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排先說說近期的大計劃吧。
被無數老姐妹們表白的“早買早享受”系列——我自用的法國OD(Olivier Desforges)家紡,又要來黛西直播間洗眼睛了。

從去年冬天到現在直播兩次了,最近降溫了還是有好多姐妹問,幾乎都是“真香”想回購的。
這次直播我有個特別的計劃,應邀去OD法國🇫🇷總部溯源直播。
來都來了,我準備把他們明年準備漲價的新款鵝絨,拿到直播間做全球限量首發,手感軟糯細膩,顏值驚豔,買到就是賺。
當然還有很多絕美四件套首發,和“開眼界系列”的頂奢家紡YD(Yves Delorme)家居小件。
把法國百年奢侈家紡打到2折起的價格,連結只能在直播間上,一定預約別錯過啦。

文|黛西

搬家以後,我們前院“對外開放”了一年多,因為約不到靠譜的工人來裝圍欄。
之前約的工人,不是這個住院了,就是那個回東歐老家度蜜月了。
從兔年拖到了龍年,又從春天拖到夏天,終於在2024年的第一場雪之前,把圍欄裝上了。
有圍欄了以後,隊友第一件事就是搬出他前不久給垃圾桶買的“家”。

插播一個沒用的知識——
德國是定日收垃圾,一般都是大清早收。
收垃圾日的前一晚上,就要把自家垃圾桶推到外面,好讓收垃圾的小哥可以自由拿取。
▼ 比如鄰居這樣

如果不推出去,人家肯定不會進院子幫你拉出去,就直接預設不用收了。
垃圾就會陪伴你到下一個收垃圾日,可能是一週後,也可能是兩週後。
德國垃圾分類很嚴,不同型別的垃圾不在同一天收,且收的間隔週期也不一樣。
所以別看只有三個垃圾桶,足以讓一個成年人表演崩潰就在一瞬間。
隊友好幾次已經躺下了,突然想起來第二天收垃圾,而垃圾桶忘了推出去,半夜爬起來推。
他厭煩了這種被垃圾支配的日子,於是在網上找到了一個懶人辦法。
給垃圾桶做個雙面開的“家”。
從院子裡可以掀開蓋,垃圾丟進去——

小哥從外面可以直接開啟門,這樣就不用推出去了——

完美!
他說已經做功課選好了,網上比了好幾天價,就等圍欄裝好下單了。
看他這麼認真,我就沒把這事放心上,大致摟了一眼樣式,看著還行,就讓他下單了。
價格我沒問,尋思就是個裝垃圾的,能有多貴,而且他說他比了好幾天價。
賬單寄到家裡,我掃了一眼,感覺要用餘生去治癒這一眼了。
佔地2平米的垃圾棚,4000多歐!

吊要在最關鍵的時候上,我保持鎮定,問他這玩意到底有什麼特別的,要這個價?
他說看了半天,就這個最閤眼緣。
???
他說便宜點兒的也有,但要麼難看,要麼顏色和圍欄不搭,要麼材質不好,這個東西是要長年用的,一步到位買好的。
而且便宜的推拉門設計不行,以後想在上面裝個智慧門,都相容不了。
。。。。垃圾和門都沉默了!

自從隊友擔起了裝修房子的任務,我懸著的心已經死了無數回。
為了擁有整個廚房的全電動抽屜,直接換了一套廚房方案,比預算超了1萬歐。
他還買了一套家庭影院裝置,從國內運過來的,跟我炫耀不到2萬,撿了大便宜。
後來我才知道,裝置2萬,運費1萬。
他說拋開運費不說,你就說2萬值不值吧!

其實他也不是個敗家的人。
一件衝鋒衣穿了十年,袖子磨破了也不買新的,找人家去補。
一個包背了十五年,拉鎖頭掉了也不換,綁上個皮筋繼續用。
還有最近剛發生的事,我用了幾年的降噪耳機外殼壞了,皮子也裂紋了,都已經扔了,人家又默默撿了回來。
他拿透明膠粘了粘,說打鼓時候戴,就不用買新的了。

我一直覺得,他的消費觀挺迷的,看不懂一點兒。
結婚八年好像摸到規律了,大概就是一種不顧他人死活的“快樂主義”!
這種“快樂主義”的消費觀,我花了很長時間去適應。
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只買實實在在能用上的東西,只要實實在在能用上的功能,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但從隊友身上我看到,原來錢也可以花在刀把兒上!

雖然不想承認,但這些年我的消費觀也在改變,為“刀把兒”和“情緒價值”買了不少單。
一年下來,沒買過一件奢侈包包和衣服,但是給了自己一個很“奢侈”的臥室。

家裡美美的床品可以開展覽了,這是我35歲後最捨得花錢的地方之一。

有人會覺得,沒必要買那麼多漂亮的床品,有兩套換洗的就夠了,再多都是浪費,再說沒人會跑到你臥室裡參觀。
從“實用性”角度來說確實夠了,但消費不止是為了“實用”。
床品相當於是臥室的軟裝,換一床就像換了個臥室,走進臥室心情就好。

別人確實看不到,但自己躺進去開心,這不比別人開心強多了!

畢竟別人只關心你切菜快不快,但刀把兒握著舒不舒服,自己最清楚。
質疑隊友,理解隊友,成為隊友!

經常看一些影片講“消費陷阱”,比如——
一場電影的錢,你可以菜市場買五斤豬肉。 一杯咖啡的錢,你可以買一箱牛奶。 一頓火鍋的錢,你可以用一個月的電。

然後得出結論,現代人的消費習慣都是在被虛榮心支配,被資本裹挾。
問題是什麼叫虛榮心?他沒說。
買一些自己不喜歡也不適合,僅僅是因為“別人有而我沒有”覺得沒面子而買,或者“別人沒有而我有”覺得有面子而買,這叫被虛榮心支配。
怎麼定義“被資本裹挾”?他也沒說。
買一些超出自身經濟承受力,且根本用不上的奢侈品,僅僅是因為商家說“女人一生沒有擁有一件xxx是不完整的”,這叫被資本裹挾。
他只做了不同商品價格的換算,但沒有看到“人的需求”。
我不只想每天喝牛奶,我也想時不時喝一杯生椰拿鐵。
我不想光在家燉豬肉吃,我也想出去跟朋友看場電影。
這些才是消費的主體——人和人的需求。
並不是所有“不務實”的消費,所有為品牌溢價花的錢,所有為“刀把兒”買的單,都叫“消費陷阱”。
人在滿足了溫飽需求和實用消費之後,就是需要一些“精神維護”上的開銷。
追求實用沒問題,但過度強調實用,把一切“虛用”都當成“消費陷阱”,會讓我們離“快樂主義”越來越遠。
務實沒錯,務虛也沒罪。
畢竟生活最終不是為了“省得完美”,而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
你們覺得呢?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
🍪 美麗奴|穿上就離不開了,只要不停產我能買一輩子!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