上演變為“站隊”罵戰,甚至波及普通車主,一些特斯拉使用者因害怕成為攻擊目標不得不選擇賣車。
特斯拉作為全球電動汽車龍頭,本是美國科技創新力的象徵,但其與政府合作的深化卻將其拖入輿論漩渦。本身特斯拉的崛起就已經衝擊了美國傳統汽車產業,導致了部分工人失業,現在馬斯克的改革還被解讀為科技資本對公共領域的接管,這種“公私邊界”的模糊無疑激化了美國民眾對科技巨頭權力擴張的反感情緒。
此外,特斯拉的“成功敘事”與美國底層民眾的經濟困境形成鮮明對比。2025年,美國通脹壓力未消,中產階級縮水,而馬斯克一邊裁員節流,一邊享受政策紅利,自然成為部分群體的洩憤目標。經濟地位懸殊導致的階級矛盾,在此次事件中透過暴力形式在宣洩。
特斯拉遭襲事件絕非單純的商業糾紛,而是美國政治經濟結構矛盾的集中爆發。從“佔領華爾街”到“黑命貴”運動,美國社會似乎陷入“暴力-鎮壓-更劇烈暴力”的迴圈。
此次事件中,政客的標籤化敘事、資本的傲慢與民眾的絕望交織,暴露出所謂“民主制度”在調和根本矛盾上的乏力。這再次證明,社會穩定需建立在經濟發展普惠性、政治參與有序性、輿論引導理性性的基礎之上。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