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5日,習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講話
從北京大學畢業十多年後
站在非洲古老的山脈上
觸控到了來自36億年前的古老岩石
劉安坤,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03級本科校友、2007級碩士校友
此時的他
已經從北大校園走進了聯合國,
從中國山川走向了全球南方
回望求學求職的歷年時光,劉安坤發現,從地球與空間科學研究轉型到“一帶一路”相關產業研究,從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服務非洲國家與政府制定發展與財金政策框架,自己的求學求職經歷早已與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深深結合在一起。

劉安坤在南非
對於北京的第一印象,“物理尺度上的遠且大”依舊最為深刻。一個人從湘西山城老家北上,2003年的火車站還沒有到北大的地鐵,經過幾十小時的火車的奔波後,他拎著行李搭上了公交。“剛上車,司機師傅就讓我找地方坐,當時我以為站一會兒就能到”,劉安坤一邊笑著,一邊講述,“結果我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那時候我第一次意識到一個城市可以如此之大”。
入學北大,劉安坤受到的最大沖擊來自身邊英才雲集的同學。他現在還記得,那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佼佼者:有的摘得奧賽競賽桂冠,有的捧起全國體育藝術類比賽大獎……他們無不例外,總會佔滿圖書館、教學樓乃至餐廳,地點不同,燈火通明、高度自律的學習卻是共同的。夜晚熄燈後,宿舍房間和樓層自習室裡同學們自己的應急燈透出的微弱燈光,也至今讓劉安坤無比感慨:“從身邊同學上我感受最多的一點是,自己非常幸運,能夠從他們閃耀的多種優秀品質中不斷獲得激勵。用當下流行的話表達就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更加努力’。”

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學習生涯,是一段跨越書本知識與野外實踐的蛻變。在這裡,他接受了從數理化基礎到計算機應用的學習,從荒無人煙的野外取樣到實驗室的精密操作,“能吃苦,接地氣”成為他身上深深刻下的北大烙印,他始終保持著對科學的熱情和對未知的探索欲。
劉安坤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岩石礦物的地球化學分析,更具體來說是從地幔到地殼的岩漿岩演化研究。他至今清晰地記得,在撰寫科研論文時,幾次前往太行山區取樣並發現已有文獻中尚未提及的新樣品的經歷。他和師姐師弟深入人跡罕至的山區,在陡峭的山崖上攀爬,在暴雨中跋涉,一次次將沉重的岩石樣本背下山。回到實驗室,他們又一次次在實驗裝置前通宵達旦,將採集到的石頭樣品切割成薄如蟬翼的岩石薄片,磨成細小的粉末,進行各種化學和物理的精細分析。當從偏光顯微鏡下看到五彩斑斕的礦物顆粒時,從探針、質譜儀等儀器獲得新鮮的高質量資料時,那種喜悅是無法言表的。
透過與日本科研機構合作,他以太行山區的巖樣為研究物件,結合新興的化學分析技術,撰寫了一篇資料詳實、分析透徹的論文,併成功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劉安坤坦言:“科研的過程並不總是愉悅的,你需要克服惰性不斷深度思考,但每一次的突破都讓我倍感欣慰。這不僅是一篇論文,更是對自己的一次歷練。”


與導師陳斌教授在野外考察
北京大學的課程結構讓劉安坤收穫了“從不同尺度瞭解世界”的視角。從浩瀚的宇宙到地球的深層,從肉眼可見的岩石到構成它的微小粒子,他得以全方位地認識地球。每當他凝視著一塊古老的岩石標本,思考著它所經歷的滄海桑田,總會感嘆:“以百萬年、十億年為尺度丈量地球歷史,以分子、原子、離子的層面分析岩石成分,我們人類在廣袤悠久的大自然面前,顯得如此的渺小。”對時間和空間的宏觀與微觀尺度的深刻認知,讓劉安坤覺察到需要用更開闊、更平和、更豁達的視角瞭解天地。工作十餘年後,每每回想起在北大的學習經歷,他都對這種跨學科、跨尺度的學習方式心存感激。
當劉安坤離開學校,進入多元文化的工作環境中時,他發現,區別於學生時代,與不同文化背景與思維習慣的同事夥伴合作,研究不同國家的行業政策發展,對接跨境投資合作,很多時候需要“相互理解才能求同存異”。
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求解全球發展難題的中國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響應。一年後,劉安坤進入商務部工作,他所在的部門便積極參與到各項國際投資合作專案促進中。從協助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到推動與沿線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劉安坤親身經歷了“一帶一路”倡議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實踐過程。然而,在實際合作中,劉安坤發現,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在合作時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例如,如何平衡本土就業與企業經濟效益利益,如何適應當地複雜的政策法規,如何處理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障礙,這些都是擺在合作雙方面前的難題。因此,加深對合作方與物件國的政策法規以及社會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重要一環。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經貿合作,劉安坤有幸作為重要成員之一參與支援了“境外中資企業商(協)會聯席會議”
籌備發起和成立。這個聯席會議機制是由境外中資企業商協會自發形成、自願參與、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全球性交流聯動平臺,旨在助力境外中資企業依法合規經營、防範外部風險、維護自身權益、開展資訊交流、加強海外合作、拓展國際市場、培育競爭合作優勢、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與品牌,為促進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國與其他國家互利合作做出貢獻。
籌備發起和成立。這個聯席會議機制是由境外中資企業商協會自發形成、自願參與、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全球性交流聯動平臺,旨在助力境外中資企業依法合規經營、防範外部風險、維護自身權益、開展資訊交流、加強海外合作、拓展國際市場、培育競爭合作優勢、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與品牌,為促進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國與其他國家互利合作做出貢獻。

劉安坤(4排右7)在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

談及“境外中資企業商(協)會聯席會議”的重要性,劉安坤露出了一些自豪,他分享道:“據我瞭解,現在,境外中資企業商協會聯席會議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平臺,助力許多中資企業在全球南方國家開展經貿合作。”
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而走向全球合作的企業與機構,劉安坤和同事透過研究中企的海外投資情況以及東道國的政策法規,打破資訊差。他清晰地記得,他牽頭與合作機構完成的第一份行業報告就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當時,他們敏銳地洞察到有色金屬行業在全球發展合作中的巨大潛力,而那時國內企業及各級政府對有色金屬行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缺少全面系統的瞭解。於是,他們深入研究了“一帶一路”典型國家的有色金屬資源稟賦、產業政策、市場需求、中企投資等方面,完成了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色金屬產業投資合作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為政府產業政策制定和企業經營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也因此獲得了“全國商務發展研究報告優秀獎”。

劉安坤(右3)與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同事
漸漸地,除了推動實際專案對接外,劉安坤開始更多地開展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相關政策研究。從最初對有色金屬行業的研究,到調研中國企業投建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到評估歐盟外資審查框架條例對中企赴歐投資合作的影響,再到分析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條例對中企的合規風險,劉安坤在一次次深入研究中,不僅鍛鍊了對海外行業政策與發展的敏銳“眼力”,更錘鍊了言之有物的“筆力”。所撰寫的部分相關調研分析文章上報中央,為上級政策決策提供重要參考。這些經歷不僅讓他在專業領域嶄露頭角,也激發了他投身國際事務、為全球治理貢獻力量的熱情。
機會在2018年末到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面向中國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海外崗位遴選。經過多輪筆試、面試,劉安坤脫穎而出,獲得了前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非洲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可持續金融與南南合作崗位的機會。駐地在南非。
這次,劉安坤踏上了古老而又年輕的非洲大陸,一片地質歷史古老而人口結構年輕的大陸。
對於劉安坤來說,非洲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古老的岩石訴說著地球的滄桑,而年輕的人口則代表著無限的活力。當他踏上南非的土地時,這種複雜的情感被進一步激發。走進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的街道,寬敞的道路、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與他自己對非洲的原有想象大相徑庭。
剛開始,與計程車司機的聊天,成為劉安坤瞭解非洲社會最直接的視窗。與南非出租車司機們的交談,讓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在非洲基礎設施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從現代化的公路鐵路網路,到清潔能源設施,中國企業在非洲的身影隨處可見。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不僅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為非洲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位兼職做司機的工程師向劉安坤分享他的感受——“中國製造”不代表低質量,而是“能夠生產一切具有較高性價比東西”的驚人能力。

劉安坤(右3)與同事在奈及利亞組織舉辦國家綜合融資框架(INFF)非洲研討會

劉安坤(右2)與同事在衣索比亞組織研討會,促進非洲國家財金改革南南交流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漸漸地,劉安坤發現,很多時候,中國與非洲的合作非常“接地氣”,早已超越了政府層面,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體現在一粥一飯、一磚一瓦之中。劉安坤在南非多次聽到當地人談起對中國假髮的需求。由於氣候和髮質等原因,不少非洲女性喜歡佩戴假髮。而我國河南許昌正是著名的“假髮之都”,是世界最大的發製品集散地和出口地。一件普通的消費品,刻畫著中非合作最鮮活的寫照。
非洲國家的政府官員曾與他分享過一個令人痛心的現實:由於醫療裝置和資源的匱乏,面對一些重大疾病,許多非洲民眾無法在當地獲得及時的醫療服務,經濟條件好的也需要赴海外求醫問藥。高昂的醫療費用和漫長的旅途,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普通非洲民眾來說,無疑是不可企及。這一現實需求一直縈繞在劉安坤心頭。
2023年8月,透過與商務部的合作,劉安坤組織帶領了一個由23個非洲國家組成的高階官員代表團來到中國實地考察研修,他們輾轉北京、杭州和上海,深入瞭解了中國的扶貧實踐,招商引資經驗,對非投資合作現狀,以及可再生能源、先進醫療、電子商務、物聯網等行業的科技創新生態。在與中國企業家、研究人員及政府官員的交流中,來自馬拉維等國家的大使及官員表示:“中國製造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強大的工業體系上,更得益於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和不斷創新的科技體系。我們希望能夠借鑑中國的經驗,推動本國的工業化程序。”在此期間,劉安坤幫助非洲代表團與國內先進的醫療企業開展了深入對接,探討將中國的先進診斷治療技術進一步引入非洲,為當地民眾的健康福祉做出貢獻。


劉安坤(上:右5;下:左4)帶領非洲多國官員到中國實地考察和政策研修
劉安坤負責牽頭編寫過兩部非洲南南合作的報告,分別在聯合國南南合作日以及全球南南發展博覽會的高級別邊會上釋出。報告聚焦南南合作在非洲國家之間以及非洲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優秀實踐。這些優秀案例中不乏中非合作的身影,例如,中國—衣索比亞可再生能源合作專案,以及新冠疫情期間在非各國的中資企業運用科技、資金及物資等方式助力非洲國家抗疫的多樣貢獻。
隨著對非洲的瞭解日益深入,劉安坤漸漸發現,對於許多非洲國家來說,中國和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道路上所積累的經驗具有很強的交流合作與互學互鑑意義。“所以,中非合作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比如,從建立經濟開發區和科技園區,到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到推動數字金融、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發展,中國的經驗可以為非洲國家提供有意義的發展借鑑。他堅信,透過南南合作,中國與非洲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可以實現互利共贏。
從一名懷揣理想的北大青年到登上聯合國舞臺的中國面孔,劉安坤的職業經歷始終貫穿著對全球南方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他親身參與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並堅信南南合作是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非洲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更多的精彩故事正在被講述、被聆聽。習近平主席曾深刻道出中非合作的真諦,“中非關係最大的‘義’,就是把中國發展同非洲自主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非早已結成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劉安坤期待透過精心籌劃更多南南合作專案,促進中非間的財金交流合作,推動雙方在共逐現代化之夢的道路上攜手並進。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一個北大人的家國情懷在此刻有了更宏大的敘事背景,他堅定地說:“連線中國與非洲發展之間的橋樑紐帶日益緊密多元,我希望可以是其中一分子,為促進中非可持續發展合作盡綿薄之力。”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新的歷史座標上,中華民族正堅定不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北大人始終堅持與民同心、與國同向,做時代前行的先鋒,用擔當作為譜寫青春之詞,用奉獻之聲回答時代之問。

統籌、策劃:邱放
文字:趙雨珂
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唐儒雅
責編:張張
稽核:李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