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 4000 年前,巴別塔的建造者們曾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創11:4)
這種想要與上帝比肩的古老渴望,如今在人工智慧技術中清晰可見。許多聖經研究者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刊登了《超級人工智慧:現代版的巴別塔》(How 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Is Today’s Tower of Babel);《世界》(World)雜誌的大衛·班森(David Bahnsen)撰文《人工智慧與巴別塔》(AI and the Tower of Babel);在紐約一所猶太教大學裡,一位學生引用她的教授的話說:“這讓我想到巴別塔給我們的啟示:人類真的該開發人工智慧嗎?”
馬克·希爾斯(Mark Sears)是計算機科學家,他對科技並不持恐懼或懷疑態度。馬克在科技行業深耕 25 年,近 10 年專注於人工智慧領域。他先後創辦了“雲工廠”(CloudFactory)——一家“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公司”(human-in-the-loop AI company),最近又成立了“幼苗人工智慧工作室”(Sprout AI Studio),計劃在未來 5 年內孵化 15 家人工智慧初創企業。
“在人工智慧領域,上帝賜予我們一件新工具,讓我們能夠參與他改造萬物的工程,但魔鬼也會利用它來放大人性的罪惡與缺陷。”希爾斯說。他同時與普拉克西斯(Praxis)和主權資本(Sovereign's Capital)等有信仰背景的組織進行合作。
希爾斯認為人工智慧有造福人類的潛力。但他也指出,人工智慧的危險遠不止增強人類能力那麼簡單。他說:“這是人類試圖按自己的形象進行創造,不僅要複製智力和思維,還要複製心靈、肉體和靈魂。這種想用人造物複製人性的野心,正是巴別塔建造者狂妄自大的翻版。”
他認為,情況可能更加危險:“技術專家們越來越相信我們能夠創造出超級智慧。這實際上是在試圖創造我們自己的神——一個擁有全知全在特徵的神。”
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採訪了即將在 4 月份 TGC 全國大會上發言的希爾斯,詢問了他對人工智慧最大的擔憂(劇透:不是擔心人工智慧會按下核按鈕),為什麼他擔心人工智慧試圖“瞭解和愛”人類,以及父母和牧師該如何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問:你認為我們已經過了“巴別塔”的階段了嗎?現在不只是用技術讓人類變得見多識廣、提高效率、創造財富,而是在試圖創造與我們一樣的生命體。你如何看待人工智慧超越模擬人類智慧的這種發展趨勢?
答:人工智慧最初是透過神經網路來模擬人類的智慧和思維。但如今,許多研究者正在廢寢忘食地嘗試模擬人類的情感和身體特徵。我看到有研究在開發能夠模仿皺紋、笑容和毛髮的模擬皮膚,這確實讓人感到不安。透過人形機器人重塑人類身體,這樣的嘗試正在進行。
當前,人工智慧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共情能力和情感表達。從 OpenAI 等機構開發的先進語音功能中,我們就能看到這一點。他們將其稱為情感、共情或個性,但本質上是在試圖複製人類的心靈。
更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人在討論如何創造知覺、意識這些靈魂層面的特質。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正在嘗試重造人類的一切——思維、身體、心靈和靈魂。
問:你認為這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意圖嗎?我們都清楚科技是一門生意——比如說,社交媒體公司利用對人類大腦運作機制的瞭解,為廣告商搶奪使用者注意力。你覺得大多數新技術都在這樣刻意利用人性嗎?
答:我覺得當下的許多技術開發都缺乏深入思考。大家總是在問“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會怎樣”,而不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說到底,只要看到盈利的機會,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利用它。就拿社交媒體來說,它們利用神經科學原理,透過刺激多巴胺分泌來搶奪我們的注意力,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人工智慧則是下一個可能被濫用的技術。它懂得利用上帝賦予我們的天性——渴望得到完全的理解和真誠的關愛。一些具有情感剝削性質的人工智慧系統會收集使用者的一切資料,將服務高度個性化,讓你感覺自己特別被理解。它似乎比你的朋友、家人都更瞭解你——甚至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自己。
我妻子曾和一個人工智慧育兒教練的測試版本聊天,它說:“哦,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也討厭青少年出現這種情況。”但這根本不可能是真的。它只是個機器人,從未真正經歷過這些。它不過是在模仿情感和共情能力,營造一種你被理解、被關愛的假象。
而且它會不斷強化這種感覺。這幾乎在製造一種讓人與外界隔絕的確認偏見,不停地對你說:“哇,這是我聽過最棒的想法!太了不起了!”
問:這種虛假的情感共鳴和人際聯絡會帶來什麼危險?
答:這已經不僅僅是利用多巴胺了。它在利用催產素——這是我們大腦中一種比多巴胺更強效的化學物質,用來建立虛假的信任關係。
一旦建立了這種聯絡,這種虛假的情感紐帶就很容易被商業利用,被用來操縱人們或謀取利益。
很多人擔心這一點,也擔心人工智慧會搶走我們的工作,甚至危及生命。但我倒不太擔心這些。我認為最大的風險不是機器人按下核按鈕,而是人際關係的逐漸瓦解。我們現在就已經處於人際關係危機之中,而人工智慧可能會讓這種危機加速惡化。我覺得邪惡勢力的計劃就是分化和征服,最終將我們的社會推向混亂的深淵。
這個計劃雖然不那麼驚天動地,但卻更切中要害。這不是一擊致命,而是慢性窒息。
問:面對這種情況,父母該怎麼辦?
答:對於任何技術,在允許使用之前,我們都需要用上帝賦予我們的準則來衡量:我們應該與上帝、他人、自己以及萬物建立怎樣的關係。我們必須按照這個標準來引入和限制人工智慧的使用。作為父母,我們自己要主動學習人工智慧知識,這樣才能適時地指導孩子們把人工智慧當作一個強大的工具來使用。但我們必須警惕把人工智慧當作情感寄託,這一點對孩子們來說尤其重要。
讓孩子每天花兩三個小時跟虛擬聊天機器人聊天,或者戴著所謂能夠模仿人類、建立情感聯絡的“朋友吊墜”,這些都是絕對要避免的。
問:你對牧師有什麼建議?
答:作為教會會眾的屬靈帶領者,牧師要特別警惕人工智慧伴侶的影響,尤其要關注教會中最容易受其影響的群體。最令我擔憂的是,如今人工智慧伴侶背後的技術其實還很粗糙,它的聲音和影像效果就像 30 年前的電子遊戲。但是,讓這些技術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用不了 30 年,到那時這類產品的普及速度將會呈幾何級數增長。如果情況繼續發展,人們與人工智慧相處的時間會越來越多,而與上帝和他人交流的時間則會越來越少。
作為教會,我們具有獨特的優勢。上帝賜予我們聖經和聖靈,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正確地開發和使用人工智慧。有一個基本原則是:既然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而人工智慧不是,那麼人與機器之間就必須有清晰的界限。因此,人工智慧絕不該假裝自己有情感或能夠理解人類。我們不該給人工智慧取人類的名字,我們的機器人也不該模仿人的形象。
還有一個重要原則:我們知道死亡和疾病是存在的,當這些事情發生時,關鍵是向上帝祈求平安,並努力尋求醫治。在人工智慧問題上我們也面臨類似的挑戰——我們知道末世必有欺騙。對此我們不必驚恐或詫異,而是要堅守對上帝的盼望,明白他是誰,他的計劃是什麼。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能與上帝同工,致力於醫治、更新和救贖,共同對抗邪惡勢力。人工智慧也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我們既不該逃避它,也不該盲目接受它,而是要有意識地、深思熟慮地把它用好,讓它成為上帝賜予我們的工具和禮物。
本文作者撒拉·茨爾察(Sarah Eekhoff Zylstra)是福音聯盟的資深作家,她曾在西北大學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本文由 MV 譯,JFX 校,轉發略有編輯。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Are Humans Using AI to Build a Modern Tower of 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