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領導人一眼看穿特朗普的“關稅人”把戲|巴倫宏觀

巴倫要點
世界(以及市場)似乎已經不再那麼恐懼了,大家已經適應並對特朗普的關稅言論變得更加堅韌。
作者|威廉·佩塞克(William Pesek)
編輯|李婧瀅
唐納德·特朗普剛剛親身示範了“如何輸掉一場貿易戰”的大師課。本週他在日內瓦對中國關稅的大幅退讓——且幾乎未獲任何回報——讓整個亞洲的官員們鬆了一口氣。 
特朗普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從145%削減至30%,這增加了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經濟體實現今年5%增長目標的可能性,也將惠及整個地區的經濟與市場。其他亞洲國家政府如今也找到了應對之道:如何透過拖延戰術與特朗普的雙邊貿易談判周旋,避免向美國125年來最具重商主義色彩的領導人妥協讓步。 
但需注意的是特朗普不會樂意看到日內瓦談判中自己“妥協”的頭條新聞,更不會高興得知中國無意向他作出重大讓步。這種不利的輿論局面可能促使這位“關稅先生”帶著報復心態重返談判桌。  
世界(以及市場)似乎已經不再那麼恐懼了,大家已經適應並對特朗普的關稅言論變得更加堅韌。例如,華爾街對降低中國關稅表示慶祝,儘管30%的稅率依然接近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關稅Smoot-Hawley tariffs,而後者曾被認為是導致大蕭條的重要原因之一。儘管如此,如今的關稅水平或許已經足夠低,可以讓貿易恢復到相對正常的水平,出口商、進口商和消費者也能夠共同分擔其影響。中美兩國元首達成的休戰所帶來的穩定感,正合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之意。此前,對關稅引發衰退的擔憂迫使植田暫停了為期兩年、試圖將日本利率儘可能推離零水平的努力。如今,隨著衝擊東京的不利因素減少,日本央行或許能更自由地收緊貨幣政策。
在首爾,韓國央行可能也有了更多政策空間。對關稅引發通脹的擔憂曾迫使行長李昌鏞Rhee Chang-yong )暫停寬鬆週期。如今,在2024年最後三個月韓國GDP環比收縮0.2%後,韓國或許有條件採取行動了。  
在北京,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的工作可能稍顯輕鬆。在中國正面臨通縮之際,央行此前因擔心人民幣過快貶值而不願大幅寬鬆。隨著上月美元與美債市場的混亂交易趨穩,潘功勝或許能有更多空間為中國物價“託底”。 
亞洲領導人清楚地看到,特朗普更多是“虛張聲勢”。 
甚至在日內瓦談判前,特朗普對美英“協議”的吹噓就已暴露了這一點——英國經濟規模僅為中國的80%,且美國對英擁有可觀的貿易順差。這看似是對達成協議的急切渴求——任何協議都行。 
中國領導人在談判前就嗅到了這種軟弱。同樣對中國有利的是,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特朗普幾乎毀掉了所有本可聯合起來“以集體力量”對抗中國的聯盟。真正的轉折點在於劇烈的市場波動,迫使特朗普撤回了4月2日宣佈的“對等關稅”。  
亞洲各國注意到,美股暴跌、美債收益率飆升和美元貶值如何讓特朗普在4月初眨眼間推遲了大部分“對等關稅”。特朗普已然表明,全球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才是主導者,而他的“痛苦閾值”遠低於中國——後者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來,已花了數年時間為這一刻做準備。 
特朗普是否認為,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5月2日提及日本持有的1.13萬億美元美債是貿易談判中的“一張底牌”時,是在信口開河?對日本而言,關稅博弈的策略就是“拖延”:正如中國透過拖延談判、拒絕預先讓步來周旋,東京深知應儘可能推遲談判程序。這一招在2019年就奏效了——當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拖延談判,最終讓特朗普簽署了一份未實質改變美日關係的協議,特朗普甚至同意將汽車排除在談判之外。  
這一策略,加上中國嫻熟的“拖字訣”,正被亞洲其他國家領導人效仿。此前,中國領導人不得不應對特朗普的關稅恐嚇策略,如今輪到日本自民黨幹事長石破茂了。不久後,韓國、新加坡等亞洲主要經濟體的領導人也將不得不應對特朗普的談判鬧劇,只為達成一項極可能惠及本國經濟的貿易協議。
對特朗普而言,他只是想時不時搞一場盛大的協議簽署儀式,至於文字是否有實質內容並不重要。亞洲國家別無選擇,只能走走過場。但中國剛剛提醒整個地區在特朗普製造的隧道盡頭,仍有曙光——或許還指明瞭如何更快抵達光明的路徑。  
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威廉·佩塞克(William Pesek)是駐東京的資深亞洲時事評論員,曾任Barron’s和彭博社的專欄作家,著有《日本化:世界能從日本失落的幾十年中學到什麼》一書。
版權宣告:
本文為Barron's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英文版見2025年5月15日報道Asian Leaders See Right Through Trump’s Tariff Man Act本文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我就知道你“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