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散記,為新春添把火

回鄉過小年。現在交通便利,家鄉並非過去那樣的遙不可及,但家鄉依然是熟悉交纏著陌生。經歷過的、未變化的,便感覺熟悉;沒有見證的、沒有參加的,便感覺陌生;曾經有過、今日卻無的,曾經有過、今日重現的,便是熟悉夾雜著陌生。
安徽地跨南北,桐城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小年夜,小侄子在山村院子裡放起了煙花。要給這個煙花做個廣告(我還不知道是什麼品牌、什麼品種),居然足足噴焰三分鐘。當你認為它該噴完了,它卻又勃發了,滿院星斗,間雜噼裡啪啦,讓人驚喜。
有煙火,才是真過年。“炮竹聲中一歲除”,沒有煙花炮竹,縱使大喇叭喊破天地說年味沒淡,都只能對其呵呵。
從離鄉讀中學開始,每次過年回家,都想要體會一點點體力勞動。早年老家確實有很多農活,田間地頭山上,家裡的房屋維修,房前屋後的打掃,多少能忙活一些。近些年來,父母在城裡帶娃,回鄉過年也有了“客”味,真正的農活就不多了。但我還是想創造機會稍稍體驗,特別是跟父親一起做事,哪怕父親不讓我做什麼,我就在旁邊看著,也是一種重溫和享受。
這次也一樣。上山砍柴、鋸樹,察看菜地、茶園,一年一次輕度體力活兒,健康有趣味!
不免回憶起小時候跟父親一起上山砍柴的情形。砍樹、砍柴,是真正的辛苦勞動,也是人類直接享受的大自然的饋贈,也直接體現了人類的辛勞、堅韌和智慧。如今農村的孩子已經不需要做這些了,以後若有機會,要跟孩子們講講砍柴砍樹這些遙遠的故事。
茶園茶樹老葉上全是蟲洞。今年是暖冬,開春後茶葉乃至農作物蟲害估計會加重,不打農藥的原生態茶葉將受挑戰。
茶葉完美地展示了春之萌動和生命的新鮮。我給村裡產的桐城小花茶葉罐上選了一句話:“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就像黃梅戲《天仙配》“路遇”那段唱的,“你好比楊柳遭霜打,待到春來就發枝”。別看這些茶樹現在蔫頭耷腦的,春來一定是生機勃勃,生機盎然。只是,今年暖冬,少了兆豐年的瑞雪。莫要發芽時遭寒流春雪,那將是凍死成片,損失巨大。
菜地裡青菜葉子都被鳥兒啄吃了,光禿禿的,居然很整齊,看著有點好笑。據說種的瓜薯玉米都被野豬吃了,便不再種。生態是很好,但農村的農作物種不了,也很奇葩。以後農村人口可能更少,也許隨著這兩代不斷遷徙進城,人類終將退出村野,這裡終將回歸鳥獸自然。要不要趕緊埋點東西,幾千年後被挖出來,發現人類活動痕跡,也有意思。
去年夏天,山裡爆發了空前的大水,加上上游堤壩決口,毀壞了不少農田水利和道路,至今尚未完全恢復。溝渠斷流、小路毀壞,不能通行。這條溝渠曾經是清清流水,是維繫幾個村莊的灌溉主幹渠,也是孩童們抓魚摸蝦的樂園。我清楚地記得以前經常修補這條溝渠,一次大修後,用瓷片在水泥路面上擺出了“人民道路人民建”的字樣,每天走在路上去上學,感覺頗為神聖,也對“人民”二字有了切實的理解。
我溯流而上,居然還找到了這幾個字,而且這段溝渠沒有毀壞。想來已經三十多年了,依然可以辨認“人民道路”。
鳥獸是小禍害,天災是大禍害,今天的農業農村,說“靠天吃飯”或許過分了,但依然受天影響極大,依然艱難。2017年,我寫過“慫恿”父親養魚的故事,如今這片池塘乾涸種了菜。小小一方水塘,短短八年,竟然遭到兩次毀滅打擊!
好在村裡幹部說,這段溝渠的復修已經立項,年後就要動工。希望早點恢復建好。
這些艱難之外,也有很多希望。這次見到不少鄉村幹部,特別是有不少青年人,95後00後的,到鄉村工作,讓我大吃一驚。看上去熱氣騰騰,也添了不少希望。
家鄉的希望還是很大的。傍晚在初中老同學們的帶領下,回到外婆家的當年的紅心村。站在外婆家的舊址附近、曾經我的小學附近,看桐城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只有驚歎。兒時瞎想的打個洞直通山外,居然變成了現實;兒時不敢想象的移山造海,居然真的在眼前發生。只想說七個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是桐城史上最大單筆投資專案。深山老林,改天換地,未來的能源、康養、旅遊,都是家鄉的新希望。

初中同學聚了一大桌,我雖見過大部分,但還有不少人畢業以後互相從來沒見過。我請大家一個一個講。這麼多年,大家複雜的經歷,其中的曲折和成功,痛苦和成就,彷彿把真實中國三十年的電影,從頭播放了三十遍,各個不同,又有共通共性。相對而言,我這樣一直在大學工作的人,真的好像飄在天上,而

同學們的經歷更加真實更加細膩。

幸虧我給這個號取了名字叫“泥巴青年”。空中是沒啥味道的,除了風大;泥土中才有各種複雜的真實味道。

老同學安排的飯菜實在又可口。發幾張看看就能感受到:
說起吃的,美食總是回鄉的一大主題。
最美好的家鄉美食是什麼呢?我認為最好的家鄉美食,不在於豐盛和熟悉的味道,而是自己動手一起做的美食。
這次在家時間太短,只參加了一項:炸糯米圓子。

炸圓子,真實過年味。糯米涼水浸泡一夜,甑蒸成飯粒,木棒錘揣成泥,新增山粉鹽水佐料少許,手搓成圓,放置兩個時辰。柴鍋大火烹香油,圓子下鍋,炸至金黃。外脆內糯,香噴噴、熱乎乎,純正家鄉年。

我把這些發到朋友圈,好幾百的點贊和留言,勾起許多鄉情和饞蟲。
我的工作,自然只是個配角,只在揣錘糯米飯時出了一點點力,然後在炸圓子時,在灶臺添了幾把火——主要還是想坐在那裡,一邊烤火,一邊看父母忙碌。
家鄉炸圓子不僅是糯米飯圓子,還有澱粉圓子、肉圓子,等等。過年美食也不僅是炸圓子,還要自己做豆腐、熬糖稀、做切糖等。曾想寫寫這些,但確實沒顧得上寫,家鄉也有不少人已經寫了,比我寫得更加細膩和生動。家鄉號稱“文都”,這個稱號有點大,不過確實有很多各行各業的普通人願意用筆記錄家鄉的風土人情,記錄一些人、一些事。這些文字,就跟我這篇一樣,普普通通,但真真實實,用文和物、人和事、情和理,一起記錄我們真實的生活,也將之傳承於子孫後世。
短短兩天,很快回程。箱子裡塞滿了圓子、蘿蔔、青菜。家鄉的蘿蔔青菜,真甜,真好吃。回京後,清水煮一盆青菜,也是至上至純的人間美味。
已經很多天沒更新公眾號了。回京後,把這兩日朋友圈的文字圖片扒下來,在“泥巴青年”留存記錄,分享給讀者。
也藉此機會,祝願這兩天見著和沒見著的老師同學親朋好友新年安康如意,祝願家鄉更好。
題圖用我在灶臺添火炸圓子的照片,意為新春添把火!
加油!要開心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