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5年我們將共同度過第一個非遺春節。
春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從來都不是我們陌生的節日,春節的申遺成功讓我們突然意識到,在“非遺”這個龐大的選題下,人人都是春節非遺傳承人,人人都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記錄者。而傳統工藝的堅守,使當下更具歲月的厚重感。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歎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和持之以恆的耐心,綿延著來自中華大地五千年文化的精神財富。
《時尚芭莎》採訪了八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他們的匠心與堅守,分享屬於他們的春節紀事。
· 非遺“守”藝人 謝豐坤 ·
國家級非遺成都糖畫代表性非遺傳承人

對很多人來說,糖畫是童年中最深刻的記憶。一勺糖漿、一把鏟子、一根竹籤,轉瞬之間,便呈現出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好玩、好看,也好吃。糖畫常常被形容為“觀之若畫,食之有味”,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據清代小說家褚人獲在《堅瓠集》中記載,明代每逢新祀神時,手藝人會將糖熔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祭品,由此也衍生出了“糖丞相”的說法。

謝豐坤糖畫製作技藝熟稔精湛,其製作的糖畫,把花、鳥、魚、蟲、飛禽走獸表現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對古典戲曲人物及立體造型表現手法有獨特的見解為人稱道。
1989年,15歲的謝豐坤拜糖畫傳承人蔡樹全為師,成為成都糖畫的第五代傳人。蔡樹全被譽為民間工藝美術家,出身於四川糖藝世家。他不僅改革了糖的原材料,還推動糖畫從傳統平面的形式發展為立體造型藝術。此外,他改變了糖畫手藝人挑擔、走街串巷叫賣的傳統方式,提出擺攤製糖畫的方法,使糖畫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民間藝術。


拜師學藝,三年學成。謝豐坤又跟隨蔡樹全深造多年。謝豐坤說,最初學糖畫是為了掌握一門手藝,養家餬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這門傳承了數百年的民間手藝中找到了無與倫比的樂趣和成就感。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90年代,外來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衝擊猛烈。許多糖畫手藝人因生計問題紛紛轉行,但謝豐坤卻因熱愛而堅持了下來。他曾經仿照北海的九龍壁,與其他糖畫手藝人合作,按1:1的比例製作了一個糖畫九龍壁。

李子柒:
蜀繡熊貓連衣裙 一半兒裁縫
鏤空飄帶馬甲 Thug Rose
圓頭短靴 私物


春節期間,是糖畫手藝人最忙碌的時候。通常大年三十與家人吃完年夜飯後,大年初一一早,謝豐坤就要出攤。糖畫圖案的題材豐富多彩,從人們常見的代表吉祥如意的龍、鳳,到象徵了長壽的桃子和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等,樣樣都有。有趣的是,像鼠、蛇等較少出現在吉祥符號中的元素,也能被他的奇思妙想化解。他曾做過以鼠為主題的糖畫,在鼠的身邊畫上錢幣,諧音為“數錢”;蛇則可以與兔畫在一起,呼應諺語“蛇盤兔,必定富”。此外,擺放在攤位上用於抽取糖畫圖案的“轉糖餅”也有講究:這一“轉”,寓意著“時來運轉”的吉祥祝福。
堅持多年,初心未改。談及堅持的原因,謝豐坤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不會辛苦的。”



監製、策劃/王曉白
攝影/陳漫ChenMan
形象/王昊
化妝/羅康
髮型/劉濤
導演/SHG何剛
統籌、編輯/匡安安
製片、協助/沐慈、吉愷、劉子瑜
宣傳/劉子瑜
美術/Feifei_Li
服裝統籌/XIXI、康康
服裝助理/思宇、Dimo、閃閃、miva、大頭、海豔、大楠、Fanny
影片攝像/馬小博、嘟嘟
影片剪輯/Agaii
新媒體編輯/Ding
新媒體設計/Billie
場地鳴謝/青城山宿仙谷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