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智谷產業組

霸道總裁愛上絕經的我,無腦短劇對老年人下手了
淪陷了,徹底淪陷了!
如果你發現,最近你爸媽茶飯不香,好像有心事,上廁所、洗澡都端著手機,時而笑如熱戀,時而眉頭緊皺,甚至還偷偷動用卡里的錢,彆著急,
他們不是出軌了!八成是陷入老年甜寵短劇裡了。
這幾個月,中老年題材的甜寵霸總短劇異軍突起,以前是《霸道總裁愛上我》,現在是《霸道總裁愛上絕經的我》,以前是刁蠻婆婆欺負柔弱“小白花”兒媳婦,現在是惡毒兒媳婦刁難善良婆婆。

比如最近爆紅的《閃婚老伴是豪門》,49歲的女主角石小秀,閃婚“空調維修工”雷志遠,在被惡媳婦、刁親家百般刁難時,男主如同天降神兵,一聲怒吼“誰敢動她一下試試”。
原來,“空調維修工”竟然是總裁!總裁的女兒更是孝順懂事,價值7萬多的高定裙子、50萬的百年人參,說送就送。
這樣的狗血短劇,不僅你媽愛看,你爹可能更愛看。據媒體報道,《閃婚老伴是豪門》在小程式投流付費的使用者畫像中,有60%到70%是男性,年齡在41-50歲以及50歲以上的中老年佔了其中的七至八成。
年輕人摳摳索索,中老年人氪金如土,瑞諮詢的報告早就指出了,在2024年的微短劇市場中,40至59歲的使用者佔比高達37.3%,而60歲以上的使用者也佔到了12.1%。去年的短劇市場規模就已經高達373.9億元,今年突破500億不是夢。
拍一部這樣的老年霸總短劇需要多少錢?
七八萬足矣,不需要吊威亞,不需要大規模群演,更不要大場景、大製作。
回報率卻十分可觀,據南方都市報,《閃婚老伴是豪門》劇本監製“花捲”透露,該劇的充值金額在一週達到3000萬元左右,但這當中有80%左右是投流成本和渠道費用,最後獲得的端原生收入為600多萬元。
老年霸總短劇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們總算認清了年輕人真沒錢了的現實,瞄準了眼下有退休金、又有大把時間揮霍的老年人。
這才是中老年人的“精神鴉片”!
但我們也很難去苛責為短劇付費的老年人,畢竟他們跟兒女同住被嫌棄,跳廣場舞被罵擾民,老伴更是不解風情“看著都煩”,被空虛、寂寞和渴望裹挾的他們,太需要一個情感出口了。

維密,回不到過去,也走不進未來
沒有什麼是比2024年的維密秀更擰巴的存在了。
過去幾年裡,對性感、悅男的盲目追求,加上時不時曝出的性別歧視和性騷擾醜聞,讓它經歷了十足的低谷。痛定思痛,維密決定更換管理層以適應時代風向的變化。2021年改組後,維密終於不再是一個由“老男人領導的內衣品牌”,在7名新理事中有6名是女性,品牌Slogan也從“the perfect body”走向多元。
它需要一場大秀來宣告自己的迴歸。尤其是在停辦六年之後,它需要讓市場重新認識自己——一個既保留了過去奢靡、高貴的品牌印象,又進化出了多元、悅己的全新內衣品牌。
但說實在的,這場大秀還不如不辦。
你能看到維密在盡力喚醒觀眾們對自己的記憶:模特們依然身披翅膀,造型依然華麗,走秀的間隙依然穿插著演出…
但好像又少了些誠意:T臺地板縫隙大到能卡住模特的高跟鞋,內衣設計像是量產成品,既不新奇也不前衛,翅膀充滿“塑膠感”,最經典的Fantacy Bra環節也被省略。
《紐約時報》甚至吐槽稱,這不像是向前邁步,更像是一次俗氣的高中同學聚會。“曾經最受歡迎的人聚集在一起…散發著一種虛假的玫瑰粉色光芒”。老粉們在社交媒體上直言,令人感到陌生的大秀似乎強化了維密回不去的印象。

圖源:微博
陌生感也許還來自模特的多元性——大碼、中老年、黑人、跨性別者,這些其實都不算問題。根本問題在於維密宣稱這是一場“秀”,這意味著它歡迎所有觀眾審視它的每一寸角落,而不應引導他們將目光聚集在新的slogan上——“一切都是關於女性的”。
維密希望“成為女性賦權的全球領導者”,但它又矛盾地請來Lisa表演——演出“瘋馬秀”的她,在不少觀眾眼中,更像是“男性賦權女性”的代表。
回不到過去的同時,它也很難走向未來。迎合著女性對健康、舒適的需求,維密做起了休閒運動內衣。2022年,維密推出了“果凍條小背心”,除了肩帶上的logo,你很難看出VS的任何身影。
運動舒適賽道的內衣實在太多,比如蕾哈娜的Savage X Fenty,從設立一開始就強調“專為所有性別、體型和背景的女性設計”,這樣的競爭下,你很難相信有人會只為那兩條肩帶買單——今年618的天貓年中開門紅活動裡,維密沒能打過國內本土品牌Ubras和蕉內,銷量位居第三。
維密正在嘗試打破重塑,但在以一場大秀向市場介紹自己之前,它似乎尚未找準自己新的品牌定位。

臺積電市值破萬億,感謝“AI泡沫”
剛剛,臺積電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家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的亞洲科技公司。
在他之前達成這一成就的,分別是: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Meta和英偉達。
所以,臺積電實際上是唯一一家市值過萬億的非美國科技公司。
這一成就的達成,自然與剛剛公佈的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相關。據財報資料顯示:
報告期內,臺積電淨營收7596.9億元臺幣,同比增長39%,超出預估的7510.6億元臺幣;
淨利潤3253億元臺幣,同比增長54%,超出市場預期的2993億元臺幣;
毛利率57.8%,環比上升4.6個百分點,超出市場預期的54.8%。
而就在臺積電業績公佈的前兩天,荷蘭光刻機廠商ASML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季度新增訂單金額僅為25.33億歐元,環比減少52.7%,不及市場預期54億歐元的一半。
光刻機龍頭的業績暴雷,無異於加劇了“AI泡沫論”。但兩天後,臺積電暴漲的業績還是證明:AI需求似乎並未陷入泡沫。
臺積電CEO魏哲家在法說會上表示:“人工智慧是真實存在的”,就臺積電應用AI 來說,提升1% 效率可增加10 億元收入,並且AI需求剛剛開始。基於此,臺積電預計今年AI伺服器的收入增長將超過三倍,並佔到總收入的15%-19%,同時將全年營收增長提升到了30%。
儘管是業績不及預期的ASML,其首席財務官戴厚傑也承認,來自人工智慧的強勁表現還在繼續,還會帶來一些上行空間。
按照臺積電的判斷,隨著AI需求的釋放,市場對先進製程晶片的需求將繼續增加。而這一需求紅利的最大受益者或許不是英偉達,畢竟只要使用者能接受更弱的開發環境和效能,可以退而求其次轉向AMD,但無論是三星還是英特爾, 都無法替代臺積電的代工。後者,才決定了AI晶片的產能和供給效率。

光伏出海下半場,印歐成新淘金地
10月14日,光伏行業協會召開了一次規模和覆蓋面廣度“都並不常見”的閉門會議,大佬們悉數到場,並達成了“反內卷”的自律性共識。
在國內光伏市場幾乎沒有增量的當下,要想實現“反內卷”,出海是繞不開的話題。
但國際環境早已發生深刻變化。6月6日,美國對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光伏產品的“反規避”關稅豁免結束,新一輪的“雙反”調查和關稅即將到來。
對在東南亞深度佈局產能的中國龍頭光伏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出海下半場更加嚴峻的挑戰。
關稅大棒揮舞之際,該向何處尋求增量?
一是印度。從2019年開始,印度政府數次發文,強化本土光伏製造。2021年7月,印度表示將發起“BCD行動”,即從2022年4月起,對太陽能元件徵收 40%關稅,對太陽能電池徵收 25%關稅。
為此,印度光伏企業紛紛在此之前加速進口中國光伏產品,2020年印度進口額為3.07億美元,2021年飆升至10.15億美元。
BCD後,儘管中國光伏赴印大幅回落,但印度仍有較大可能開放政策缺口,因為:
一:目前印度本土80家光伏企業合計產能為37.69GW,較PLI計劃(規劃39.6GW)仍有提升空間。
二:截至2023年,印度超80%的光伏核心元件系由中國進口,潛在的維修保養、升級迭代需求非常龐大。
除了賺盧布,光伏企業們還有機會大賺歐元。
2023年3月,歐盟宣佈《淨零工業法案》,其中提到“到2030 年,歐盟本土光伏製造能力至少達到30GW”。
但這並不完全等同於利好,不管是同時公佈的《關鍵原材料法》,還是今年4月的《歐洲太陽能憲章》,都明確規定將降低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對單一進口渠道的依賴。
換言之,歐洲想要鍛造更具彈性的供應鏈,為此必將對進口企業優中選優。具備總體競爭優勢,或是在某一領域具備不可替代優勢的光伏企業,才能脫穎而出。

中產必須要調整預期了。樓市救市、地緣關係、整個社會的變化,都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決策。
加入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收穫一次對世界資訊的認知與獨到判斷,胡潤TOP10的智谷趨勢 三十多位研究員 輔助大家,去理解資訊背後的趨勢和本質變化。
中文網際網路正在消失,千萬別讓自己成為那個代價。
現已漲價至299,前50人減免100元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