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MSIGeForceRTX507012GVanguardSOCLaunchEdition評測

序言
在本次GeForce RTX 5070的首測中,MSI微星同樣以自家全新的Vanguard神龍系列作為主打.且提供的是為慶賀“Vanguard神龍”系列品牌誕生的“首發限定版”.相比後續的常規版本擁有更大的包裝以及隨機的一款微星小龍玩偶的盲盒.“Vanguard神龍”系列本身定位是“遊戲旗艦”,略低於“Suprim超龍”但高於“Gaming Trio/Duo魔龍”.和Suprim超龍的主要差異在於擁有更豐富的RGB燈光裝飾和更為張揚的外型設計.
產品規格
作為MSI全新的高階系列中的款式,這款RTX 5070 Vanguard神龍提供了2640MHz的標稱Boost頻率,並支援手動解鎖功耗限制到300W.均屬於較高的水準.不過不再提供雙模式BIOS.
GPU-Z資訊圖:
GPU-Z BIOS資訊圖:
樣卡在基礎效能測試過程中最大頻率達到2940MHz.
產品解析
本次的型號神龍系列的首發限量版,外包裝的體型較為龐大.
最外層的套子採用抽條式開啟,一旦開啟將無法還原.
實際的內包,表面印有帶反光的型號標識以及裝飾圖案.
翻蓋式包裝.
蓋頭內印有MSI代表吉祥物的小龍游世界卡通圖案.
包裝的第一層則是一張小龍游世界的宣傳卡,以及小龍限量版盲盒玩偶.
小龍玩偶總計共10款,因此每塊顯示卡附帶的玩偶都是隨機的.
說明手冊一頁.
提供了一支小型撐杆.
頂部配有防滑橡膠.
電源轉接線不再是MSI自家的雙色醒目接頭的版本.而是NVIDIA統一配附的版本.規格為兩個傳統PCIe 8-pin母口轉單個16-pin(12V-2×6/12VHPWR通用)公頭.
顯示卡正面.採用黑灰雙拼色,搭配傳統的三風扇開放式散熱器設計.
顯示卡背面,採用具有拉絲工藝的鋁製金屬背板,並融入一些具有未來感的裝飾和衝壓設計.
左下角設有經典的龍圖騰裝飾.
上方則是指定的Geforce RTX標識.
尾部的散熱開口則是順著衝壓圖案邊緣進行設定,在保證面積的同時也起到更好的美學視角.
兩片仿碳纖維造花紋的裝飾貼片,配有白色MSI標識.
介面為標準的三個DP 2.1b和一個HDMI 2.1b的組合.固定擋板為雙槽位.
擋板上方設有條紋式裝飾.
顯示卡頂部,採用包框式結構,中間則留為出風區域..
左上角的Geforce RTX標識.
尾部配有MSI的透明RGB LOGO燈,並採用碳纖維花紋作為基底.下方的裝飾條內部也配有RGB燈光.
邊緣位置以柱狀間隔並內藏燈條.
預設動態燈效.
16pin(12V-2×6)電源介面.傳統朝向設計.
顯示卡底部,開放式設計.
後半段半包圍式組合.
顯示卡尾部.封閉式處理,外形上採用複雜的不規則造型.靠近背部位置留有固定螺絲孔位.
透明的龍圖騰LOGO燈,搭配碳纖維裝飾元素.
預設動態燈效.
回到顯示卡正面,配備三把“MSI暴風7”風扇.
黑色區域則是採用了斜向裝飾帶和碳纖維底紋,以及立體的造型作為裝飾元素.
在黑色與灰色的交界處,還設有內藏式的RGB燈條.
正面的灰色裝飾面板在折角處均設有高亮倒角邊,以提亮整體視覺效果.
預設動態燈效.
風扇中間設有金屬龍圖騰LOGO裝飾貼.
扇面細節,邊緣配有導流紋理,且採用連框式扇葉結構..
風扇直徑尺寸規格為11cm.
顯示卡長度(不含擋板)約340mm.
顯示卡厚度約61mm.
顯示卡高度(含擋板)約155mm.
分解.
散熱器為無中框結構,散熱器本體和風扇外框可以直接分離.
風扇外框內側,不再襯有金屬骨架.
隱藏的燈板.
經轉接和集線後的風扇與RGB接頭.
散熱器正面.
正面鰭片採用波浪形設計以最佳化風噪和擾流.
散熱器底面.
大面積的VC均熱板底座.核心採用相變矽脂為導熱介質.
VC均熱板標誌性的“小尾巴”.均熱板同樣覆蓋了底座板對應視訊記憶體顆粒的位置.
設定在鰭片上的額外散熱加高底座,則覆蓋左側其餘供電的MOSFET和電感.
配備6條6mm熱管.
中心的三條熱管折返穿回鰭片陣列底面並與均熱板相連.
回穿的熱管頭部止於中部.全部6條熱管在中部位置彎折後重新排開穿入後半段散熱片內.
6條熱管上下交錯排列,以起到更好的均衡散熱.
散熱器後半段.散熱片採用兩翼式陣列,並且每片鰭片之間採用一高一低間隔,以起到更好的導流效果.
散熱器兩側基本都填充的相當充實,除了一些必須要避讓的區域以外沒有什麼留白的空間.
俯視和側視角度下更方便觀察整體結構設計.
背板內側.
核心背面位置貼有導熱墊.
板卡正面.短高板型設計.
板卡背面.
GB205-300 GPU.對應GeForce RTX 5070.
視訊記憶體由6片Samsung 16Gb 32bit 28Gbps GDDR7顆粒組成12GB 192bit 28Gbps的配置.
10相GPU供電和3相視訊記憶體供電.
供電控制器為兩顆AOS ENC0.
每相搭配一顆AOS BLN4(AOZ5311NQI-04)DrMOS(55A) MOSFET
ITE 8232-56B提供燈光控制.
測試平臺
顯示卡:
MSI GeForce RTX 5070 12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CPU:Intel Core Ultra 9 285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記憶體: Acer Predator Pallas II DDR5 8200MHz C36 32G(16Gx2)
硬碟:Samsung 980 Pro SSD 500GB
電源:Seasonic Vertex GX-1000 1000W
機箱:Corsair 5000D Airflow
散熱:DeepCool LT720 (360mm AIO Water Cooling)+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3(CPU,機箱頂部)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PWM x3(機箱前置)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1(機箱後置)
(機箱與CPU散熱器風扇均定速在約1000RPM)
驅動: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572.50
系統:Windows 11 Version 24H2
軟體:GPU-Z 2.64
        3DMark 2.31
        Furmark 1.38.1
測試環境照:
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基於本站以往顯示卡評測的專案與流程方式:在封箱環境下進行3DMark效能,待機與Furmark壓力測試下的溫度,功耗,噪聲測試.為節省測試時間以及突出有效資訊,3DMark效能部分僅測試Fire Strike Ultra及更高的專案的顯示卡分數,結果以列表成績彙總.
效能方面,3DMark跑分符合該頻率和功耗限制設定的應有預期.Furmark 10分鐘烤機測試中,GPU和視訊記憶體溫度分別控制在63℃和54℃,表現較為出色.但大約1600rpm的風扇轉速的噪聲仍略明顯.整體調校的方向更傾向於兼顧效能和溫度的表現,而對噪聲略微讓步.
Furmark 10分鐘壓力測試圖:
附加測試:不同擺放朝向對散熱效能影響的測試.
在開放式平臺下,對比三種擺放姿態下Furmark壓力測試時的GPU溫度表現.測試在另行搭建的平臺下進行.
標準橫置方向:
GPU約62℃.視訊記憶體約54℃.風扇轉速約1500RPM,平均頻率2339MHz.
吊裝(I/O口朝上)方向:
GPU約64℃.視訊記憶體約58℃.風扇轉速約1780RPM,平均頻率2350MHz.
溫度和風扇轉速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散熱效能有明顯損失.已開始影響使用體驗,但整體表現依舊尚可.
吊裝(I/O口朝上)方向:
GPU約62℃.視訊記憶體約56℃.風扇轉速約1530RPM,平均頻率2356MHz.
與橫置時的表現幾乎無異.
總結
作為MSI全新推出的旗艦遊戲顯示卡系列.Vanguard神龍提供了Suprim神龍系列不具備的RGB多彩張揚的外觀風格.但在GeForce RTX 5070上,由於晶片本身的定位開始面向主流級.雙BIOS設計則被取消.不過供電規模依舊足額,搭配的散熱器仍然保留的大尺寸的均熱版,在這一檔次中較為少見,即使面對並不擅長的向上吊裝工況時也依舊能夠仍持基本體面的使用效果.整體效能的調校風格傾向於保持效能以及低溫,更利好超頻玩家.而“首發限定版”更為豪華的外包裝以及附帶的小龍盲盒,對於愛好分享購物所得的使用者而言無疑也是一筆額外的情緒價值.
MSI GeForce RTX 5070 12G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官網連結:
https://www.msi.cn/Graphics-Card/GeForce-RTX-5070-12G-VANGUARD-SOC-LAUNCH-EDITION/

相關文章