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慧8年逆襲,我們做對了什麼→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劉垠
“8年前,我國和美國的差距還相對比較大,但是今天已互有高下,能和人家掰掰手腕。”3月8日下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原副部長李萌這樣感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如今,“人工智慧”已成熱詞,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引發世界關注。
“我們做對了什麼?”面對記者提出的問題,李萌強調,中國人工智慧有今天的巨大成就和世界地位,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親自部署、持續推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認識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的重大意義,加強領導,做好規劃,明確任務,夯實基礎,促進其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健康發展。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指明瞭方向。我國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人工智慧的雙重屬性——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明確了要實現激勵發展與合理規制的協調,最大限度防範風險。”李萌表示。
戰略引領快速發展
2017年7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時任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規劃》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2017年7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中國網 楊楠 攝
8年後回看,李萌認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之路走對了,國家當年確立了人工智慧發展的正確戰略方向,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營造了良好生態。在正確判斷人工智慧發展趨勢中,一批富有科學精神、戰略眼光和家國情懷的科學家團隊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年《規劃》明確了五大智慧——大資料智慧、跨媒體智慧、人機混合智慧、群體智慧、自主智慧系統研究,“如今這5個方向都已經開花結果,並向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腦機介面、多智慧體協作、具身智慧演進,和世界發展態勢一致。”李萌說。
起步之初,我國就確立了研發攻關、產品應用、產業應用“三位一體”的路線,強調企業的作用。
《規劃》釋出後,我國確立了在4家企業建立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時至今日,這一平臺的數量已經達到23家。
為滿足產業結構全面、應用場景豐富的需求,我國人工智慧採取“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方案。“人工智慧科技研發和應用推廣齊頭並進,理論研究和工程創新協同推進。”李萌總結道。
《規劃》提出,到2025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
李萌評價,這個目標其實已經超額完成。“當然也要看到,在基礎理論方面,我們還需繼續努力。”李萌解釋道,目前谷歌提出的Transfomer架構仍是當前大模型主流架構,不過我國也有企業和科研人員在嘗試新的架構。“要鼓勵自由探索,看看能否走出一條顛覆性道路。”
“智慧向善”連結未來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點名”具身智慧等未來產業,並指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
2025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既然已經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道路,未來該如何更好地發展?
多位代表委員指出,倫理規範問題是當下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伊彤代表觀察到,人工智慧技術在推動產業智慧化變革發展的同時,引發的技術風險也日益凸顯。
“當前,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倫理挑戰,主要集中在資料隱私與安全、演算法偏見與責任歸屬、智慧財產權保護、虛假資訊監管等多個方面。”伊彤說,“但我國尚無專門針對人工智慧安全的上位法,進一步完善人工智慧安全監管法律法規體系迫在眉睫。”
在伊彤看來,可透過法律、法規、政策等的創新設計與靈活實施,實現人工智慧發展與安全的動態平衡。同時,要儘早構建人工智慧演算法設計、資料採集、模型訓練和應用部署等全鏈條安全監管體系。
李萌也提醒,推動人工智慧立法,不僅是為了安全,也是為了更健康的發展。人工智慧大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和責任,就是如何確保讓人工智慧增進人類福祉,避免脫離“智慧向善”的軌道。
“在人工智慧的競賽中,不能追求單方面的勝出,世界共贏才是正道。”他強調,要秉持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繼續探索治理原則、治理方式和治理內容。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王程玥
稽核:嶽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