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政策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
儘管存在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旨在推動商業航天健康發展。通知明確了商業運載火箭活動的定義,涵蓋一次性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等系統級技術產品的研發、生產、試驗和發射服務。商業火箭企業需依法註冊登記,獲得國防科工局批准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且不得研製攻擊性武器。在發射方面,企業需按《民用航天發射專案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申請發射許可,透過軍委裝備發展部專項審查後才能執行發射任務。通知還強調了安全和出口管控,要求企業嚴格遵守國家軍工產品質量和發射安全管理規定,對相關技術和產品實施重點監管,依法實施出口管制。此外,鼓勵商業火箭企業與國有企事業單位合作,利用國家發射場等設施開展活動,國家將建立協同機制,完善政策法律環境,促進商業航天健康有序發展。
從這幾年商業火箭發展的態勢看有足夠多民營企業可以把一個物體送進地球軌道,但是經濟效益如何?技術創新程度如何?安全性可靠性如何?市場潛力如何?是需要給出一份完整答卷的。那些發射多少賠多少的低效益火箭和燒投資企業,應當被識別出來,用市場和行政力量共同把他們淘汰掉。
新聞連結:
商業航天發射航班化運營,還需應對當地的自然環境
西北有沙塵暴,東南有颱風

2025年沙塵暴比往年更猛烈,4月13日的一場沙塵暴甚至影響到海南。5月17日,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二火箭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成功發射,但當時該地區存在輕微到中度揚塵天氣。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距離國境線較近,近年來國境線以北的國家面臨生態危機,植被退化,沙塵暴頻繁。我國商業航天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發射密度高、週期短,對天氣條件要求較高。儘管沙塵暴對發射有一定影響,但目前我國商業航天發射工位和附屬設施總量短缺,不能放棄任何基礎設施。高緯度發射場如東風商業試驗發射場適合太陽同步軌道或極地軌道任務,海南文昌發射場無法替代其功能。治理環境是解決根本問題的關鍵,中國已部分恢復酒泉發射中心周邊生態環境,但治理北方國境周邊生態環境需要長期投入和多方協調。希望相關國家積極響應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共同應對生態危機。
西北有沙塵暴,東南有颱風。所以商業航天發射,如果真的要進入航班化運營階段,還需要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足夠的預報能力和適應性。同樣的,不同發射場之間的協調與互補,也需要會提上議事日程。更進一步,等到中國發射企業充分掌握火箭回收技術以後,是不是也要考慮主降落場和備降場的協同問題?
新聞連結:
商業航天產業鏈:逐夢太空的萬億藍圖
群雄逐鹿的太空版圖

商業航天產業鏈,涵蓋發射服務、衛星製造與運營、太空探索、太空應用四大核心板塊。發射服務以SpaceX和我國長征系列火箭為代表,競爭關鍵在於運載能力、成本、頻率和成功率。衛星製造領域,傳統巨頭與新興企業各展所長,運營板塊則透過通訊、導航、遙感服務創造價值。太空探索充滿冒險,如SpaceX的星艦計劃和我國的嫦娥工程,推動深空探測。太空應用將太空技術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如航天育種、太空製藥等。
上游的材料、電子元器件和零部件加工為產業鏈築牢基礎,中游的火箭總裝與測試、衛星整合是關鍵環節,下游的發射服務執行、衛星運營服務、太空資料應用直接面向市場。技術突破、政策扶持、資本注入是推動商業航天發展的三駕馬車。儘管面臨技術瓶頸、法規監管、市場競爭、人才短缺等挑戰,但太空網際網路星座部署、深空資源開發等新興機遇為產業帶來廣闊前景。全球商業航天產業鏈呈現多極化格局,美國領跑,歐洲叢集突圍,中國快速崛起,新興航天國家奮起直追。投資價值巨大,但也伴隨著技術、市場和宏觀經濟風險。未來,商業航天將在技術融合、產業融合、國際合作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持續進化,引領人類邁向太空文明新紀元。
到這個時候還用產業鏈這樣的概念來討論商業航天,似乎並不恰當。在絕大多數行業當中,人們已經改用供應鏈這個詞彙了。產業鏈是一個圍繞生產者展開的概念。供應鏈才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雖然這表面上僅僅是一個措辭問題,實際上體現了行業性的正確觀念還沒有充分建立起來。
新聞連結:
展望未來:立方體衛星的未來
立方體衛星面臨的挑戰及應對建議

立方體衛星發射數量增長和空間活動增加帶來了軌道碎片、射頻頻譜管理、網路安全、交會和近距操作等挑戰。軌道碎片方面,立方體衛星雖體積小,但其碎片及非執行狀態衛星仍對其他空間系統構成威脅。射頻頻譜管理上,立方體衛星執行的低頻段擁擠,目前尚未有應對策略。網路安全上,衛星易受威脅,但相關加密和安全協議尚未實施。交會和近距操作方面,目前商業和非聯邦衛星缺乏明確標準和監管流程。為解決軌道碎片問題,立方體衛星需具備跟蹤功能並立即脫離軌道;射頻頻譜管理需開發類似網際網路協議的網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上需制定基於資料收集型別或衛星操作的網路安全標準;交會和近距操作需明確指導方針。立方體衛星的普及促進了其發展,但太空日益擁擠,需明確和擴充套件指導方針來應對挑戰,以實現太空的民主化、安全性和健康性。
立方體衛星最早就是打算研製一種10釐米見方的小衛星,來實現相對簡單而專一的功能。隨著人們想要的越來越多,立方體衛星也開始大型化了。但是造得太大,就違背了立方體衛星的初衷,那就是降低衛星的門檻,讓更多的人更多的機構能夠實現空間飛行。所以立方體衛星給人們提出的挑戰依然存在,在極其有限的空間裡,如何能夠做得越來越好?
新聞連結:
國家航天專案用商業化的方式來推進,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
MDA Space認為若月球門戶專案取消,機械臂技術仍有其他應用前景
已推出新一代太空機器人產品線“MDA Skymaker”

加拿大MDA Space公司正在為月球門戶專案開發Canadarm3機械臂系統。儘管美國政府2026財年預算提案中提議取消月球門戶專案,MDA Space仍專注於推進Canadarm3的研發工作。公司執行長邁克·格林利表示,預算提案只是撥款流程的起點,最終決策可能需數月甚至更久。2024年6月,MDA Space從加拿大航天局獲得價值10億加元的合同,負責Canadarm3的C階段和D階段開發。若國會最終批准取消月球門戶,Canadarm3的技術可能被改造用於其他月球活動,如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其他任務。此外,Canadarm3技術還具備商業應用潛力,MDA Space已推出基於其技術的新一代太空機器人產品線“MDA Skymaker”,並獲得商業空間站的興趣。儘管月球門戶及阿爾忒彌斯計劃部分內容面臨取消風險,但各方對重返月球仍保持強烈意願,預算調整將聚焦於確保登月成功及後續火星任務。
————————-
美國航天大專案紛紛取消,影響有多大
希望更多倚重商業航天實現太空任務目標


美國白宮公佈的2026財年預算提案計劃將美國宇航局年度預算從248億美元削減至188億美元,並取消門戶月球軌道空間站、火星樣本返回等專案。這一預算削減計劃若透過,將重新整理美國宇航局單一年度預算降幅紀錄,對美國航天產業、未來探索方向及國際航天合作前景帶來深遠影響。儘管載人航天探索領域預算增加,但傳統載人探月領域、國際空間站專案、空間技術領域、任務支援領域、地球科學領域和空間科學領域預算均被削減。美國政府此舉直接動因是財政赤字壓力,希望更多倚重商業航天實現太空任務目標。國際空間站日益老化,美國官方一方面委託SpaceX公司研製國際空間站離軌再入航天器,另一方面積極扶持商業空間站專案。
新聞連結:
特朗普政府取消NASA的幾個大專案,不但在業界引起了震動,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考。旗艦性的國家航天專案,如果用商業化的方式來推進,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這對美國來說也是個嚴峻的課題,畢竟它的月球著陸器和火星著陸器還沒有研製出來。我們就看馬斯克與伊薩克曼這對搭檔,能夠前行到哪一個程度了。
>End
>>>
本文系“太空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